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为朱学夫《陕北往事》一书所作的序言——我们的知青岁月

时间:2014-05-24 07:2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53次
《陕北往事》一书,是我所读过的有关知青文学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让人感觉最真实与最能够保持历史原貌的著作。也正是这一点,能够使此书发出耀眼的光辉亮点,也正是此书的中正无偏的论点让其不朽之识盖世。

 


 
 

      学夫和我都是当年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他在富县,我在延川。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每当忆起,心中总是涌动一股激情,那种感受就如同人们所熟悉的贺敬之《回延安》中写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几年回忆知青插队生活的文章不少,我也曾有过写点什么的念头,毕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有着太多让人动情的东西,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觉得它不应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沉寂和被遗忘,学夫写成了《陕北往事》令我钦佩。

 

 

      读着学夫的《陕北往事》,不知不觉中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竟是那样的清晰而鲜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1969年初,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青年怀抱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对理想信念的热情和初入社会的兴奋,来到了延安的山沟沟里,从此住在窑洞中,伴随着黄土、油灯、镢头和南瓜、洋芋、酸菜、穈谷杂粮,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下乡几年,每天劳动强度很大,吃的不好,还时常饿肚子。要说在陕北那几年,经受磨练最大的其实不是农活劳动,而是为吃而忙碌。分的粮食不够吃,玉米、南瓜、洋芋是我们的主粮,“瓜菜代”是经常的事,有时还吃过糠,能吃一顿白面是太奢侈了。做饭不用煤,是烧柴,而砍柴绝非易事,要跑很远的路,攀陡峭的山,有一次砍柴我被扁担砸在头上,至今还留下一道楞。刚砍回的柴湿,不好烧,吃半生不熟的饭也是常事。每当累狠了,蹲在窑洞前的崖畔上,眼窝也曾涌过没滴下来的泪水。有本杂志对60岁的人搞过一项调查:“你最后悔什么?”60岁夕阳晚照,阅历丰富,应是对自己能作出客观而公正的判断,我想人生道路上后悔的事是有的,但是,对到延安插队我从未后悔过,甚至感到幸运。

 

 


 

 
 

      陕北是块神奇的沃土。连绵不绝的沟沟壑壑,广袤深厚的黄土地,世代与贫瘠、干旱等灾害的抗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古代屯垦戍边的人口迁徙流动,铸就了陕北人民淳朴、宽厚、豁达、包容、坚韧、开放的品格。入乡随俗,耳闻目染,北京知青在这块凝聚着厚重历史文化、中国革命精神的黄土地上磨练了自己,学会了踏实做事、端正做人,特别是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这是这块土地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

 

      我爱这块黄土地,我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我也非常喜欢黄土地特有的文化。比如,爱听、也爱吼上两嗓子信天游,感到无比的舒展;再比如语言,陕北话独具魅力,爱用重叠字来表达,如:红个艳艳、蓝个莹莹、白个生生、欢个溜溜、薄个闪闪……极富感染力。时至今日,我仍然偏爱这里的饮食习惯。

 


 
 

      学夫对陕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个同志和我聊起过:你不能多跟朱学夫说陕北,说一会儿他眼圈就红了。这份情感我太理解了。我后来接触到的在延安插过队的北京知青,无不深深地眷恋着那片黄土地,那样的一往情深,都把陕北当作“第二故乡”或以“半个延安人”自诩,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关心着那里的发展和变化。学夫作为商界的成功人士,就为陕北捐助了一所希望小学。他还和村里的乡亲保持密切来往。我这么多年也一直和村里联系紧密,那儿有我亲如兄弟的农民挚友,把自己根植于黄土地,保留与基层连接的通道,感觉是那么的踏实,这是我生活中感到最充实的内容之一。

 

 

       铜川是书中出现较多的一个地名,因为当年北京知青离开家门走向社会,第一个晚上就是住在这个城市,由此换乘汽车北上。后来又有许多北京知青离开陕北或去工厂、或上学,也在此地转车。20多年后,我有幸在这座城市工作了8年多,所以感到格外亲切,今日的铜川,早已不是昔日煤灰随风四处飞扬的“煤城”,它的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城市了。

 

      学夫待人真诚,热情朴实,有情有义,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做事富有激情,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陕北往事》记录了他在富县插队时的经历,真实而质朴,这是对我们共有的那段青春岁月的深情纪念和最好礼赞。

 

 


 

读《陕北往事》,思知青年代

 

鉄城

 

      近日,再读朱学夫先生的《陕北往事》,体会到一种回忆与感慨,一段历史始终铭刻在一代人的脑中。40多年前的事情恍如昨日发生,几年的插队生活好像烟云掠过,艰苦的生活已经成为笑谈,苦涩的人生只不过转眼瞬间……。其实,真正留给我们的是一段情感,这种情感发生在小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中,这种情感弥留住对黄土高原的认知,这种情感保留对农村的初识,这种感情包涵了初生牛犊的思维对撞。

 

     《陕北往事》没有刻意描写知青的艰苦与磨难,只是真实地记载了历史的过程,从书中体会的只是一种记忆与现实的生活情景。但是,此书表达的深意确实显现一种历史的原貌,没有夸张,缺少个人评价,没有褒义,也不曾贬意。但是,当你读完此书之后,真如一部事件的纪录片展现在头脑中。

 

      对于知青的人生历程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个人的状况、条件、处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都影响着每一位知青。同时,由于政治因素的诱引,也曾导致各种流派演义出不同角度的版本,以致对于后人影响是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杂相。其实,这也不为怪,历史上很多非常清楚的的事情,经过历史演变,经过不同政治的渲染,经过不同利益阶层的杜撰不都是形成一种模糊的概念吗!

 


 
 

      抛开政治因素,抛开时间因素,那么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是一种城市的中学生到农村生活的片段。这是一种小知识分子迁徙的过程,这是一种没有人能够想到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历史上就出现了这种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以致,后人从来不能理解的会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它确实发生在中国的这块大土地上。

 

      对于知青这一代特殊的人群,对知青的过往也有不同的感受。大多数人从此走上了平平淡淡的一生,年轻人的梦想从此消失殆尽。一部分人因此而遭受苦难不断,接二连三的糟心事伴随一世,有的人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生命。还有一些人经过努力(包括任何方式的努力)走向荣光、走向辉煌。当然,各人的道路从这个起跑线跑出不同的人生方向,到达不同节点,那么对知青的这段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甜酸苦辣经历。

 

 

 

      同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村的农民对知青又是怎么理解的?他们认为这些城市的中学生、这些知青是怎样一群人呢?说到此,我认为,农民是伟大的一个群体,有如《易经》中的“坤”,有如大地、有如大海,可以用“厚德载物”来表达他们的胸怀与仁爱。

 

      在农村,尤其那个时候的农村,尤其陕北的农村,农民非常穷困,生活异常窘迫,有的地方的到了春天甚至外出讨饭。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们被迫又接受了一大群知青,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盼了一年的口粮分出一部分来养活这些知青。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他们不是不想说,但是,他们能够向谁诉说,谁又关心他们的诉求。但是,又是但是,他们喜爱这些来自城市的“洋娃娃”,他们关爱知青的生活,他们照顾知青的起居,他们将知青带上了社会,扶植这些不懂世事的孩子度过人生的初程。

 


 
 

      这些经历,这段情感我想每个知青都有切肤之感,情理相知。以致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都不能够忘记那段时光,其主要的还是与农民的那段情感,那种被真诚感染的心境。我们没有带给农民任何好处与利益,但是我们得到了人生最大的慰藉,那就是爱,那就是醇厚的爱戴与呵护。

 

      《陕北往事》一书,是我所读过的有关知青文学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让人感觉最真实与最能够保持历史原貌的著作。也正是这一点,能够使此书发出耀眼的光辉亮点,也正是此书的中正无偏的论点让其不朽之识盖世。

 

      其实,书无好坏之分,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展示不同的社会感知。但是,值得人们留恋的是那些真实的与社会舆论无争的独立撰述。

 

      其实,历史也无对错之分,都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演变而形成。但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正是亲身经历的过程,这正是命运的历练过程。

 

 朱学夫(右)与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