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老三届园地

北京二中走出作家群体

时间:2012-12-28 04: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81次
 《作家摇篮文学之星从这里升空》,这是一本1998年出版的由多人合著的图书,作者们各个都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尹士霖、韩少华、舒乙等,而连接他们的是一个共同的称谓:“北京二中作家群”。

 


北京二中老校门
 

    承载288年的厚重历史

 

  从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往里走数百米,便可在路北侧寻到拥有288年历史的名校北京市第二中学。老街、老校,历史的温度还弥漫其中,陪伴着今天新一代师生们飞扬的青春。

  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即1724年5月27日,在灯市街东建成的清朝左翼宗学,便是北京二中的最初样貌。宣统二年即1910年2月,学校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校址也移至史家胡同。从民国到新中国,随着时代变化,学堂名称一改再改,先是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再是北平特别市公立第二中学校、北平市立第二中学等等。直到1951年,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名字终于确定下来,并在第二年就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近年来,北京二中提出了特色办学理念“空气养人”校园环境如同空气,时刻影响着、滋养着学生成长。其实,二百余年来,学校何尝不是用静美的文化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时时刻刻浸润着学生?这才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杰出的青年人才。

 


1921届黄德滋校长签发的李福年毕业证书

  校园里走出了作家群

 

  《作家摇篮文学之星从这里升空》,这是一本1998年出版的由多人合著的图书,作者们各个都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尹士霖、韩少华、舒乙等,而连接他们的是一个共同的称谓:“北京二中作家群”。

  几声蝉鸣,几点槐荫,年轻的身影映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偶尔从胡同里传来零星的自行车铃声,这静谧而又祥和的校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与美好的诗意,也难怪会从这里走出一位又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形成了北京二中的作家群。

  在北京二中作家群中年龄最长的“老大哥”当数1933年出生的从维熙。1996年,他将出版的八卷《从维熙文集》献给了自己的母校。

  “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1948年带着“满分状元”的光环考入北京二中。初二就开始在《北京新民报》、《光明日报》、《河北文艺》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后来,他所写的《青枝绿叶》选入了语文课本。整整十卷描绘20世纪北运河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的多彩画卷《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成为他回报母校之恩的厚礼。

  在这些作家当中,韩少华与北京二中的关系似乎是最为紧密的。1947年,韩少华进入二中,学生时代的他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毕业留校又当了十五年语文老师,他和二中感情之深可想而知。他奉献出的不仅仅是一部部京味儿浓厚的作品,更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在63届学生张继缅的记忆里,韩老师宿舍的床下“两个木箱,都是书,箱底垫着砖,箱盖半掩着,可能是怕潮;一个简易书架,有不少的线装书,装点着一两件小摆设”。每天清晨,他都会来到韩老师的宿舍,取走老师为他准备的“作文教材”,仔细学习,也因为韩老师教作文的缘故,张继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后来,我的散文和报告文学都在全国的征文活动中获了奖。在人民大会堂里,从吴祖缃先生手里接过获奖证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老师韩少华先生。”

 


1964年5月3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锥子挑头发”式的英文课

 

  在上世纪40年代,北京二中的全称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作为一所市立学校,不收取学生的学费和寄宿费。所以,在这里就读的大多是家境不太宽裕的学生,但这些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总体成绩比较高。当然,出色的成绩,也离不开好教师的好方法。

  王玉栋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来一个“说明”,1943年上初中的王鸿谋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王老师的话:“我的教学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师傅一个教法,别人剃头用刀来剃,我用锥子挑。”以前的英文课都是老师带着念课文,看似学了不少知识,却比较乏味,效果不好。而王老师却将听、说、读、写并重,英语提问,英语回答,每一个知识点都通透明白,正像是“用锥子挑头发”,每挑一下都会将一根头发连根拔起,达到目的。

  1951年来到北京二中任教的语文教师王竞,是北京最早一批实践“红领巾教学法”的教师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来自前苏联,改变了我国“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形式。她的学生吕英林回忆,苏联教育专家崔可夫在听了她的课后,也大加赞赏。

  把学生带入物理殿堂的聂影梅老师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送分娘子”。物理课有很多抽象的定理和公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聂老师大胆革新教材,首创用一个学期四分之一课时讲一个极厚重的绪论课的方式,让同学们先从整体上了解物理课全貌,用开放式教学把同学们领上“学教共进,师生同行”的聂氏教学轨道来。

  上世纪90年代初,聂老师培养的一名女学生在物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国外继续求学时,很多人都问她是什么让一名女性选择物理作为职业,她的回答很简单:“物理给我登天的感觉。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女性,她叫聂影梅。”

  在今天的二中校园里,教育思想超前、教育方法创新的教师越来越多。比如舞蹈教师孟艳,不仅为学生开启了艺术的灵性,更带领二中舞蹈队一路舞出国门。

 


 

北京二中学生成人仪式

  烈士学长是永远的光荣

 

  鲁迅先生的著名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我们还原了1926年发生在北京的“三一八”惨案的情形。在惨案中丧生的47人当中,北京二中学生周正铭成为年龄最小的殉难者。

  1926年3月18日,为了抵抗日军入侵,大批有识之士来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游行,却遭到政府的机枪扫射。当时,年仅15岁的周正铭也在其中。在幸存者的记忆里,他身穿青布糙服,据说当年他冲在前面执旗,不幸遇难。1928年,周正铭烈士的灵柩安葬于“三一八”烈士公墓。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简单却不平凡的墓志铭:“周正铭,十五岁,安徽天长人,第二中学学生。”这17个字的铭文,至今还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北京二中前不久出版的校庆纪念册中,一篇名为《历史的回顾》的文章写道,“当时参加执政府门前请愿的北京二中学生约有150余人”。这篇文章还引述了当时已有75岁高龄的老校友蔡稚民老先生的话:“当年,黄德滋校长就是因"唆使"学生参加"三一八"游行、请愿的罪名,被反动的军阀政府革了职的。”

  对于今天的“二中人”来说,先烈周正铭学长永远是学校的光荣,永远受到全体师生的景仰!

 

       吕晓 文并图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