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初论知青精神:胸怀大志却又甘于平凡

时间:2008-04-26 01:0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072次

这是一篇在2005年一位笔名为“Fei Chang”发表的文章,今翻拾出来,仍觉值得一读,特推荐给各位,以供参考。

                      ---大江东去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知青的概念,成为知青网上的一个突出论e题。老谢几次谈到知青意识的凝聚力,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扩大网络影响,组建股份公司的主张。白云鸟从鹿鸣与老陈的网上论争出发,就“知青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心思细腻而凝重,提出的问题十分深刻。

   依我看,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这样的:假如鹿鸣和老陈仅仅因为对于在网上发表言论有不同的看法而失和, 那就说明知青精神是脆弱的,还谈什么知青的凝聚力。由此,也可以想象组建股份公司的困难了。相反,假如果然有一种知青精神,那么作为一种精神,它应该有感召力,能够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

   我的看法与老谢,白云鸟是一致的。我虽然不是知青,但我对知青一代的精神历程,心仪久矣。

    近年来,我对从红卫兵时代开始的知青社会史和思想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愿意借这个机会,我的结论的一部分报告给大家,一则在正式发表前,征求各位的意见,二则希望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知青精神的丰富资源,不仅应该足以解决类似鹿鸣和老陈这样的论争,而且应该可以支撑更为深刻宽广的社会道德问题--比如近年来社会上所漂浮出来的精神与信仰危机问题,我将另写文章,从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重大的问题 (它们是: 1、什么是知青精神? 2、知青精神的形成; 3、知青一代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4、知青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这里简单先谈我心中的知青精神吧。

知青精神三要素: 1)九死而不悔; 2)心系民众; 3) 兼容崇高与平凡

   知青一代人执著,心向着普通百姓,胸怀大志却又甘于平凡。

    这一代人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是从红卫兵时代开始的,那时他们不论出身好坏,不论是老红卫兵还是后来的造反派或保皇派,他们的理想大致是相同的:他们人人都是保尔。他们乐观,胸怀大志,不甘于作平凡的人,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他们写诗,作词,论述世界革命的前途,想象着成为世界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英雄的梦想!

插队了,他们中间有乐观者,有悲观者,有歌颂皇帝的,有骂皇帝的,但他们中间很少有玩世不恭者。他们依然严肃--严肃地修理地球,或者严肃地拒绝修理地球。他们唱着流浪的歌,却没有浪迹天涯的潇洒。他们总是心情沉重,忧国忧民。

    与插队前不同,除了忧国忧民,插队期间,他们开始忧己了。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没有长时间下层生活的经历,他们体会不到平凡生活中蕴藏的伟大,他们就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遗世英雄的梦想,他们就只能高不成低不就。有了下层的痛彻经历,他们悟到了谋生的意义,英雄的梦想被工分的计算公式简化了。有意无意的,他们似乎悟到:英雄的起点,应该是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什么说这个转折十分重要呢?简单说吧:知青一代从红卫兵时代起,仍然是自视为有知识的。他们虽然批判传统的文化,但在他们的内心,他们继承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核心,那就是:忧国忧民,济世救人。这样的文人传统,其实掩盖了其看不起平常百姓的实质。中国的文人,个个心比天高,却只能诌几句诗,写几笔字而已,他们不屑于学习或者运用实际的生活技能。孔老二的话:“君子不器”,他们实在是奉若神明的。在红卫兵时代,知青一代人的身上,仍然飘着这样的习气。只有经过了插队的生涯,这种习气,才算扫除。

但同时。他们的理想情怀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理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他们因为理解了劳动与生活,也就理解了中国下层的老百姓,他们真的开始成为人民的一员了。民间的疾苦,成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因为民间的疾苦,就是他们自己的疾苦。从这个意义上讲,崇高与平凡得到初步的,然而是关键的结合。这一结合,实际上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一定能摆脱俄罗斯所经历的困境。可惜的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研究,至今没有认识到知青一代人作为社会基础的重要性。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