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打“乌米”

时间:2010-01-19 12:4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12次

 

    农历七月,正值“挂锄”的时节。虽说暑气未消,但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着准备:顶门立户的男人们挑来场上的麦余子,和泥抹墙、脱坯扒炕(换炕面)、收拾火墙等;准备来年盖房、垒院墙的,就相约去草甸子上拉垡子。各家的主妇和姐妹们也不闲着,做鞋补袜,浆洗被褥、拆洗棉衣,那几天,屯子里弥漫着麦草泥的味道,那不紧不慢的棒槌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传递着农家年复一年的浓郁生活气息。
    手脚麻利的邻家嫂子早早做完了该做的活计,借着扯猪菜的机会,隔着墙头喊我一起去打“乌米”。“乌米”其实是高粱植株感染了真菌(又叫黑穗病)的产物。健康正常的高粱到秋后会结出一穗红红的籽粒,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只有病高粱才长出乌米而不能结籽。裹在绿绿的高粱顶叶里的嫩乌米就像人的一截小拇指,全身是白色的;老一点的则稍粗些,头上显出褐色或黑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色逐渐往下蔓延;老“乌米”不但全部变黑,还分裂成丝状,像个黑黑的线团。玉米也会生“乌米”,样子颇像孩子的拳头,嫩时灰白色,长在玉米杆的半腰间。别看“乌米”的模样不起眼,但是挺好吃,尤其是高粱乌米。那嫩的一咬就碎,凉凉的有些回甜;老些的就有点面、散。吃过乌米之后,嘴里、牙缝都是黑黢黢的。
    打“乌米”是要钻青纱帐的。夏末秋初,漫山遍野的玉米高粱都蹿了个儿,眼看着就高过了人。据老农们说,那段日子,夜深人静时,能听到清脆的庄稼拔节声呐!打“乌米”须两眼盯着高粱的顶苞,一旦发现高粱苞的鼓肚儿比较突出,就用手捏捏,硬实的,就可以断定是乌米了。“垄沟走,歪脖儿瞅,见着大肚儿就下手”,这是村里人的经验之谈。为避免判断不准而误伤了好高粱,我不敢轻易下手,一般只充当坐享其成的食客。偶尔找到一个,也得经过嫂子确认后才大胆折下,大快朵颐。青纱帐里闷热、难行,几个来回下来,早已汗湿衣衫,胳膊上也被高粱叶子刮伤,让汗水蛰得有些刺痛。
    至于为什么叫“打”乌米,而不是“折、摘、采、撅”等等,我也始终没想明白,或许只能从汉语表达的“约定成俗”定律中去寻找答案了,就像“搞”对象、“打”的、“拉”家常等等,没道理可讲。
    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掩盖、淹没了一切,浩瀚中透着神秘,演绎着世世代代或缠绵、或壮烈、或离奇、或哀怨的人生故事。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