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二十)我变土了

时间:2008-02-23 11: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95次

 

    六九年春,接到家里电报,让我到通辽接一个同学,有东西带给我。我赶到通辽,因为火车还没有到,就一个人在大街上逛。走着走着,就听后边“笛笛笛……”一串喇叭长鸣,惊得我浑身乱抖。回头一看,是一辆解放卡在发脾气。低头再看,我正走在马路中间。我马上跳到路边。吃了那司机甩下的一串骂声和汽车扬起的一团尘土后,我才慢慢地醒过味儿来,我变土了,忘了作为城里人都懂的交通规则──行人走便道。
    在乡下,从来没有什么交通规则的概念。虽然就有一条县级公路从我们队穿村而过,但由于路上很少有车行走,即使有车也是以驴马牛车为多,难得见到一辆汽车驶过。所以农民们习惯成自然,一走上公路就走路当中。我下乡才一年不到,连这点常识也忘了,土得够可以的。

    变土的例子还不只这一件。六九年底,我探亲回到北京,住在亲戚家。一天,想给同学打个电话,让表妹带我找到单位传达室的电话。面对着电话机拨盘,我忽然慌了神,一时想不起应该先摘耳机再拨号,还是先拨号再摘耳机。这种事在现在简直是丝毫不成问题,可是那时候对我倒真的成了问题。当时我们县农村普遍使用的是磁石式电话机,电话机上有一个摇把(实际上是一个手摇发电机)。打电话时要先把摇把摇上几圈,再拿起耳机来,向总机话务员说明要接的地方,等话务员接通后再说话。正在我犹豫不决时有个本单位的人也要打电话,站在旁边等,显出急不可耐的样子。我就慌了,身不由己地一手按着耳机,一手去拨号盘。表妹在一边也看着好笑:“你怎么不拿起耳机就拨号呀?!”我更慌了,简直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只好让位,站在一边先凉快凉快,定定神。心里还不服气:“你先别笑我,等你姐姐(在内蒙巴彦淖尔盟临河县插队)回来,还不知道怎么露怯呢!”

    六九年底七○年初在北京知青中流传一句话,“内蒙(知青)土,山西洋,陕西都是……(隐去的几个字有点伤人,打击面太宽)。”虽说不是很恰当,但也有点意思。北京赴内蒙的知青大多是六八年五、六月份到九月份之间下乡的。这时候毛泽东的“接受再教育”的“最高指示”还没有喊出来,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没有到达高潮,这期间下乡的知青大部分是自愿报名的,每个班一、两个人,到农村后也比较老实。老老实实地干活,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他们从衣着到言谈举止都多多少少地被当地人同化了。就是回到北京,不少人仍然穿戴着毛茸茸的狗皮帽子和羊皮大衣,牧区的知青甚至有人把蒙古袍和毡靴穿到了王府井,走到哪儿都是一股子羊嬗气。不少男生还佩上了烟荷包(都是请村里大娘大嫂们做的)和旱烟叶,并且能非常熟练地用纸条自卷喇叭筒。

    在城里生活时,从来没有感到门框对人有什么威胁。真没想到,来到农村受到的第一个威胁竟然是门框。原来农村的门框普遍比较低,只有五尺到五尺五,也就是1米67到1米77高。我身高1米80,再加上鞋底和门槛的几厘米,门框所提供的净空高度是绝对不允许我昂首挺胸走过去的。在县城时,我们被安排住在县中学里,我兴冲冲地跟在同学后面想走进临时用作宿舍的教室,刚到门口,就觉得头顶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顿时眼前漆黑一团,外加金星飞舞,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地上。这是第一次领教门框的利害。有了这次的教训,以后每逢进门我总是早早的先把头低下。可是遇上有急事,还难免重蹈覆辙。这样过了一两个月,才算基本过了这“进门关”。关是过了,却养成了进门先低头哈腰的毛病,以后回了城,还改不了这毛病,令城里人见笑。

    七一年,我被招工进了厂。第一次领工资那天,我兴奋地向妈妈说:“我们今天分钱!”爸爸在一旁听见了纠正我:“农村集体经济才叫‘分红’、‘分钱’。你现在是国营企业的工人,应该说是‘发工资’。”这是我又一次犯土。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