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夏县的回忆(十三)

时间:2010-04-10 06:2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52次
 
 
    眼下的事记不住,以前的事忘不了。这也是“老了”的特征之一。
    那天过了黄河,还是步行到的潼关县城。这个潼关早就不是老潼关,老潼关修三门峡水库时候就连那时候的黄河大桥一起炸了。在潼关吃了半斤一碗的两大碗面条,几个乞丐看我端这么多一定要有剩饭,等在旁边,我那时候的饭量哪管那些,最后连汤都啧啧地喝得一滴不剩,让他们大失所望。
    看着长河落日,迎着飒飒秋风,不禁想起那首古诗: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后来曾经用过一个笔名就是“疏雨”,自命也是中条过客。
    天黑下来,潼关火车站站台在一条大沟里,黑灯瞎火地上了车,半夜到的华山站。头枕背包,腿盘着书包,在那候车室的长椅子上睡到天明,看看站上的表到了7点钟,就从车站出发了。
    车站离去华山的山口还有段距离,但一进那山口,就远远看到华山的西峰,像一把刀子一样竖在前面,直指蓝天。据说“山前20里,上山20里”,爱多少多少吧!十月金秋,天气不冷也不热,一个人自己就是司令,想走就走,想歇就歇,就像66年步行串连的最后那1600里一样,独往独来。
    去华山之前就有人说,华山上净是歹徒,四个人一伙就劫三个人,三个人劫两个人,老忠独自一人,倒要看看哪个敢劫。事后知道那都是传说,也许是老忠走运,那天上华山几乎就没遇到人。上山时在千尺窗之前遇到两位下山的人,年纪都在四十上下,下山的时候遇到五、六个背东西上山的民工,在西峰顶上气象站看到两三个人,那一天就见了这么几个人。很难想象,后来这个地方居然也会人满为患,那还能有什么自然景观可言!
    从千尺窗过百尺峡到了北峰,仅仅在这里稍事停留,抽了棵烟,把带的干馍就着石头窝里的水啃了。于是又马不停蹄地一股劲地走起来,从东峰到南峰,最后到西峰。不管哪个峰顶,都要趴下爬到崖边往下看看。那崖边可不是楼房房顶的直角,而是弧度,到能看见下面的地方已经是有相当一个向下角度的倾斜了,就趴在那样的斜坡上,看着云从深深的涧底翻上来。那天云层特别密,下棋亭和南天门都在云中隐现着,有时候不得不等待云稍稀一些能看到东西以后再继续前进。据说那之后不久,下棋亭就被西安的学生给掀了。
    从南峰的南边有向下的梯子,当然都是石头上固定的铁条。下这个梯子的时候,背包上的书包突然掉下来。虽然最终挂在脖子上没掉下万丈深渊,也着实把老忠吓了一跳。梯子下到尽头,往西去就是“长空栈道”。那栈道上的板子早被人掀掉,只有石壁上剩下几个铁桩子,上面扶手的铁链子还在。如果当时有个美女陪伴,一定会逞个大能,坠着铁链子爬过去。可是有前面那一次惊吓,就没再下那个决心。不怕大家笑话,这次真的认怂了。
    西峰去过以后,接着就是下山了。从华山下山虽然是空手,但那滋味就和担一百多斤柴下中条山大岭差不多。下午四点就跑回了华山车站。第二天起,那腿肚子大约酸了一个礼拜。
    登华山以后就跑到了洛阳,这洛阳也是第二次到。是的,还是步行串连到过第一次,在洛阳过的1967年元旦。
    到洛托的时候是早上,走在宿舍区,看到一个单杠前有人在早锻炼,还看到非常熟悉的一个屈伸上杠的预备动作,原来是我们学校体操队的队友。他也马上认出我来。在这里也找到同班的几个同学,还看到北航大院的几个子弟。那时候我和弟弟很像,他没那么胖我也没这么瘦,不但村里人认错,这里人也认错了。在我之前是我弟弟来了一趟洛阳,我们高中同学认为是我,还说见了他们一点儿不热情;这次我到这里,我弟弟的小学同学反而又认错了人。当然最终都知道是误会。
    这次到洛阳和上次不同,没那么革命了,也和同学去饭馆撮,也一起喝酒,虽然那时候谈不上真正会喝,但已经是正经烟民了。而且还借辆车子跑了一趟龙门石窟。
    离开洛阳在三门峡车站下车,在等待天亮的这段时候也遇到一个北京知青,自言是芮城的,没和他聊太多,他自称是“顽主”,认得这个认得那个,老忠我可谁都不认得。
    从三门峡过黄河,大概是我第六次过黄河。和前几次不大一样,这里是人拉纤,但不是拉空船,是载人的船,“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那阵势,不过过河的可没什么漂亮妹妹。一段相当长的路拉到上游。然后让船下漂,并周期性地下锚,摆舵,起锚,下锚,摆舵,起锚,一点儿一点儿地就漂到对岸了。在1958年有一个很有名的“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故事,最后运药到平陆,就是从这里过黄河,而且打破了“黄河自古不夜渡”的规矩。那时候是不是这么过河,就没了解过。虽然早就听说黄河的“羊皮筏”,但过了若干次,不但没享受到,连见都没见到。
    对岸,就是前面提到的平陆。还是不坐车,铁脚板早就有功夫了,从黄河边一直走回夏县。当天下午到了庙前公社的薛庄,这里的知青点有我一个老同学,从小上到高中才不在一个学校。这刚刚是1969年的十月份,他们就也张罗着回北京了。要知道,就是他们这个点,就在这1969年的春节前发出的号召书,要北京知青“和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打趣儿问了一句:下一个春节怎么回北京过了?人家回答说:回北京也是革命化的春节——谁敢说北京不革命?
    在薛庄住了一夜才回到李家坪,结束了这次出游。回到村里,又从水头运回了铁路的慢件。这里面有从北京带来的大米,让大家有机会吃上大米饭。没想到,在丰台街上买了几双两块钱的旧解放鞋,居然大受老乡们的欢迎,根本不够分的。
    这年的秋忙我躲过了,但这个时候,又是一个拾柴的季节,岭上一冬的雪是不会消的,沟里的溪水也会结冰,过冬的柴就要在这段时间里预备好。这段时间过去,我们在村里就呆够了一年,基本上经过了全年的农活。
    知青养的那口小猪,后来知道是所谓的“僵猪”,怎么喂也长不大的,提前处理了。但一年积攒下来很多的麦麸子,还要想办法再喂口猪。于是又买了一口六、七十斤的半大猪。
    进入了冬闲,队里开始讨论给知青打窑洞的问题。本来和村里已经缓和的矛盾,因为这个问题再次激化起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