坐在井下的班车里,49岁的刘卫民总会想起刚当矿工的时候。33年前的大台煤矿用矿车运送工人,地下隧道阴暗潮湿,矿工们会找些木板或蒿草铺在车底当坐垫。33年后,班车已经变成了如小型地铁的车厢,他们腰上不再是沉甸甸的电瓶,而是小巧的锂电池矿灯、自救器、定位器。
位于北京门头沟的大台煤矿,如今是北京唯一还在生产的煤矿。按照新规划,未来北京将不再保留煤炭行业,大台煤矿计划在2020年退出历史舞台。趁着这最后的时间,记者随矿工走下矿井。在他们眼中,井下的世界有着外人感受不到的特殊感情,那不仅是同事之间的感情,更是与这个乌金世界的感情。
灯火通明的巷道如地铁站
随工人师傅下井的一瞬间,记者感受到了一种变化,阳光明媚的世界突然消失了,几秒之后一片漆黑。潮湿感扑面而来,四周传来滴水的声音。
工程师赵焕斌打开头灯,他介绍,大台煤矿井口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是288米,地下每100米布置一个开采水平,向东西延伸的巷道两边设置多个采区。从地表算,目前主要工作区深达800米。
垂直升降的罐笼将工人们送到海拔负210米,之后转乘斜坡“猴车”继续往深处走。所谓“猴车”就是架空缆车,和地面上滑雪场的缆车相似,工人们坐在悬挂的金属座椅上。倾斜的、约有两米多高的斜巷笔直,每隔几米挂着一盏吊灯,两侧还有提醒工人们注意安全生产的宣传牌板。
乘“猴车”来到了负410米,巷道仍然挺宽,地面上铺有钢轨。这条东西运输大巷在地下长达11公里,道边有个约20平方米、挂有各种施工牌板、摆放着桌椅和各种文件夹的硐室,这是矿工师傅召开施收工会的地方。
虽然潮湿,但是直到这里整个世界都挺亮堂的,颇像是一个小规模的地铁站。
漆黑狭窄的井下一干8小时
沿着这条两人几乎无法错身的上坡巷道走了不知多远,记者穿的秋衣已经湿透。“地下常年恒温,冬天稍冷约有16摄氏度,夏天20摄氏度多点儿,所以下井工人一般都会穿秋衣。”赵工程师说,“这里的坡度也就是20多度,因为狭窄所以显得特别陡。”
经过一段攀爬,记者来到了工作地点,这里的巷道正好能容纳一个师傅举着铁锹铲煤,来自四川的文洪志师傅和一位工友一上一下窝坐在巷道中。两位师傅一脸煤黑,“哗啦啦”一阵声响,煤块从他们身后滑落到脚边,二人把口罩戴紧,用铁锹将煤块铲进滑梯般的溜煤板里。
这一拨煤下来的并不算多,大约几分钟后煤块铲完。在干活过程中,两位师傅并没有用衣服或者手去擦汗,一脸乌黑全是脸上的汗水沾上扬起的煤末子。撂下铁锹看见记者的镜头,文师傅有点儿腼腆地笑了起来,露出一排大白牙,鼻头上则是黑得发亮的汗珠。
“咱大台煤矿的生产方式并不算先进,没有使用机械化采煤,这是因为京西门头沟的煤矿大都为急倾斜煤层,不适合大型机械化采煤作业。”赵工程师说,“但是燃烧值高,煤质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