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 知青墓园

缅怀著名画家张垦先生

时间:2010-03-03 07: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152次

    2010年1月9日傍晚,传来噩耗,著名画家张垦先生于16:48分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2岁。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让我心头震颤。刻不容缓 直奔医院,要为他办好最后的事情,为他守灵,寄托哀思

    昨天(1月13日)上午,北京的天气格外寒冷,在东郊殡仪馆有很多北大荒的战友,他的学生、家属等从全国各地赶来。约三百多人为他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场面感人至深。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关心张垦先生的人士,祝愿他一路走好!


    张垦先生比我年长两岁,是我的老师,是我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在艺术上也是一位勤奋求索的好榜样。用他的话称,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68年我们乘同一列火车奔赴北大荒,参加屯垦戍边的建设。由于他在美术方面的才华,被调到团部,经常绘制巨幅毛主席画像和宣传画,使我很早就知道了他的大名,但是一直未能谋面。直到1972年初我被调到医院,他在学校任教时才见到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是拿着临摹画家汤小铭先生作品《永不休战》中鲁迅的一张油画头像,前去求教的。他看过我的作品后,先是夸奖造形准确,然后指出,头发和鼻孔的颜色应该再“暖”一点;尤其是鼻孔,因为血管丰富,在阳光照射下,应该画出血肉之感。......等等。这些话我一直印象很深。到现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看到他的油画人物肖像中,鼻孔的用色比较“暖”,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逼真。在速画人物肖像时,他告诉我:“练画人物头像必须要刻苦,有量变才能发生质变。万万不能用铅笔画,用橡皮;要用钢笔或圆珠笔画,不能涂改,迫使自己落笔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双眼睛练就出来。”实践证明,果然奏效。这两句话其实就是“画像的秘笈”,我多年来一直能用钢笔、毛笔现场写生画像,从来不起草稿的本领 就是这样练成的。

    张垦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画家,我每次去他家,他都在认真作画,和我见了面时才放下手中的画笔,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十分珍贵。因为怕耽误时间,减少与外界联系,他一生没有配置手机,更不会熟练使用。近年来,他对国画的兴趣愈加强烈,经常询问我一些国画方面的知识和技法。还参加了一期王绍华老师讲授的“写意牡丹画法学习班”,而且进步神速,令老师和其他学员感到惊奇。这是与他在油画方面的深厚功底,超强的领悟能力和争分夺秒不断练习是分不开的。

    2008年6月,我们一起去大连,与当地朋友进行绘画方面的交流。他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开始国画习作。等我起床时他都画了一、两幅作品了,而且非常谦虚地征求我的意见。每每回想起来,他的画品和人品都使人十分感动。

    他在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执教期间,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天天为学生当场示范,使学生能从始至终地学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和详细步骤。他作画速度很快,经常在两个画室分别摆放两套画架。同学们完成一幅作品,他能完成两幅。有时他用彩色粉笔作画,使同学们看后大开眼界。在时间紧迫时,偶尔他也画些素描,时间虽短 但功力深厚。这种教学风格在任何学府里是很难见到的,也是徐悲鸿画室在张垦老师执教期间,学员源源不断从全国慕名而来的主要原因。他的离去是美术界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个损失,是徐悲鸿大师教学体系的一个重大损失。

    张垦先生酷爱美术,勤奋作画几十年如一日,创作油画作品几千幅之多,他对艺术的求索精神将激励所有的志士同仁。他走的太早,走的突然,让我们悲痛万分,让我们难以接受。我们这些昔日的荒友,美术上的追求者,愿这种精神永存,愿他一路走好!

             

               杲文川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