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社会广角

“体制暴利”下的盐业鸿沟

时间:2007-09-12 11:1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54次
 
      盐工每月的工资为三四百元,场长的工资为每月550元。在广东省还有这样的工资水平.低得让人难以想象
 
      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国营房参盐场,昏暗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几张上世纪90年代先进生产企业的奖状。
      白发苍苍的场长陈朋接连向《嘹望》新闻周刊记者诉苦:盐工每月的工资为三四百元,作为场长,他的工资为每月550元。在广东省还有这样的工资水平,低得让记者难以想象。
      在盐业的整个产业链内,并不是所有的职工工资都这么低,事实上,广东省盐业公司一个中层干部的年薪约20万元。    
      这些年,食盐价格接连上涨,这些利润究竟流向了哪里?
      由于对盐业垄断经营体制的改革不到位,食盐价格一路攀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难题却没有得到及时破解。在这种不到位的改革中,部分人和群体获得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这部分高额利润,有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体制暴利”。
 
“销售暴利”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盐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食盐的产销定价差异过大。自1996年以来,食盐的出厂价基本没变,每吨三四百元。
      但只要一出工厂,食盐的价格就像坐着火箭向上升。自1996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小包装食盐的零售价从当时的每吨1200元上涨到现在的2600元。
      海盐被收购后,加碘环节是“升值”的关键环节。这也是盐业公司的“专利”。记者进入粤西一家加碘车间看到,工人把矿盐与海盐按2:1的比例进行勾兑.同时加入一定分量的“碘母盐”,搅拌后进行分装,l斤装的食盐(海精盐)就这样产生了。
盐业公司定价的“绝对权力”
      我国盐资源比较丰富,每年原盐生产能力约为4100万吨.其中食盐1700万吨。每年食盐计划指标约700万吨,在产大于销的格局下,计划成了食盐生产企业的“命根子”。有业内人士反映,每年的食盐计划会已演变为制盐企业的“公关大会”。    业内人士说,同样是氯化钠,争取到食盐计划就能“变身”,卖出每吨350元左右的价格:而作为工业盐出售,仅为每吨170元到200元。价格相差l00多元,而计划指标由盐业公司“说了算”,生产企业获取计划指标并不完全靠产品的质量、成本,关键点在“跑计划、跑关系”。
      在湖北省孝感某制盐公司和某盐化公司,记者了解到,每生产一吨工业盐,亏损约l0元;但如果停产,设备会腐蚀,员工工资、设备折旧等无法解决。
       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盐业公司常常以控制食盐计划分配为“筹码”,在购进小工业盐时压低价格,食盐与小工业盐“搭配收Ⅲ勾”.生产企业敢怒不敢言。
 
一些地区私盐仍在泛滥
      记者在广东省广州、东莞、湛江等地区调研时发现,巨大的获利空间使一些地区私盐屡禁不绝,一些人冒险购买私盐。   
      以湛江某市为例,该地区有l6家集体盐场,年产量达2万多吨,但当地盐业公司的年收购计划不到l万吨,其余则“走私”到市场上。据知情人士透露,珠三角地区的用盐企业特别是食品加工类用盐企业,用盐来源上形成了“双轨制”:部分盐产品是出高价向盐业公司购买的,部分则是以较低价格直接从生产厂家拿货。
      原国家经贸委盐业办主任陈国卫说.私盐泛滥正是改革尚未彻底的结果。“私盐”是指未进入盐业公司渠道进行销售的盐产品。私盐的来源构成,有三分之二来自正规企业。由于盐业管理失当.堵死了“正门”,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使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产品变成了“私盐”。 
 
专家再次呼吁破除“垄断”
       业内专家呼吁,以上乱象的根子在垄断,根治的关键是国家修改或重新制定盐业的相关法规,改革当前“垄断”式的专营体制.引入市场竞争主体,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将盐业体制纳入科学管理轨道。
      私盐泛滥、提高碘盐覆盖率,是盐业公司维护专营制度的常用说法。对此,一些专家.及制盐、用盐企业负责人认为,解决私盐问题恰恰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像改革开放初期放开原本短缺的生活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一样,允许其他企业依法销售食盐,把目前食盐销售领域的暴利降为社会平均利润,私盐才会退出市场。
  
 《嘹望新闻周刊》  2007年第33期  赵东辉  黄玫/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