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煤窑和民工(一)

时间:2010-11-09 02: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55次
    煤窑和民工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对,我就是准备讲俩个故事。
    自从我们的政府和美国哈默博士合作开发了朔县安太堡露天煤矿,才使国人知道在我国的山西省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我们插队学生就知道在这一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宁武和朔县虽说是两个相邻的县,但宁武的山比朔县要高要大,风景也秀丽。插队时只见朔县的学生来宁武玩,却从没见宁武的学生去朔县。要不是有了安太堡煤矿,朔县至今仍是默默无名的。
    从公路到我们村,要走十几里山路,还要途经一个小山庄。就在这条山路旁的山坡上,就有一块露出地表的煤断层,露出的面积大概有一平米左右,与山路呈交叉走向。当地老乡对此煤視而不见,后来我们问老乡,这的煤为什么不挖啊?老乡不屑的说那点煤算球什么,太少。
    我们插队的哪个山村,烧火做饭全用的是煤,队里每天派几个驴车到煤矿拉煤,一车有二百斤,只要三几块钱,很便宜。一车煤有块有末,特好烧。按术语说就是燃烧大卡高,灰分低,属工业用煤。
    村里的老乡家家都烧煤,但不是家家都买,赶驴车拉煤的就不买,下煤窑挖煤的也不买。煤虽然很便宜,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开支,为了节省买煤的钱,我们动了脑筋。
    当然我们不能跟拉煤的人攀比,因为那是人家的工作,顺便拉回几块煤很正常,与他们攀让人瞧不起。于是我们打煤窑的主意,想下煤窑去挖煤。下煤窑有两个好处,一是挣工分,而且挣的是壮劳力工分,二是每天都能往回背煤,天天背,太诱人了。商量好了,我们去找队长申请。
    队长听完我们的要求,笑了。他对我们说:煤窑的活你们干不了,太苦。
    “没事,别人能干我们能干,地里的活我们不都干过吗。我们不信。
    队长见说不服我们,只好答应我们去试试,并嘱咐我们去的时候把最脏的衣服穿上。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哪件衣服都不干净。
    第二天早上,我们随队里的几个老乡坐着大车往煤窑进发。在我们的想象中煤窑就像电影里演的,有个巷道,坑木支撑,逐步向地下延伸。村里的煤窑虽说不会发工作服,起码有盏矿灯吧。头戴矿灯,手拿铁镐,几个人大摇大摆的走下去,也能过一把工人阶级的瘾。正胡思乱想,老乡喊了一声到了。睁眼一看,只见面前一小片空地,周边堆着几堆煤,平地中间一眼井,跟打水的井一样,上面架着一个辘轳,就是打水的辘轳。
    “煤窑在哪儿?我们问。
    “到了,就是这。老乡的回答不容置疑,用手指向井口。
    “这个井?
    “对,下去吧。说着,老乡开始做下井的准备工作。只见他们把辘轳上绕的绳一提,提上一个大筐,一个老乡拿个小篮子,盘腿坐在筐里,另外俩个老乡握住辘轳把一摇,徐徐地把他送到井下。我到井边往下一看,黑洞洞什么也看不清,此时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明白队长为什么不同意我们下井了,这时我还是从危险方面着想,没有意识到它的艰苦。
    说了大话拍了胸脯,没脸打退堂鼓,既来之则安之,下去体验一把吧。我们问老乡让我们干什么?老乡找来两个箩筐,直径足有一米。一根扁担,长度只有一米五。还有一盏煤油灯,带有一个铁圈,老乡把铁圈套在头上,把煤油灯斜放在耳旁给点上,然后对我们说就这样用。拍了拍辘轳,问,谁先下?
    我先下说完,我伸腿迈进筐里。我想早晚都得下,先下先上,早点儿干完上来歇着多舒服。
    随着大筐的下降,视线越来越黑,大约下降了二十米,到底了。四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把矿灯点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四处打量。
    现在想想那个所谓的煤矿,就是挖一个简陋的竖井,用辘轳把人放下去,再沿着横的巷道走到工作面。可横的巷道是什么样,你们根本想不出来。
    在灯光下我发现在井底开有一个洞口,宽有一米,高只有七十公分,还是个斜体,救像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人进去只能大弯腰,还得紧靠一边,实际就是爬着进去。我把扁担和箩筐拖在身后,手脚并用向洞的深处钻去。
    爬了好久,多少米我已经搞不清了,只知道身下一直有水,上下左右全是石头。洞的顶层高低不平,稍不注意就撞脑袋。对了,我忘说了,我头上还戴了一顶安全帽。幸亏这顶安全帽,要没它,脑袋早撞烂了。煤油灯一直点着,灯烟熏得我眼都睁不开,两手两腿全泡在水里,内心感到恐怖极了,觉得整块石头都压在我的身上,自己的躯体夹在石头缝中,就像一条软体小虫,连一点自我保护的本能都没有,完全听天由命。压抑感特别强烈,简直喘不过气,煤的粉尘和油灯的味道充满鼻腔,只能用嘴呼吸。当时就是一种陷入死亡绝地的状况。
终于前面见到亮光了,也有了刨煤的声音,快到巷道头了,真有获救的感觉。
    见到正在干活的老乡,我当时就像见到多日不见的亲人,别提多高兴了,恨不得跟他抱在一起。回头看看那条黑黑的巷道,真不敢想象我是怎样爬过来的。
    工作面稍大一些,也就有一张床那么大。先下来的那位老乡半跪半坐,用一把短把的镢头刨煤,煤油灯放在旁边,晃动着豆粒大的火苗,算有个亮吧。地下一片水,四周全是煤,亮晶晶的在灯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显得诡异极了,好象有无数的眼睛从煤层里注视着你,使你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当不刨煤的时候,洞里静得令你无法形容,你无法想象在你的头上压着几十万吨的岩石,谁能知道几十米的地下会有两条生命,两条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不屈的生命。我终于理解一旦发生岩石崩溃,别说区区两条命,就是有成千上万条命,在这种重压下被压扁也仅是瞬间的事,甚至连让你挣扎和呼救的可能都不存在。
    我国每年死于矿难的人数要有成千吧?这是知道的,没公布的有多少不得而知。智利也发生了矿难,经过智利全国人民不懈的努力抢救,终于全部脱险。我为智利的矿工庆幸,他们工作在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使我感到不解的是,在我国宣传报导中颇为自豪的强调,在智利矿工最后出来时用的是我国提供的一种升降机。我倒要想问问,我们国家的矿工在发生矿难时,为什么没有升降机?由此可以想到,我们矿工的工作条件太艰苦太落后了,一旦出事,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此时我的衣服全湿了,浑身是汗,双手粘的全是煤粉。正想借机喘口气歇歇,刨煤的老乡用手一指说:扛走。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只见跟我带来的箩筐一模一样的两个筐已装满煤,正静静的等着我呢。
    把扁担和筐搭好,想了想我问,直不起腰,怎么走?老乡说爬着走,一个筐放前,一个筐放后。下井后我一直在琢磨这煤怎么往回担,猜想可能用后背,果不其然,跟我猜的一样,已经到这地步了,那就担吧。
    我四肢着地钻到扁担下,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一点不假,扁担的长度正好长过我的躯干,头前一个筐,屁股后一个筐,四肢着地往前爬,真应了那句何家姑娘嫁郑家---正合适(氏)的俗语。我们的农民兄弟真聪明,把一个人的身体各部位全部调动起来,脑袋顶灯,四肢前进,后背载物,一点也没浪费。爬的时候,两个筐加上煤足有一百多斤,煤都是湿的,不断往下滴着水,那可真不是一般的沉。人家老乡干活时我发现他们腿上都绑着羊皮或毛毡,我只穿了一条单裤,爬的时候在石头上硌得生疼,手也磨破了,地下的温度比地面高,又累又热又渴。记得文革前有部电影叫矿灯也可能叫矿工,记不清了,估计有的同学看过。里面描写的穷苦矿工挖煤的条件比这好多了,他们是用筐往外拉,拉煤的通道也宽大,而我是担,用躯干来担,一百多斤的重量整个压在我的脊椎上,还要手脚并用往前爬,就跟我们学历史课讲得奴隶一样,只是没有监工用皮鞭抽打。我想,如果在旧社会,这时有人来鼓动我闹革命,我肯定会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积极参加。除了不受这份罪外,革命成功了我还能当官并荫福子孙后代,为什么不干。
    咬着牙我拼命坚持,忍着脊背火辣辣的疼痛,甚至用脑袋顶着煤筐往前挪,终于挪到井口。抬头往上看,上面的洞口露出一个圆圆的天,看到大自然的天空,让我意识到我还活着,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活着的幸福。井上的人知道我到了下面,赶紧摇动辘轳,放下绳子,告诉我把筐挂在辘轳绳的钩上,他们把它吊上去,煤就这样出了窑。
    随着两筐煤吊上去我也出了井。上井后,首先是阳光刺眼,闭眼恢复了一会就好了。然后是身上一点劲也没有,瘫倒在地上,全身粘得都是煤,尤其两个鼻孔,被灯烟熏得比煤都黑,脸上更别提了,流汗后再用手一抹,跟大花脸一样,那幅狼狈相就别提了。同学刚开始还笑,我说笑什么,一会儿你们也得下啊。话一说完,立刻全不笑了。看到受的这份儿罪,到了有一个小子没下,他说宁可不要工分也不去活受罪。后来队里给他记没记工分我们就不知道了。
    晚上下工的时候,老乡招呼我们每人搬一块煤,不管大小,只搬一块,用随身带的绳子绑好背在背上拿回家。我掂量了掂量,找了一块差不多的,在井下消耗的体力太大,一点劲也没有了,不敢多背。(注,我只下了一次井,其他同学也只下了一次,谁也没有勇气下第二次,老乡大概每人下了四五次。)
    背好煤,大家踏上回家的路程,俗话说远路无轻担或者千里不捎针,没走多远,那几个贪多嚼不烂的家伙开始吃不消了,背得煤太大,越走越沉,又走的是山路,高高低低起伏不平,是够他们受的,这时我的真知灼见显示出了水平。
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减负,减负的方法是把煤在地上摔几下,拣大的拿。别人摔得较理想,从大煤块上摔下几块小的,分量减轻了一些。只有那个一直没下井的同学有点惨,一摔之下,均匀的碎成几块,重量都差不多,问题是只能背一块,两块不好背。愤怒的他把不能拿走的煤都敲碎了。一边敲一边恨恨地说,我拿不走你们谁也别想拿走。看着他那气急败坏的样子,哈哈哈哈哈,我们终于痛痛快快的大笑一场,在笑声中把一天的劳累都释放干净。
    第二天,我们几个人的身影早早出现在准备下地锄草的人群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