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二十二) 书.国庆.过年.中秋节.四条汉子

时间:2008-03-28 11:2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24次

 

   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与书相伴十一二年,一旦离开书,那个滋味可想而知。县城里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那是我们每次进城必定要去的地方,但是失望的次数比如愿的次数多。究其原因,是书店经常不开门。我们难得进城一次,去了十次,倒有五次书店大门紧闭。就是运气好遇上开门,也没有什么书。柜台里,书架上,几乎全是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著作选读》、《毛主席语录》之类的书。后来普及样板戏的时候,有一些样板戏的剧本上柜,我们就各买了一本回来。由于书的品种极少,尽管我们的财力有限,倒也把书店里的几种书几乎收齐了。再后来,政策又松动了一点,允许科技书籍出版发行,于是,几种文革前版本的书逐渐露面。县城书店,比较多的当然是农业科技书。于是我们又买了些蔬菜、气象的书回来。男生王秉庚手挺巧,自己做了个木制小书架。渐渐地,小书架上的“藏书”多了起来。

   我们白天要下地干活,看书只能在午间休息时看,晚上下工后看。有时吃饭时也看,边吃边看,多少弥补了菜肴的贫乏,倒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就围着一盏小煤油灯看。现在电影电视里的煤油灯都有一个玻璃罩,这种灯的灯光比较亮,还没有油烟,在农村,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只有队里开会或是会计算帐时才用。一般人家嫌它费油,一斤煤油点不了几天就没了。当时煤油定量供应,有钱也买不到,何况我们根本就没几个钱。于是就用小玻璃瓶自制煤油灯,火苗不大,亮度有限,烟挺大。围着它看一、二个小时的书,鼻孔就熏黑了。天冷了,冻得人坐不住,就躺在炕上被窝里看。这样一来离灯的距离更远了,仗着年青眼神好,居然也看得见,并且一看三年,四个人没一个近视的。

    我们的房子建成后非常冷,需要用吊顶棚和把墙壁糊上(见《插队生活片断(八)》)。糊壁需要大量的废纸,这事在北京根本不成问题,谁家没点儿废书废本废报纸的。整个生产大队六个小队三四百户人家,好象只有大队订了报纸,可也存不下。当地农民抽烟除了用烟锅的,大部分人是自卷喇叭筒。卷喇叭筒需要纸,农民们想方设法到处找纸。日历(指每天一张的那种)纸好。为防止烟民乱撕日历,一本新日历在挂出来之前,先密密麻麻地扎上好多窟窿眼,让你漏气卷不成烟卷。报纸与日历纸相比,差了一等,但也可以用。所以大队的报纸也没指望。我在信中对妈妈谈了这个情况,妈妈马上给我寄来了一大卷报纸。同学们如获至宝,每天一下工就看。看了一两个月,才把报纸糊上墙。

 

国   庆

    我们到村后一个月,就是建国十九周年的国庆节。这时正是秋收大忙时节,我们也被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按照城里人规矩,国庆节要放假两天(那时的法定假是两天),隆重庆祝一番。干活时我们私下问社员国庆怎么庆祝,他们似乎闻所未闻:国庆节还要搞什么庆祝活动。我们一听感觉问题严重了:新中国的诞生日怎么可以不纪念呢。于是我们一本正经地去找邵队长,邵队长把民兵排长推出来,民兵排长被我们上纲上线地一说,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答应国庆晚上组织个纪念活动。国庆这天,照常上工干活,照常下工休息。晚饭后进入会场,一点儿气氛没有,连条横幅标语也没有。纪念会开始,民兵排长首先发言致辞:“今天是我们中华民国成立……”我们几个听见几乎呆住了:怎么这位民兵排长水平这么低?……可是想到我们下乡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怎能对贫下中农说三道四。于是大家都装糊涂,社员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只好唱几个歌,草草收场。

    很多年后,我看到一些回忆建国过程的文章,政协会上提到讨论即将成立的国家国名时,大家同意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有些民主人士建议,在正式国名后加上带括号的 “中华民国” 作为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让老百姓有个适应过渡的过程,待时机成熟再把这个简称去掉。现在看来,老先生的顾虑很有些道理,如今已是建国十九周年,我们这个地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边疆偏远地区算是开化的了,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还这么称呼我们的国名,只好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至理名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第二年,我们再也不提此事。

过  年

    六九年初,是我们下乡后过的第一个春节。

    大概是节前的一天下午,太阳快下山了,我没事散步,走到村边的羊圈边,正赶上队里的羊倌赶着队里的羊群回来。老远的,就看见好多只羊急急忙忙地往羊圈拼命地跑,一边跑一边“咩……咩……”地叫着。大概是听到了母羊的召唤,圈里的小羊跌跌撞撞的奔出来,一边跑一边也“咩……咩……”地回应着。小羊的叫声有尖又细,带着点颤音,就象是个幼儿在叫“妈妈……妈妈……!”一声声叫得令人心酸,两眼模糊,眼泪在眼框里打转。我从小崇拜“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英雄好汉,这时候发现自己差得太远了。一忍再忍,好不容易才把眼泪咽下去。四十年过去了,这事还是忘不了。

 

中秋节

    每年逢到过中秋节,总是秋收最忙的时候,所以农民们基本上不怎么过这个节。不过,中秋这一天的午饭总是要弄得丰盛些,吃肉是最低要求,大部分人还要打点酒助兴。因为有中午这顿饭牵挂,大家一上午干活都没有精神。开始干活才一个多钟头,就有调皮的小青年怪声怪气地叫:“队长,是时候了!”队长当然不理他,闷着头只管干活。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叫起来,并且独唱变成二重唱,有腔有调地一唱一和。慢慢的,又变成了四重唱,小合唱,只听人群里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队长硬挺着脖子坚持了一阵,想想再这么拖下去也干不出好活儿来,索性作个顺水人情,一声令下:“散了吧!”众人们一声欢呼,扛起干活的家伙飞奔回家。这顿饭一吃就是三、四个小时,等到再开始干活时,一个个脸红脖子粗,满嘴的酒气,有的几乎是摇摇晃晃的。这一下午,自然也干不了多少活计。中秋节吃肉,农民们自有苦中作乐的理论依据,说是要“抓秋膘”。在牧区,到了秋天就要尽可能地让马牛羊多吃食物,使它们尽可能地多长些肉(当然也包括肥肉)。牲畜肥了秋后可以多杀肉,即使不杀,肥壮的牲畜也有充足的体力过冬。这是“抓秋膘”的原意。其实农民们这么说也有他的道理,秋收大忙在即,吃些营养丰富的肉食,补充点体力,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光吃这么一顿能补充多少营养,值得切磋。反正心理上能满足一下也是好的,要知道,一般的农民自五月五到八月十五,几乎是与肉无缘的,个别的大概还是过春节时才吃过肉呢。

 

四条汉子

    我们四个男生被社员们称为“四条汉子”,还根据我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取了外号。知青组长HJY生得又白又胖,得了个“郝大胖子”的美称。我这双四十四号的大脚令众人“少见多怪”,因此被戏称为“任大脚丫子”。QBQ生性好斗嘴顶牛抬杠,经过“文化大革命”三年的磨练,抬杠的本领更加炉火纯青,被社员们誉为“钱大杠子”。WBG虽比我还小三岁,但个子比我还高两公分,勇夺“王大个子”的桂冠。

    我们干了几个月后,和社员们慢慢地混熟了。他们对我们男生的称呼变成“老郝”、“老任”、“老钱”、“老王”。刚听到这么称呼,我们还不习惯。第一,我们都是才十八九、二十岁毛头小伙,还不想和这“老”字做伴。第二,能承受这“老谁”称呼的,似乎应该是我们父辈或祖父辈的人。后来听得多了,习惯成自然,反倒觉得亲切友好。时间长了,社员里有人越琢磨越不是个滋味,“老任,老任,你是谁家的老人哪?”当地人称六七十岁以上的为“老人”,带有尊敬的意味。我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学生娃娃,只不过沾了姓“任”(当地人念二声,同“人”音,不象有些地方念四声“认”)的光,就被大家“老任”来“老人”去的喊,难怪有人觉得委屈吃亏。嘴上这么说,谈笑而已,说过就拉倒,过后我继续当众人的“老人”。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