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踏遍北京城 寻访金中都

时间:2011-12-31 02: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40次
谭乃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顾问, 研究馆员。 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北京史,80年代曾在北京日报《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发表专栏短文数十篇,2010年出版《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一书。 自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开

  谭乃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顾问, 研究馆员。 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北京史,80年代曾在北京日报《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发表专栏短文数十篇,2010年出版《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一书。

  自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开始在北京地区营建都城,金贞元元年(1153年)下令正式迁都,并将新建的都城定名为中都,到金贞祐三年(1215年)中都城被蒙古骑兵攻陷并焚掠,其间经过了64年,64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可就是在这浪花飞溅的瞬间,女真族统治者役使其统治地区的各族百姓,在这里创建了一座规模空前繁华的都城,而公元1153年,也被认为是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之始。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当年那些巍峨厚重的城垣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风光旖旎的皇家园囿,神秘肃穆的皇陵,风格迥异的寺庙,万舟骈集的漕运古渠,都早已随着历史发展灰飞烟灭,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今天,让我们循着历史脚印在今日北京行政区范围内去寻访当年金中都城的历史遗迹。

  拥有13座城门的金中都城垣如今只剩下三处夯土堆,还有就是以昔日城门命名的现代地名

  金海陵王决定迁都后,即派人到宋都汴梁对其城垣、宫殿规制进行详细考察,并派汉人张浩等依照汴梁城垣的规制督修新的都城,至贞元元年(1153年),工程初步完工,海陵王下令正式迁都于此。扩建后的金中都城分为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其中大城共设十三座城门。

  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解放后实地勘察,金中都大城城垣与各城门的位置大体如下:东垣在今北京南站之南的四路通至宣武门内翠花街一线,建有阳春门、宣曜门、施仁门。西垣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至军事博物馆之南皇亭子一线,建有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南垣在四路通至凤凰嘴村一线,建有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北垣在翠花街至皇亭子一线,建有通玄门、崇智门、会城门、光泰门(光泰门是否曾存在史家尚有争论)。

  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人为破坏,金中都城城垣现仅在今丰台区留有三处遗迹,笔者曾于近期前往踏察,其中三路居之南的高楼村遗迹为西墙,仅存一段长约5米,高、宽各约1.5米,呈曲尺状的夯土堆,现四周围以铁栅加以保护。丽泽路南侧的万泉寺遗迹为南墙,位于万泉寺水产冷冻厂院内,亦仅存十余米。位于万泉寺遗迹之西数百米的凤凰嘴村遗迹为金中都城的南墙转弯处,保存较多,近年在遗迹周围砌以围墙,建成金中都城垣遗址公园,园内保存了一段长20余米、高3米、宽约7米,由黄土夯成的城墙遗迹。

  除城垣遗迹外,在北京城近郊区还有若干建筑物、道路、单位的名称与当年金中都城城门有关,如在当年会城门之西南建有会城门立交桥、会城门公园,在其西北有会城门邮局、会城门商场,今会城门东路则基本与当年的会城门平行。在当年金中都城丽泽门外今西三环路与丽泽路和丰台北路的交汇点上,建有重要的交通枢纽丽泽桥,以丽泽桥为中心,东为丽泽路,东北有丽泽长途汽车站,西北有丽泽苑宾馆等。

  据近年出版的《宣南历史地图集》所标示,西垣丽泽门与相对应的东垣阳春门的位置,较之传统标识分别北移至广外马连道与陶然亭湖面,笔者为此曾请教地图集的主要编辑者岳升阳教授。岳教授谦逊地答复,“我们新的标识虽有根据,但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当年金碧辉煌的金中都宫殿,现已无地面遗存,仅余埋于西厢道路工程之下的数十处殿基夯土,近年在滨河公园建有两处现代标志

  金中都宫城及宫殿位于皇城中部,布局严谨、建筑雄伟,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自南而北分布有应天门(宫城正门)、大安门、大安殿、宣明门、仁政殿、昭明宫、昭明门,形成宫城之中轴线。东路自南向北分别为太子居所东宫、皇太后居所寿康宫和负责宫廷事务的内省。西路自南向北分别为御花园、中宫和嫔妃居所十六位。

  大安殿为金宫正殿,是举行重要仪式庆典之处,坐落于三层露台之上。金臣赵秉文曾写诗赞美之“阙角苍龙建斗杓,衣冠万国大安朝,使臣未入分班立,殿陛先升按笏招,彩仗中间瞻北极,丹墀侧畔听箫韶,太初甲子天元朔,万国常瞻无烛调。”

  当年金碧辉煌的金中都宫殿,现已无地面遗存。据考证,金中都宫城的范围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广安门南滨河路从宫城中轴线偏东位置穿过,今南线阁北里等小区为当年内省所在,建功北里等与金东宫大体重合,而南滨河路西侧之鸭子桥小区一带,则是中路之宫殿所在地,其西之青年湖,为御花园鱼藻池旧址。 1990年北京西厢道路工程开工之际,北京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对该处进行了考古勘查与发掘工作,发掘出金代宫殿殿基夯土数十处,基本上确定了金宫城主要建筑的确切位置,其中今鸭子桥北里31号楼东侧有南北长约60米,厚近5米的夯土层,当为大安殿遗址,在白纸坊桥东南侧和东北侧发现的夯土层,应分别为应天门和大安门遗址。

  2003年9月,即北京建都850周年之即,在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东南侧(滨河公园白纸坊桥以北处),建成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阙南向,其正面镌刻“金宫殿旧址”五个金色大字。 青铜制成的纪念阙四柱高850厘米,代表北京建都850周年,四个青铜座龙则是自大安殿遗址出土文物的放大复制品。阙之四周有四个仿制的金宫殿柱础,与阙中央高高架起的斗拱辉映,象征金中都宏伟的宫殿建筑群。

  2004年,在金宫城正门应天门故址东北,即今白纸坊桥券洞之西稍靠南的绿地中,以宣武区人民政府的名义立镌刻有铭文的应天门故址标志巨石一块。高耸的青铜纪念阙和古朴的标志石默默地见证着早已落入历史长河中的金中都宫殿昔日的辉煌。

  鱼藻池遗址是金中都宫城西部苑囿建筑的唯一遗存,规划中的鱼藻池遗址公园何时问世,人们翘首以待

  位于金中都宫城西路的御花园是在原辽皇家园囿瑶屿的基础上营建的,金人将瑶屿改名鱼藻池,池中小岛建有鱼藻殿,池周环有宁德宫、横翠殿等,以廊相连,景色十分秀丽,是金帝及皇室成员经常游玩之场所。

  鱼藻池在元初仍有文人墨客游览踏青,元人王恽对此处园囿废墟曾有过“殿空鱼藻山犹碧,水涸龙池草自春?”的描述 。至清代除一片被称之为“南河泡子”的水面外已基本无遗迹可寻,清光绪年间建广安门火车站将水面挤占为马蹄形,原来的湖心岛亦变为半岛。解放后经专家考证认定此片水面即金代鱼藻池旧址,1959年疏浚水面在此建青年湖公园。1965年将青年湖北部辟为游泳场,南部则保持原状。1973年又将游泳场改建为人工游泳池,后又开辟手球与棒球场,成为青年湖体育场。

  鉴于鱼藻池遗址是金中都宫城西部苑囿建筑的唯一遗存,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有关部门立碑于南部小岛之上,侯仁之教授撰写了题为《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的碑文,精辟地概述了这片金代皇家御苑的兴衰史。

  笔者曾于近期去青年湖探访,得知十余年前,一家地产商在此建设别墅楼群,开工不久即因故停建 ,并因涉及复杂的经济和法律纠纷而搁置至今。笔者在现场看到,已经干涸的湖里长满了半人高的荒草,湖对岸矗立着十几栋三层的烂尾楼,工地入口处还斜躺着一块10年前房地产开发商竖的楼盘效果图。笔者寻找鱼藻池遗址石碑未果,据说已由文物部门收存。

  据媒体报道,侯仁之教授曾向市政府递交了在此建遗址公园的建议信,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近期亦责成有关部门就鱼藻池遗址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并出台措施,但愿不久的将来,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座碧波荡漾、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鱼藻池公园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道陵苍茫”为最早的燕京八景之一,如今在北京城西南48公里的房山区大房山脚下,还保留着金代帝王陵墓的遗迹

  金迁都燕京后不久,海陵王即决定在中都建立帝王陵寝,并将其祖先陵寝自上京迁至中都。

  贞元元年(1156年)三月,海陵王下令在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房山之云峰山下(今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营建山陵,此处峰峦秀拔,气魄非凡,为一帝王之相的风水宝地。同年十一月,将自上京迁来的金太祖、太宗的梓宫分别安葬于云峰山下,其陵号分别为睿陵和恭陵。不久,又自上京迁始祖以下十位帝王的陵墓葬于大房山。至金章宗末年,陵区内又先后建有睿宗景陵、熙宗思陵、世宗兴陵、显宗裕陵和章宗道陵,形成一片规模巨大的皇家陵墓建筑群,以上有名号的帝王陵墓共十七座。而海陵王自己的陵墓却因当时金皇室内部的倾轧被迁出陵区,现已无遗迹可寻。

  金亡后金陵多次遭到浩劫,几经兴衰。近年来,金陵的保护受到重视,1985年至2001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了多次全面的勘察与考古工作,基本摸清了陵区的布局,对地面建筑遗迹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笔者于近期去金陵踏访,登上云峰山的半山腰眺望四周,不得不为陵区令人叹为观止的雄伟气势所折服,云峰山呈金字塔状,自山峰下延伸出九条山脊似九条巨龙(故又称九龙山),配以两边如屏的侧峰,环抱着山下的梯状台地,
    南面的陵区“朝山”笔案山像忠实的护陵神静卧于山口。山坡上琉璃瓦碎片、大殿柱础、残破的条石随处可见。一段带有汉白玉栏板和望柱、青石台阶的“神路”,经考古工作者清理维修后用玻璃罩保护起来,栏板上的牡丹行龙雕饰和台阶上的莲花图案尚清晰可见。神道的上方,即正对主峰的台地之上依次为金太祖完颜阿骨睿陵享殿遗迹和墓冢,其周围可见残墙环绕。2001年市文物研究所曾对该陵进行主动开挖,现墓穴上方还罩有一巨大的白色帐篷。笔者自帐篷缝隙中看到墓穴中摆放着4具石椁,其中两具为青石素椁,两具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据说当年开挖时椁内的木棺尚存,后文研所准备将墓穴内的石椁移走时,遭到当地村民强烈反对,文研所复制了4具石椁摆放于墓穴之中,才得以将原物移至首都博物馆保存。

  在墓穴之西约20米处,立有一缺失碑座的石碑,碑首四龙盘绕,碑身双勾阴刻楷书“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墓”,乃1986年在此发掘睿宗景陵时出土。

  在太祖睿陵之西数百米的九龙山西峪阁儿沟沟口北侧,有梁王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之墓,明代时在此建岳飞部将牛皋之塔以镇金兀术气势,现仍可见到残存的墙基与汉白玉石块。在其北的台地之上,正在大兴土木。笔者以为,随着金陵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处的旅游开发也将随之进行,处理好旅游事业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有关部门在进行此项工作前应该重视的首要问题。

  圣安寺位于今新西城南部南横西街,是城内唯一一座保留金代名称、风格并有建筑遗存的寺庙

  当年金中都城内外建有不少寺观,至今留有遗迹且保持金代名称及风格者,为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的圣安寺,该寺位于当年中都城内东柳湖村(今南横西街),寺内曾供奉金世宗与金章宗像,成为金代皇家祖庙,香火十分旺盛。明正统年间易名普济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寺院,恢复圣安寺之名称及风格,清代文人李慈铭游览圣安寺时所赋之诗中有“休教更话金源事,尘画明昌问圣安”之句。可见该寺与金中都时期的历史渊源。

  解放后,圣安寺先后为私立圣安小学、南横街第一小学、宣武区少年科技馆使用,此期间其大雄宝殿被拆除,瑞象亭迁至陶然亭公园西门内北山顶,其余建筑亦残破不堪。近年圣安寺得到保护,笔者前往踏察时看到仅存的山门、天王殿及配殿一间已修葺一新,山门石质匾额上镌刻的“敕建古刹圣安寺”清晰可见。

  举世闻名的卢沟桥还保留着金代形制,其石构件也有相当部分为金代原物,当年“卢沟晓月”的美景已再现于卢沟桥畔

  永定河金时称为卢沟,金代今卢沟桥所在地已形成卢沟渡口,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在此建成连拱石桥,敕名“广利桥”,但人们习称为卢沟桥。卢沟桥的建成对于当时的金中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且景色优美,章宗时定燕京八景,“卢沟晓月”为其中之一。

  卢沟桥于 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投资在桥西南另建新桥,禁止车辆在老桥上通行。同时进行恢复卢沟桥历史风貌的工作。据专家考证,古桥虽经历朝大修,其形制仍为金代原貌,其桥基、桥身的石构件包括望柱上的石狮亦有相当部分为金代原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由于气候等原因,卢沟桥下已20年无水,近年配合永定河生态治理工程,采取补水、在桥南建橡胶坝蓄水等措施,已在桥下形成数万平方米的水面,称之为“卢沟晓月湖”。现在,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桥面、桥头两侧和桥东的宛平城广场上游人如织,各地游客和附近居民共同欣赏、体会这古桥、古碑、古城、桥下碧波相互映衬的景色与意境。

  金口河的开凿是金代自通州漕运粮食到中都城的一次尝试,其故道留存于今西郊及西长安街之南

  金代为解决中都城内军民粮食问题,曾在中都城至通州之间开辟漕运河道。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在金口(今石景山之北麻峪村)引卢沟河即永定河水,沿三国时刘靖所开车厢旧渠加以疏导,引入中都城北护城河,再向东新开河渠道至通州之东入潞河。因起于金口,故称金口河。但河开成后,因水流湍急、泥沙淤积,不仅不便于漕运,还会引起水灾威胁都城安全。至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不得已堵塞了在金口河所设的河闸,将金口河废弃。

  尽管金口河是一项失败的水利工程,但毕竟是历史上水运粮食到北京的一次尝试,元代在大都所修之水利工程,也多在金代在中都附近所开漕河的基础上进行。

  有关专家结合历史记载并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金口河故道西段在今永定河引水渠之南大致与之平行,到今玉渊潭,又东转入金中都北护城河也就是沿着今北京旧城的中部向东至闸河。

  今北京城区西部之金钩河路和三里河路均被认为是金口河故道。金口河曾讹称金钩河,而所谓“三里河”,当年是指距当时的金中都城北垣3里的河道。近年在国家大剧院工地亦发现过金口河故道。1985年,在石景山发电厂改建施工过程中,在地表以下两米多处发现了当年金口河的拦水坝和金口闸遗迹,当时进行了保护性填埋。笔者近期在咨询了石景山区文委的有关同志后曾前去探访,可惜遗址经过这几年的厂区建设,早已面目全非,旧貌难寻了。

  为解决中都城内水源,当年在城垣四周建有若干水关。1990年,在今丰台区玉林里小区凉水河(即当年的中都城南护城河)以北50米处,某单位在施工时发现了金中都城南墙水关遗迹, 1995年在此建成辽金城垣博物馆。笔者在博物馆的地下展厅内看到了位于当年金中都城南墙丰宜门与景风门之间的水关遗迹,该遗迹残存基础部分,全长43.4米,两头宽中间窄,为木石结构,最下层基础密植木桩,其上放置衬石枋,其上又铺设地面石,进、出水口两侧设有擗石桩,整体结构坚固合理。据专家考证,当年金中都城西部的西湖(今莲花池)水自西垣北部的水关入城,向南流经皇城西墙,再折向东经宫城南侧再折向南通过此水关汇入南护城河。

  作者简介:谭乃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顾问, 研究馆员。 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北京史,80年代曾在北京日报《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发表专栏短文数十篇,2010年出版《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一书。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