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诺亚”、“朵朵向善”、“八分斋”……这些名字在中国民间慈善界,都是响当当的名号。3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慈善带来了解冻的春风,各地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由网民自发发起的“网络救助”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慈善成了一个最为冠冕堂皇的词汇,我们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全民慈善”的时代。 或许是沉寂得太久,又或许是先天不足,这一番的善行虽然极尽热闹,但也难免时有令人失望和尴尬的事件发生。如深圳奥一网的八分斋事件,在八分斋两度自费调查受捐人诚信的“壮”举背后,折射出的是某些看似欣欣向荣的慈善组织背后错乱、虚伪、不理智的“潜流”。 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堪称专业的民间慈善组织体系,民间自发的慈善活动往往随机、无序且很难持久,同时极易被人利用,成为敛财或作秀的工具。在此情形下,民间慈善“嫁接”官方力量,往往可以收获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如“壹基金”挂靠中国红十字总会。在汶川地震赈灾中,这一“嫁接”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前者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资源调动能力、市场推广和专业管理经验;后者则具有“体制优势”,包括公募的资格、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待遇等等。再者如大地震后新浪发起的“绿丝带”志愿者行动,第一时间募集并捐赠民间物资资金逾千万,之后联合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认捐重建了四川灾区小学;今年又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持续开展全国规模的“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活动。藉这些举动,民间慈善一层层穿上“阳光外衣”,最终登堂入室。 慈善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比政府部门和盈利性企业更强的公信力。而目前中国的民间慈善恰恰在这一点上先天不足。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公众对民间慈善的信任,一种有效的信息公布机制在所难免。今时今日,网络恰恰是提供这一信息披露机制的完美“利器”。在今天,民间慈善组织谁用好了这个武器,谁就将成为难能可贵的“带头大哥”。正如新浪的“绿丝带”行动,之所以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其关于活动过程的各类信息,尤其是视觉信息的连续公布功不可没。 慈善的更高层次是发起慈善。网络的强大之处在于,你在参与募捐的同时,还可以汇入募捐发起者的行列,从中感受更强烈的成就感。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正风起云涌,和西方的民间慈善机构相比,我们的民间慈善还太草莽,还不够“讲究”,我们需要有几个手握“利器”的“带头大哥”出来开辟局面,达成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真正的携手和联姻,或许这才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