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在古老的白塔下----记一个知青的女儿

时间:2008-01-22 10:5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53次

    1996年初春,因工作关系我认识了知青的孩子张婕,后将她的事情成文刊登在某杂志上。可惜那时没有网络,不能及时和咱们知青的后代共勉,现在贴出来,也算是回顾一下知青在年届三、四十岁时的生活历程吧。

             在古老的白塔下

    儿时家住羊市大街(现阜内大街),离历经千年沧桑的妙应寺白塔不远,印象最深的是热热闹闹溢满民俗风味庙会。事隔30多年,想不到在白塔下一个窄小的院落里,我认识了一位名叫张婕的姑娘。她从小身患残疾,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但她以自己聪颖的天资和刻苦的努力与命运抗争而成为全国重点中学---北京四中的高中生。

    1996年春天,当张继志拿到残联发给女儿的残疾证时,心中还是一片茫然。因为他不知道这绿色封面的证明能对女儿的前途带来什么影响
    张婕的父亲张继志是“文革”期间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赴山西阳高县插队,1975年招工到大同铁路供电段拉煤车。到了成家的年龄时,对于从小失去母亲,每月工资30来元,回北京没有任何指望的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娶一个阳高县农村女人在他人来看也是很正常的事。

    婚后,俩口子过着分居生活,因为老张的单位无法给他解决住房。妻子怀孕了,孩子出生后,身边不能没有父亲疼爱和照看。经领导同意,花10元钱买了两车板皮,夫妇俩大干一场,和泥、脱坯垒墙,板皮盖顶,在铁道边立起一座小泥房。1979年9月,当女儿在车轮的轰鸣声中降临到人世时,看着孩子因脊椎裂缝、弯曲而斜耸的肩膀时,父母的心揪紧了,揪疼了。母亲流泪失声:准是盖房累着了,把孩子委屈成了这个样子。

    张婕一出生就注定要与母亲同是农村户口〈1985年按知青政策,母女俩同时农转非〉,只能靠父亲工资买高价粮。平日三餐吃玉菱子面,只有年节才能喝碗白面疙瘩汤。贫穷、残疾对于张婕无忧的童年似乎还没有多大的影响,尤其当一年级期末,语文、数学两科考了双百分时,父母心里更是增添了喜悦。
    1987年,对只有8岁的张婕来说,留下的只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孩子日渐斜耸的肩膀发展下去该不知佝偻成啥样。父母不再犹豫了,回北京花钱治疗,好在单位还能报销一半。当张婕出生后第一次回到父亲的故乡时,迎接她的是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台上一系列的撕心裂肺的巨痛:抽骨髓化验,脊背大开刀,10多厘米的不锈钢板钉在脊椎上强直固定。当全身麻醉解除,整个上身用石膏固定,强烈疼痛使张婕哭着喊叫:“爸爸,太疼了,受不了了,我不想活了,让我死了吧!”
    父亲的心在流血,而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使她心灵更痛苦的是二年级的学业要耽搁。好在父亲老三届的文化底子,辅导小学二年级的课程还是没问题的。用爸爸找来的三合板放在腿上夹着书本,用能活动的手默写生字,演算习题,小张婕在大同铁道边的小泥屋里的土炕上,在北京白塔下的不见阳光的南房里(每隔3个月得进京拆除石膏检查),在巨痛带来的泪水,汗水中忍受着大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8岁的孩子靠超常的毅力完成了二年级的全部课程。

    1988年学期期末,老张到大同铁路小学找到校长流着泪说:“孩子不想留级。”对张婕有深刻印象的校长同情地说:“让她来考试吧,只要能及格。”父亲背着张婕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下进了考场,结果以语文、数学两科都是98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三年级。

    学习一直是全年级头一、二名的张婕,1991年五年级时随父亲返京来到地处怀柔的茶坞铁路小学。转年该毕业升初中了,好在白塔下有间爷爷留给父亲11平米的小南屋栖身。就在西城中华路小学联系了考场。按张婕的学习成绩,报考市、区重点中学是没问题的,可最近处重点中学的上学路程对身高只有1米多点的张婕来说也是困难重重。结果,张婕以数学100分、语文95分的成绩,考入了离家几步之遥的第一志愿校---159中学。初中三年,早出晚归,刻苦学习,又以年年被评为市三好生的优异成绩迎来了中考。广渠门中学宏志班招生,无疑对张婕这样家境是个喜讯,可骑车、乘车对身有残疾、身高1.40米再也不长的张婕还是太难了。为何西城不办个宏志班呢?老张感叹之余按女儿的意愿选择了离家最近、路途通顺的北京四中。当张婕以总成绩598分顺利地进入这所全国重点中学时,父母的心在欢笑。

    和张婕谈起过去和现在,除动手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外,这个在家还身着大同小学校服的姑娘(只有上学才穿四中校服),面对大都市繁华与自己家庭清贫生活所折射出的巨大差异,是以平静的心态对我报以微笑:“没什么,早就习惯了,现在想的就是学习。”

张婕已不记得1岁多时,母亲断奶,因饥饿不停地啼哭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第一次喝上了奶粉。她也许不记得自己4岁时才吃上第一根香蕉。但她记得小学6年只用了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初中也是一个书包伴随了自己3年。到北京四中上学,路途虽近,但也不能走着去。经过一个暑期的摔碰,张婕学会了骑车,也有了自己的第一辆20寸的小自行车。10来年,中午放学,天天回家吃母亲做的饭菜。到了四中上学,只好带饭,有时母亲来不及做,在学校买的也是最低档的配餐,尽管便宜不了一元钱。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喝的是白开水,吃的是干面包。平时兜里从来没有钱,父母给了零花钱,懂事的孩子也要悄悄地放回去。10来年唯一花销是年节时买几张送给师生的贺年卡。父母对学校要求缴的费用,家里再紧,也从来不难为女儿。
    在张继志家时,正逢他生日,小炕桌上几个盘子里,好菜是放了豆制品,不见肉荤。与老张聊起共同的知青经历,他可以乐着调侃自己:在大同铁路干那拉煤活,跟驴一样。可一提起女儿的往事,这个汉子几次泣不成声。
人世间的温情对张婕是不吝啬的。从小学到中学,残疾的身体、优秀的学习成绩使她得到了老师们的爱抚和同学们的敬佩。与其他同学一样,张婕也拥有朋友、师生间的亲情。初中,159中向她免费发了校服,尤其当张婕4、5次从张丽华老师手中接过信封里装的50元钱,回家告诉父母:“老师说的,是学校发的奖学金。”父亲动情了:“傻孩子,中学哪有奖学金呀?”福绥境街道办事处市场科的老关---这个曾在东北伐过10年木头,内心时时涌动着黑土地浑厚深情的老知青,得知这个有出息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境,就租用了老张家一间临街自己盖的小房用于摊点售货。这雪中送炭的几百元钱,母亲以山西妇女特有的勤俭将它全部积蓄起来,理由是孩子如果上了大学,那时还不知需要多少钱呢?

    是的,对于两年后的高考,父母和张婕的心里还不只是经济上的忧虑。老师在他们高一时就叮嘱:对将来所选择的学业、志向,现在就要有所思想。老张不禁黯然:孩子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有自卑感的。不是我们想选择上什么大学,想学什么专业,而是哪所大学能接收我这样条件的女儿。

    告别张婕一家人,出门仰望白塔,心中默默祝福:好孩子,你是有希望的,古老的白塔可以作证,因为每天你都是朝着日出的方向去上学的。

后记:

    因工作原因,没多久我调离了西城,后来欣喜得知张婕姑娘考上了北京大学。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孩子今年过了生日该29了,工作怎样,父母可好?都在惦念中,只要想起,心中如往--默默为她祝福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