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马拉维使馆开馆 已与马政府部门建立联系 还需处理马台“断交”遗留问题——— ■资料 近两年与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 2006年8月6日,中国与乍得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中乍两国曾于1972年11月28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7年8月12日,乍得政府违背中乍建交公报原则,与台湾当局“复交”,中国政府宣布自同年8月15日起中止同乍得的外交关系。 2007年6月1日,中国与哥斯达黎加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哥官方2007年2月宣布,中国已经成为哥斯达黎加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双边贸易额2006年超过21亿美元。 2007年12月12日,中国与纽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纽埃是太平洋岛国,陆地面积260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390平方公里。人口1857人(2001年),另有18474人居住在新西兰。 2007年12月28日马拉维与台湾“断交”后,台湾当局所谓的“邦交国”还剩23个,而在非洲的“邦交”据点则降为4个,分别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布基纳法索及冈比亚。 ■视点 ■马外交部 借车给中国使馆代办 中国前驻乌干达大使樊贵金目前担任驻马拉维使馆临时代办,他带领工作小组从本月7日就抵达利隆圭进行开馆前的筹备工作。樊代办昨天通过电话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驻马拉维使馆共有七八名外交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使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条件。在建馆过程中,马拉维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必要协助。 “通过三个星期的接触,我感到马拉维方面对我们很友好,很乐意与我们接触。”樊代办介绍说,从1月25日至27日,外交部长助理翟隽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特别代表率团来马访问,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访问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翟隽拜会了马方总统、外交部长等官员,交谈非常融洽,马 方绝大部分内阁部长都参加了26日开馆仪式后举行的招待会,“这充分表明了对方的支持和诚意。” ■马商界认为 与中国建交是大势所趋 据透露,马拉维与台湾当局维持所谓“邦交关系”期间,台湾当局每年都有数千万美元用于在马的“金元外交”,仅前任台湾驻马拉维“大使”手中就有数百万美元的“大使基金”。这些资金中相当部分都用于培植“台独”分子,一些媒体人士和政客都是台湾当局重点拉拢的对象。在台湾当局如此强劲的金钱攻势下,是什么促使马方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而与中国政府建交呢? 华为公司驻马负责人郭爱萍认为,马拉维与中国建交,马商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经济飞速发展,马拉维商人看到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巨大商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樊贵金代办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向马方强调,不论哪个发展中国家,靠援助是不会有真正的发展的,必须要通过互利双赢的合作。马方的高层和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预见到中马建交对马拉维大有好处。”樊代办说,台湾当局虽然在马拉维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部分都用于培植“台独”分子,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并不多,比如一条公路修了两年多才完成了一小部分,马百姓对此并不满意。 ■马曾是台当局 比较大的“邦交国” 樊代办介绍说,马拉维人口约1300万,在台湾当局所谓“邦交国”中算是比较大的国家,失去这个“邦交国”是台湾当局的一大损失。 ■中资机构有了“娘家人” “中马没有建交之前,中国公司在马拉维开拓市场,面临很多不可知的风险。每个公司作为单个的实体,在法务、税务方面遇到难题的时候经常感到势单力薄,也没有可以去咨询的地方。中国使馆开馆后,我们真的是感觉有了靠山。”一位中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说,“以前台湾驻马拉维机构对大陆企业态度非常恶劣。有大项目的时候,台湾方面就做手脚,直到最后把我们的标搅黄了,真是有苦说不出。” 郭爱萍还说,华为等大公司一般都是从赞比亚等邻国过去,所以签证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对于直接从中国大陆去马拉维的中国商人来说,签证问题着实令人头疼。 ■中国商人办签证容易了在马拉维经营中餐馆的青岛商人吴娟告诉记者,每次去马拉维都是请在马的朋友“返签”再邮寄回中国,不但费时费力,还要付出不少小费。要是大陆商人在马拉维丢失了护照,那简直就是灾难,因为无处补办。吴娟2000年到马拉维发展,刚开始的时候给别人打工,后来自己创业从事外贸、餐饮等行业。八年来,吴娟亲身感受到了 吴娟说,作为一名大陆商人,以前在马拉维经商并不容易,“动不动就来店里查,只能用钱摆平,合法经营也要付小费”,今后有了中国使馆做“家长”,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人撑腰了。实际上,虽然中马签署建交公报才刚刚一个月,吴娟已经感受到了变化,“办事效率比以前快多了。”正因为如此,在26日举行的开馆仪式上,不少华人华侨都流下了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