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女知青联手 退休“二次插队”帮助农民致富
虞哲杰采访贾爱春徐桔桔纪实
口述 贾爱春 徐桔桔 整理 虞哲杰
图片说明:徐桔桔(前排左一)和贾爱春(前排右一)当年插队时的合影 资料照片 2012年8月20日至8月23日“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代表欢聚一堂,共同“梦回青春之旅”。在活动行将结束之际,已到逊克县第二次插队的北京知青贾爱春和上海知青徐桔桔闻讯风尘仆仆地赶来,和我们见了面,两人喜形于色、侃侃而谈,自豪之感溢于言表,现记录如下: 贾爱春:(激动地)刚听说黑河市正在举行“首届中国知青文化节”活动,来了全国那么多的知青代表,我和桔桔高兴得赶紧乘车过来,可惜来晚喽,活动快结束了,邢燕子、侯隽大姐们都回去了,不过见到你们也一样,就像见到了老朋友。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贾爱春,现在是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山河种植合作社的董事长。她叫徐桔桔…… 徐桔桔:我是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 因为急着要赶火车往回返,我的采访进行了一个小时不到,只是匆匆记录了一些片段,也没有写细,很遗憾哦,日后有机会一定去山河村,看看那里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虞哲杰,1947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男,大学,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先后发表、公演、获奖的戏剧、电视剧和动画剧主要作品﹙含部分合著﹚有几十部。
图片说明:徐桔桔(右)和贾爱春在玉米田里看长势 潘高峰 摄 做点能改变现状的事 ---知青重返第二故乡黑龙江带领百姓致富的故事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燃烧几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为的却是他人的利益与幸福? 有着35年党龄的上海人徐桔桔正在这样做着。为了40多年前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
乡亲说:能不能找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大家过好日子
辗转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机、10多个小时的火车和近2小时的汽车,记者终于踏上了徐桔桔所在的边陲小镇——逊克。这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下属的一个小县城,紧邻中俄边境,从它身边流过的就是黑龙江界河。 徐桔桔看上去比记者想象的年轻,气质娴静。与她一同来见记者的北京知青贾爱春,虽白发苍苍,却风风火火,干劲十足。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是一生的朋友,徐桔桔之所以来逊克,最初也与贾爱春有关。 2009年9月,60岁的贾爱春回到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让她感到难过的是,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过得并不好,原来的村成了邨,并入了另一个村子。乡亲们收入微薄,村民活动室也被征用,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贾爱春决定给乡亲们盖一间活动室。在她的努力和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去年,一座白墙红瓦的两层小楼在山河村建了起来,贾爱春取名“知青会馆”。许多曾在此插队的知青闻讯赶来见证。他们中大多是上海知青。就是那一次,老乡郭齐生偷偷找到贾爱春,提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我们致富缺个带头人,能不能找一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大家过好日子?” 贾爱春明白“上海知青”这4个字在老乡们心目中的分量。当年,仅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就有数千人,他们给这个边疆小镇带来清新之风,甚至改变了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追求。 贾爱春想到了徐桔桔——这个当年插队同住一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朋友。她打电话,徐桔桔一听,笑了:“怎么可能啊,简直是天方夜谭。”徐桔桔的反应,贾爱春并不意外,最初她也觉得这事有些天马行空。但她相信徐桔桔肯定会答应。“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只有知青才能理解。这个地方牵着我们的魂。” 从那天开始,徐桔桔和贾爱春的电话频繁起来,每晚几乎都是雷打不动的两个多小时,聊着聊着,徐桔桔动心了。其实从最开始,徐桔桔听到山河村的现状,就开始思考能为老乡做些什么。她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搞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做法。
儿子说:母亲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退休职工,老党员。35年前,她就是在山河村插队时入的党。回上海后,她一直做财务管理,退休后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对她来说,放弃这份收入不难,但还有很多东西难以割舍——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一去数千里,怎能不牵挂?小孙女出生不过百日,需要人照顾,怎么和儿子开口? 贾爱春同样有很多困难。她的老伴因为脑溢血半身不遂,在建“知青会馆”的日子里,她只能把老伴带在身边,在县城里租一间房子,白天下乡,晚上回县城照顾他。冬天气温太低,老伴有病无法适应,她才不得不把老伴送回北京,让儿子照料。 尽管很难,徐桔桔和贾爱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回到山河村,带村民们搞土地入股的种植合作社,通过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是山河要能重新独立成村,二是徐桔桔要能当上村里的带头人。 去年一年,徐桔桔在上海和逊克县之间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跑了12趟。除了考察当地情况,了解农情之外,为了弄清山河村百姓的想法,贾爱春还制作了100多张调查问卷,无记名调查大家是否支持知青到村里当支书。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 一切准备妥当,去年国庆,徐桔桔瞒着家人,偷偷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上海,她惴惴不安地和儿子摊牌。没想到儿子听了母亲的选择,沉默了一会后说: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今年2月,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并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担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村里的百姓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扭着秧歌庆祝,老人们热泪滚滚:“几十年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村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现在我们把命给你们了
走进山河村,记者不禁眼前一亮:干净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簇新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由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村子被一望无边的黄豆和玉米田包围在中间。 路过的村民见了徐桔桔和贾爱春,都是满面笑容,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一年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史先福告诉记者,徐书记来之前,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土垒的,冬天风呼呼地往里灌。“她们为我们跑断了腿,才争取来这笔新农村建设的钱。”史先福说的没有任何夸张。初到山河村,除了忙着合作社的筹备工作,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操心的就是改变山河村的面貌,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 光是为了给村民房子安装塑钢窗,徐桔桔和贾爱春就跑了不知多少趟。按照规定,这笔钱下发到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当初山河村不受重视,没有享受到,现在恢复建制,要在本就十分困难的逊克县财政中拿到这笔钱,非常困难。她们先是“堵”建设局长的门,两人带着水和饼干,早上5点多就起床往县城赶。局长说在开会,两人就在会场外等,一等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她们两小时内找了局长6回,搞得局长一推门看到两人,“哎呀妈呀,你们怎么还在。” 争取到项目开工后,按惯例钱由村民垫付。能不能把这笔钱拿回来,又是一个难题。徐桔桔和贾爱春又开始“堵”财政局长,一次次闭门羹,一回回围追堵截,最终打动了局长,他说:“两位知青对第二故乡的反哺,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拿到钱的那天,整个村子轰动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效率,以前这种钱,没有一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这是徐桔桔和贾爱春到山河村后办的第一件实事。贾爱春告诉记者,“这里人很实在,干什么事情都是看实际行动,你说得再好听,做不到,老百姓不会服你。” 搞种植合作社,最大的难题是村里的机动田。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虽然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但恰是几户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手里有不少机动田。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徐桔桔和贾爱春面前的最大难题。 “当时这些村民是因为有疑虑没有入社,要说服他们,真是难上加难。”最无奈的时候,贾爱春会爬上知青会馆号啕大哭,她对前来找她的奇克镇党委书记陈越说,“书记,我不行了,我要回家,回北京。”陈越也不搭话,事后他说,他比两位知青自己还有信心。果然,哭完了,陈越说,大姐,走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两人又继续回去想办法。 最终,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还是用老办法——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徐桔桔和贾爱春的鼻子发酸:98%的村民不但签名支持回收土地,还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还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种植合作社终于办起来的那天,一位村民感慨,这件事谁来也没辙,只有你们能办成,因为你们没有私心。他郑重地握着两位知青的手说,“不瞒你们说,想着要把土地交给你们,我两三天没睡好觉。土地就是我们的命,现在我们把命给你们了!” 讨钱、收田、干旱……一个个难关被闯过。徐桔桔告诉记者,山河村的经历让她们明白,要踏实地干好一件事,靠激情,也靠理智,靠冲动,更靠坚持。
她说:我们还要成立蔬菜合作社、大型养猪场,还要挖河种荷花,还要继续探索村民致富的途径
尽管刚播种没多久,就遇到60年未遇的大旱,但因为大面积机械化耕作的优势,参加合作社的村民们还是尝到了甜头。 “旱成这样,黄豆地不减产,玉米地更丰收在望,每垧(公顷)至少能收7500公斤。”听说每公顷土地可能增收3000到5000元,村民们都乐呵呵的,最早提出邀请知青回来当村官的郭齐生老人告诉记者,“这一步是走对了!现在我们对她俩的要求是最少干两届,只要她们不说‘走’,她们指哪,我们打哪。”74岁的村民李奎友逢人就说:“这么一弄真有奔头,看来我还要多活几年。” 马上到来的国庆假期回不回家?徐桔桔和贾爱春异口同声——根本没想过。“现在正是秋收,秋收结束了还要卖粮,分配,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村民的利益和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徐桔桔已在为来年筹划:除了继续把种植合作社办好之外,村里还准备建立一个蔬菜合作社,对白菜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打出品牌;与之相配套的,是一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正在打桩建设。 “养猪产生的粪便,将是最好的农家肥,专门生产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徐桔桔告诉记者,村后的那条河也将开挖,大面积种植荷花,成为一个美丽的景点,也是村民收入的一个增长点。一切,都是因为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大面积机械化的耕种,使80%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大家不但可以出门打工,更可以兴办其他产业,村民们致富的途径更多了。
【记者手记】 想为百姓做点事
采访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想问的一句是,为什么?为什么能够放下一切,到穷乡僻壤种地。 两位老知青的回答很实在:除了对第二故乡的感情之外,也想为老百姓做点事。“现在,很多人都在埋怨这、埋怨那,与其埋怨,不如静下心来,去为改变现状多做一些。我们虽然都是老人了,但是我们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徐桔桔告诉记者,改变山河村,是她和贾爱春力所能及的一点事,她也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