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老三届园地

北大校长寄语:人生三重境界--奋进、坚持、奉献

时间:2013-07-14 03:0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14次
奋进、坚持、奉献,这既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只有激情奋进的青春,只有坚持不懈的青春,只有无私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回忆。

 


 

  王恩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2013年3月22日起,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时间:2013年7月10日

  地点:201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今天,同学们即将告别母校,迈上人生新的征程。看到身着毕业礼服、信心满满的你们,我也感到非常荣耀和自豪。

 

  对于今年毕业的研究生,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四年前我曾担任研究生院院长,和同学们接触很多,知道大家都很出色、很活跃,也很辛苦、很坚定。我知道,你们常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数据而通宵达旦,也曾为完成浩大的学位论文而闭关静思;我也知道,你们不只是爱学习、会读书的“研究僧”,你们也热爱生活,不仅在“五四”体育场奋勇争先,在“十佳歌手”的舞台一展歌喉,也会时不时游走于各大购物网站秒杀淘宝,还不顾H7N9禽流感的风险排队去买康博斯的鸡腿饭;我还知道,你们不仅在未名BBS上或潜水、或灌水,每日关注微博、微信的好友动态,也时时关心母校点点滴滴的发展,常给校长信箱写信建言献策。在燕园生活的尾声,你们通过了学位论文最为苛刻的考验,也经历了今年就业市场最为严峻的挑战。湖山为铭,燕园是证。这些为大家所共同拥有的青春记忆,必将随着未来岁月的风雨洗礼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在这里,我先和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奋进”

 

  在1987年的今天,有一位你们的师兄,主动放弃了留在中央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湖南的一个贫困县扎根。他就是北大建国以来第一位村官——吴奇修。在北大学习期间,吴奇修跟着老师到各地开展农村经济调查。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被沿海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深深触动了。他说:“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后,能不能为这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农民做些什么呢?”

 


吴奇修(左)在湘乡龙冲村指导新农村建设
 

  吴奇修回到基层工作后,一些猜疑和非议随之而来。有人说,是不是成绩不好,被发配回来了?还有人说,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吴奇修既不争辩,也不解释,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他一直在农村扶贫帮困,后来又到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团结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在7年时间里使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在北大,像吴奇修这样的校友还有很多。我建议大家读读他们的事迹,从中可以感触到一代代北大人青春奋进的时代脉搏。今年,北大又有330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学校对此十分欣慰。在未来的日子里,母校会一直关注大家、支持大家、帮助大家!只有奋进的青春,只有沉潜到深处的青春,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淬炼,最终放出夺目的光芒!

 

  第二个故事叫“坚持”

 

  前不久,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2013年度“数学发展前沿”研讨会上,一位默默无闻20多年的北大校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关注。他,就是北大数学系1978级校友张益唐。怀着破解尖端难题的梦想,他在博士论文中探讨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为此,他耗费了多年心血,却因博士论文未能发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一度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后来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谋得一份非固定编制的助教工作。

 


张益唐
 

  在现实社会中,张益唐校友的境况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是潦倒的。但他自己却从不以为意,在为生计奔波劳碌的同时,依然执着地思考那个让他着迷的数学问题。如今,张益唐因为对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世纪难题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而一举成名,但他的内心仍如过去一样淡定。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和张益唐一样,俞敏洪、李彦宏等众多优秀校友都在历经创业艰辛之后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在未来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困难,遭遇很多无法预料的羁绊,甚至忍受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怎么办?想想张益唐校友的故事。要淡定,要坚持。就如《中国合伙人》里面所说,“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只有坚定梦想,才能坦然面对甚至懂得享受你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第三个故事是“奉献”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研制成功。举国振奋,举世震惊。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的校友、“两弹元勋”邓稼先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辛劳。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从事如此艰苦卓绝的事业,那真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我时常在想,是什么支撑着邓稼先度过了一场又一场风沙呼啸、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我读到了一个细节:在一次地下试验前的检测中,某个关键的信号突然测不到了,危险性极大。人们纷纷劝邓稼先回去,但他严肃地拒绝道:“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

 


邓稼先
 

  往往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邓稼先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背后,饱含着一代科学大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之后,邓稼先的挚友杨振宁先生在纪念他的文章里动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他再次选择人生的话,仍会走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想想邓稼先,想想无数舍弃“小我”而换来“大我”的北大先贤!人生在世,不要问自己从这个世界带走了什么,而要问自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奉献”的人生,远比“拥有”的人生更广阔、更精彩!

 

  奋进、坚持、奉献,这既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只有激情奋进的青春,只有坚持不懈的青春,只有无私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回忆。

 

  同学们,母校的梦想、老师们的梦想,是为国家和民族培育最优秀的人才。期待着北大的学子,能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成为伟大时代宏伟事业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临行之际,作为校长,我想把自己很喜欢的三句话送给大家,作为毕业的礼物。

 

  第一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语)

 

  人生如登山,如远航。跋山涉水,极限莫过于登顶珠穆朗玛和完成环球航行。就在过去一年,我校黄怒波校友继2010年、2011年两次登顶珠峰后,第三次问鼎世界之巅;而我们另一位校友郭川历经海上近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世界纪录。

 

  在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完成如此壮举,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巅峰和彼岸。攀登与航行的意义,不在于前进的速度,而在于旅途之中排除万难,持之以恒,不断战胜精神世界和体力极限的一次次自我超越。

 

  第二句——“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

 

  这十个字,是两年前这个季节2011届物理学院本科毕业生送给我——他们时任院长的礼物。同学们告诉我,他们费了好大的心思想给我一份礼物作为留念。他们想象我的样子,就写下了这句话。实在不敢当。但我确实非常喜欢,一直把它挂在办公室里。这短短两句话,何尝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参照?只有虚怀若谷、凝神静思,才能洞察事物的真理;只有心平气和、淡泊明志,才能领悟天地的精髓。走出校园,同学们将面临一个复杂的社会,梦想的“丰满”往往一时敌不过现实的“骨感”。棱角也许会被磨平,梦想也许会遇到羁绊,但学生时代的朝气、淳朴、率真千万不能丢弃。希望大家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最后一句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梦想。你们可能梦想着能有一个好offer,能早一点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能遇到一个心爱的伴侣,或者能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买上一套房。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人的一生,既要有宏大追求,也要有细微事务,再伟大的人,也要过日子。不扫一屋者,何以扫天下?作为校长,我现在每天仍然提醒自己想些小事,最好做一两件具体的事,这样的一天我才会感到踏实。我坚信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

 

  但同时,我们也要牢记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对于天下道义的担当。请大家记住总书记回信中引用的那句欧阳修的名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将志向放得更高一些,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团队、集体乃至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要将步子迈得更稳一些,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中,日积月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典礼结束后,同学们还会到校园的各个景点拍照留念。今天,我想为你们推荐一个地方——就在法学院凯原楼西侧的石板路上,镶嵌着7块印有足迹的铜砖。这是法律系77级校友为纪念他们入学30周年而给母校留下的足迹。在这串足迹旁边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走了很长的路走到这里,又走了很长的路走到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新集结,吹响号角,走向明天。”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以北京大学博士、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王恩哥简介


      王恩哥,男,汉族,1957年1月生,辽宁沈阳人。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长、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获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8月至199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1月至1995年7月在法国和美国做博士后及副研究员;1995年8月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5月至2007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做JSPS访问教授;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任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任德国Fritz-Haber研究所做AvH访问教授;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GCEP访问教授;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9年10月至12月在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大学做KITP访问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任北京大学副校,2012年6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13年3月22日,王恩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王恩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他首先提出利用掺杂来调制纯纳米管的结构和物性,与合作者首次制备出管状碳纳米锥、CN聚合纳米钟和BCN单壁纳米管;与合作者共同发现并证实了表面原子运动的一些新规律,完善和发展了原子尺度的薄膜/纳米结构生长动力学;与学生在SiO2表面预言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二维镶嵌冰,建立了有助于解释冰表面预融化的新序参量。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Physics Review Letters, J. Am. Chem. Soc.),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7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王恩哥2005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德国洪堡研究奖;周培源物理奖;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08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GCEP”访问学者称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称号;1996年获香港“求是”青年学者称号;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王恩哥现为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香港大学物理系荣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和英国伦顿大学国际学术顾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量子调控”专项副组长。同时担任《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2002年10月-2005年9月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生平经历

      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原籍上海市青浦区。
      197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附中(现沈阳120中学)。
      1975年至1978年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乌伯牛公社知识青年。
      1978年至1985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1985年至1987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教师,期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学习。
      1987年至199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1990年至199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1年至1995年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和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5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至2007年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4年至2009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2006年至2007年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
      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8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9-2011年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教授;
      2011-2012年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
      2012-2013年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务长
      2013年3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现任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香港大学物理系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圣他巴巴拉大学、沙特国王科技大学国际学术顾问,美国材料学会(MRS)组委会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选举委员会顾问委员,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量子调控”专项副组长。担任数十家国际学术期刊的执行主编、副主编或编委。2002-2005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