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政府组织,中国需确立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同等重要的战略观念,并积极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全球化分工。未来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要想有大的发展空间,绝不能尾随既有的非政府组织亦步亦趋,必须在全球社会分工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优势。事实上,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资源,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国传统人文资源优势,在倡导包容、宽容和开放的价值理念中,寻找普遍接受的道德立足点,充分借鉴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运营经验,逐步成长为有世界竞争力的非政府组织。 发展非政府组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重要的是动员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行动能力。所谓公共社会,最核心的是有一大批对公共事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积极公民”,这些人不愿角逐权位,无意攫取财富,一心致力于社会公共事业,在某一两个公共议题上倡导新伦理,形成新规范。近年来,在环境、妇女、人权、艾滋病、禁毒等领域,这些组织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倡导者”、“监督者”和“保证者”角色,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置这些新伦理规范原则于不顾,不仅要承受公共社会的道义谴责,而且还要遭受利益的损失。中国非政府组织也要增强自己的行动能力,不仅致力于议题和理念倡导,更要致力于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增强非政府组织的执行力。 此外,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需要吸收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教训,不要过多卷入政治斗争,恪守政治中立原则,把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最高法则。实践证明,只要非政府组织遵循政治中立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以追求公共利益增长作为行动指南,就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否则,如果过多卷入政治纷争,非但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引发更加复杂的政治后果,背离了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和方向。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非政府组织的舞台不能局限于国内,更应在世界范围内增强行动力,增强在全球社会议题领域中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动员力。目前,在很多社会议题领域中,缺乏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比如反腐败领域的透明国际、环保领域的绿色和平组织、安全领域的国际禁雷运动、经济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政治领域的大赦国际和国际刑事法庭,很多社会组织不仅在国内事务中拥有显赫的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每年发布的各种年度报告、数据分析和政策倡议,都对各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所有这些议题领域,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理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在社会领域也成为一个令世界尊敬和羡慕的国家。
(作者赵可金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