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开放与知青

孙成民:从插队知青到知青研究学者的奋力一博

时间:2019-06-24 03:1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11次
孙成民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返城工作后上过“函大”、读过“刊大”、进过“专修班”,获得大专文凭。1996年2月一举“考”进四川省社科院担任副院长,成为他作为知青研究学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95年9月,四川省委启动了公开选拔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以下简称“公选”),历时3个多月。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其“公选”规模、层次、影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我作为报考者,有幸参与这次“公选”从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全过程,最后被录取担任了省社科院副院长。

 

一、得知“公选”信息   

 

       这年9月18日,《四川日报》在第一版刊出了省“公选”《简章》。报道称:省委决定采取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含个人自荐)、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省法院副院长、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社科院副院长等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其报名资格、选拔办法、笔试考试、面试答辩、时间安排等均在《简章》中作出明确公告。消息发出后,立即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当时,我在达川地委(今达州市)政研室工作,正忙于相关文件起草,直到9月25日地委组织部召开动员会议时,我才正式得知这一信息,并仔细听完了动员报告中的“公选”办法及资格条件。地委要求“全区符合报名条件的干部都应积极参与,其考试情况作为今后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参考”。说实话,此前我并没有打算报名去参加这样一次考试,更没有考虑自己“晋升”的问题。在听取地委的动员报告后,我又不得不再次作出认真思考。

 

二、进行自我评估

 

       对照报名资格,我作了一下自我评估,其中几个基本条件是符合的。从任职年限来看,担任地委政研室副主任4年后又担任主任3个年头了,符合“担任正县级职务3年以上或副县级职务5年以上”的要求;从基层锻炼来看,下乡插队落户9年期间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两年后又在县委工作3年,符合“在基层单位锻炼1年以上”的要求;从年龄状况来看,已年满44周岁,符合“195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要求;从文化程度来看,参工后到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干部专修班脱产学习两年并获取大专文凭,符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

 

       仅管符合报名基本条件,但我并没有多少信心去参加这次公开“亮相”,因为我对自己的基础与实力是再清楚不过的了。1967年初中毕业不久,就上山下乡到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由于父母都是教师,“坚持学习、必有好处”的教育使我刻骨铭心。在繁忙的生产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磨练中,我没有放弃学习,自学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数学课程,阅读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教科书籍,还学习了一些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和日记,也在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想不到的是,省委(1973)92号文件还对我的学习和锻炼给予了表彰。在农村学是学了不少,但系统性不强,还不扎实,我是心知肚明的。

 


 

       1978年6月,我离开农村调到县上工作。此后,尽管工作一直忙忙碌碌,还有结婚安家之个人大事,但“恶补”学业、探求新知,却是我始终的向往与不变的追求。我上过“函大”、读过“刊大”,也想着有朝一日到大学深造。说来也巧,1983年我调到当时的达县地委办公室工作已两年多了,全省组织人事部门在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办一个干部专修班,报考名额分配到各地后需到“西师”进行一次文化考试。不知怎的,我并不在单位推荐的名额之内,可能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因为我是“初中生”。在要求单位先行考试一次再推荐名额的呼声下,我才被确定为“可去试一试”的人选。殊不知,这一考,在全省的名次我不清楚,但在全区的这批考生中还处于前列,被录取了。通过这次检验,使我对自己的底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也摸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学业水平的实际状况。可以说,这是我对参加全省“公选”能够增强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选择报考职位

 

       无论是“组织推荐”还是“个人自荐”,都要填写“报名及资格审查表”。这张表中,有一个栏目是“选报单位及职务”,经权衡比较,我选择了“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职位作为第一志愿。

 

       之所以选择报考省社科院的职位,主要是考虑到我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与社科院有许多接近或相通的地方。特别是我已在地委政研室工作了15年之久,担任领导职务也已7年多时间。这些年来在地委决策研究和咨询部门工作,承担了较多重点调研课题和重要文件、报告的拟草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也拓宽了知识面。与此同时,较长时间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了我的一种工作兴趣,对社科研究有着独特的偏好。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与省社科院曾有一些工作接触。1994年4月,我担任政研室主任还不到半年,省社科院派员到地委联系工作,主要是来商议筹建“省社科院达川分院”的事项。随后,我抓紧拟草报告,经地委讨论同意后,转送省社科院批复。不到1个月时间,四川省社科院达川分院正式挂牌,由地委分管副书记兼任院长,我担任常务副院长。这年9月,我被省社科院聘为特约副研究员,此后,又参加了省社科院的一些研讨会,参与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调研工作等。这些接触与活动,使我天然地加深了对省社科院的情感。

 

四、做好应考准备

 

       既然已经填交了报考志愿,就要按程序“走下去”了。1995年10月26日,也就是在参加动员会之后一个月,报名资格审查名单经省批准并正式公布。全省报名参加这次“公选”共627人,经审查符合报考资格的有484人。达川地区的报名人数不清楚,而经省批准符合报名资格的有18人,其中地委机关就我1人参加应试。同时,还正式通知“公选”笔试的时间为11月5日,要求参考者11月3日前往成都报到。

 

       实际上,从公布名单到参加笔试一共不到10天时间,这也确实难为了参加应考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担子并没因此而减轻,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坐下来复习准备。而且,复习什么,考试什么,都是未知数。仅从《简章》中得知笔试内容为两门,即“公共知识”卷、“专业知识和能力”卷。

 

       关于考试问题,省“公选”办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说,考试是公选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公选工作的成败。省委在具体命题上确定了几项原则:一是要体现考地厅级领导干部的特点;二是不指定复习资料,不集中组织复习;三是注意试题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层次性、实践性、针对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四是采取出题者入围、封闭式出题的办法。

 


 

       而具体到社科院这个职位考什么、如何考,只能从这些笼统表述中自己去琢磨与准备。当时,我四处借来一批与社科院各所名称相对应的一些书籍,如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以期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量。这样“大呼隆”地去翻阅书籍,自己也知道作用不是很大,但毕竟是参加一次副厅级领导干部的选拔考试,我还是挺认真也是下了功夫的。在那段复习应考的时间里,我在家里摆出了“战场”,桌上、床上、沙发上,就连卫生间都放上了可看的书籍,每天生物钟彻底打乱了,看书到凌晨二三点钟是常事。尽管自己对能够考上线缺少信心,但“试一试”身手、想尽量考得好一些,却是人之常情。就连11月2日从达县乘火车前往成都参加考试的当晚,也没忘记复习的最后“冲刺”。

 

五、参加笔试考试

 

       11月3日下午,达川地区考生在成都集中领取《准考证》;4日下午到成都市盐市口中学看考场。熟悉了考场,又阅读了“考场规则”,还去看了一场电影,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态。一个朴素的想法是,如没有考上,我继续从事现在的政策研究工作就行了。

 

       5日上午9点至11点30分,“公共知识”卷如期开考。我提前20分钟进入考室一看,才知道这是省社科院副院长职位的专设考场,共有34名考生参加笔试。这些考生我大多不认识,后来得知他们主要来自省内高校、党校、社科院及党政机关等部门,很多都是现任系、所负责人,不少人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省社科院有5名青年科研骨干参加考试。

 


 

       “公共知识”卷主要测试应试者拟担任厅局领导职务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记得试卷共列120道题,每题1分,总分为120分。做下来之后,我感到要在150分钟完成这些题,显得题量太大,容不得过细思考就得“往下赶”,更重要的是所考知识面较宽,这对平时没有较多知识储备的考生来讲,也确是较难的。

 

       当天下午2点半至5点,笔试“专业知识和能力”卷开考,仍然是150分钟。据报道,这些考题经省“公选”办组织省内一批资深专家封闭数日分别制定出来后,由省委副书记、省公选领导小组组长宋宝瑞从拟出的四套笔试试题中抽取出来,并经省公证处当场公证,确认为这次笔试试题为C卷。

 

       省社科院拟“公选”一位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因此其专业考题确实很“专业”,这对于我这个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的“万金油”干部来讲,也只能依据平时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加上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来加以解答了。


 

 

 

       印象较深的考题有这样一些。如在简答题型中有:当代社会科学科学发展趋势如何?当前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各分支出3个新学科,请写出名称?制定科研计划的原则是什么?又如在模拟题型中有:如何主持一次国际研讨会并处理不同政治观点的发表问题、如何处理聘评高级职称中遇到的矛盾问题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试题,对于不在社科专业岗位上工作的考生来讲,确实是较为棘手的,我当属这一类情况。

 

六、榜上有名之时    

 

       考完后盼成绩,这是考生们的共同心理。在没有等来个人成绩通知单时,却在笔试后的第10天,也就是11月10日,省“公选”领导小组对外公布了“进入面试人员的公告”。

 

       这份“公告”说,根据《简章》规定,笔试两科合计计分,成绩总分为220分;按公选职位数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每个报考职位的前5名考生进入面试。一时间,川内各报纸、电视、电台纷纷刊出和播出“公告”讯息,一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天晚上8点钟,我在收看四川电视新闻节目才正式获知这一信息。本来没有“上线入围”的想法,而突然得知自己冲进了面试圈,这对我及家人来讲,可以说这是少有的惊喜;对于我所在的地委机关来讲,也引起了一定的震动。与此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在报考省社科院职位进入面试的5人中,我的总成绩为170.5分,其中“公共知识”96分、“专业能力”74.5分,位列第5名。

 

       对笔试的结果,超乎了我的预料,也提振了我的信心。对下一步面试答辩,我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是我需要的。

 

七、赴蓉面试插曲

 

       面试答辩定于11月21日在成都报到,我早早预定了20日从达县飞成都的机票,而天公不作美,当天在河市机场候机3个小时,仍不见飞机踪影。我当机立断,改乘火车赴蓉。没有火车票,只得买了“送站票”于晚上10点半在达县上车,再补票前往重庆。在火车餐车上座了一夜,于21日凌晨4点半到重庆。


       而后,又速买前往成都的汽车票,5点半离渝前行,几经周折,于当天下午1点钟赶到成都。连续24小时未得到休息,带着疲惫的身影,我准时来到设在省委组织部的省“公选”办报到,领取了“面试通知书”和“准考证”。

 


 

       22日上午8点前,全体应试人员进入面试答辩地点---省委组织部。进入候考室入围后,省“公选”办组织大家学习相关面试纪律,并宣布了考场规则。不知是出于面试考题的保密需要,还是为了保障面试顺利进行,参加面试人员除了移动电话、传呼机等通讯联络工具需集中代为保管外,还要求集中统一食宿。至此,应试人员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

 

       23日上午,是省社科院等职位的面试答辩时间。我们在8点前即乘车到达面试候考室,并进行了抽签、排序,然后正式开始面试答辩。此时,我才得知每位应试者的面试答辩时间为40分钟。由于我抽签排在第2号,稍作休息后,就在候考室联络员的引领下进入面试答辩考场。

 

       进入面试现场一看,也着实让我感到其场面超出了事前想象。一个长方型的会议室,挂着“四川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考场”的横幅,正面一排座着7人组成的面试评审小组。现场右面坐着省级相关部门参与面试的两排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计分员、监分员、记时员、引领员以及摄像、录音等人员;左面两排设有公证席、群众评议席、新闻记者席等,还座着包括应试职位单位推荐的代表,如省社科院就选派了5名专家和处室负责人作为群众代表参加评议。这样一个共有40余人的面试答辩现场,我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但从心底来讲,也并不感到紧张。

 

八、面试结果揭晓

 

       在面试现场,我面前摆放着一个扩音话筒,还有一张纸和一支笔。面试答辩题目印在一张题单上,共4道题:一是你如何认识省社科院副院长这一职务,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二是按照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当前社会科学应当抓好那几项重点工作?三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当前在科研管理上有何难点?如何解决?四是如何理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你作为副院长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领导班子建设?

 

       在主任评委的引导下,我在审题3分钟内迅速就这4题的回答要点及符号画在了纸上,因为规定应考者审题后该题单由工作人员收走。随后,我依次按题目逐一进行了回答。对这几个问题,我可能在当前社科管理上的难点分析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上,有自身局限难以作出较为切合实际的评判与提出对策外,其他几个问题,对于我来讲,应当是较为得心应手的。不知是由于我的语言表达习惯,还是因为撰写文稿风格,我对这几个问题都干净、利落地分别进行了回答,并用“回答完毕”结束每题。

 


 

       这中间还有一点小插曲,就是在应考者每回答一个题目之后,主任评委都穿插提出一个新问题由应考者回答,每题两分钟。在现场题单被收走之后,本来就对应考者的记忆与思维带来影响,而中途又突然穿插3个新问题,这无疑给面试答辩带来了新的难度。可以想见,这是“公选”专家们事前设计的一道“没有题目的考题”。记得穿插新提出了这几个考题:如何稳定社科研究的队伍?当前经济和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较多,请各举一例并用社科原理去解决?你对民主集中制有何认识?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再去作一下思索,而是直面问题、直截回答。

 

       当主任评委在确认我“没有补充回答”后,宣布面试结束时,我一看时间刚好用去30分钟,其中还包括审题3分钟在内。尽管后来我对过快结束面试还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但当时我也确实没有新的内容和话语,需要去填满还可利用的近10分钟答辩时间了。

 

       11月23日下午4点半钟,省社科院副院长职位5位应考者被召入考室内,参加面试的全部“考官”和工作人员在场,由主任评委当场宣布面试结果。根据《简章》规定,按公选职位数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面试成绩前两名考生,作为组织考察对象。我以面试答辩75.6分的成绩名列第2,比第1名少0.6分,作为进入下一轮组织考察的对象。

 

       面试答辩结束的当晚,四川电视台及各大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了省“公选”办的《面试结果公告》。紧接着,24日上午,省“公选”办组织入围者到省医院进行了体检。

 

九、公布“公选”结果

 

       无疑,由省社科院副院长职位参加报考的34人,进入笔试成绩前5名,再到面试成绩前2名,从而列为组织考察名单,这是我参加这次“公选”走出的一大步。对于应试者来讲,已初步完成了参加“公选”的主要项目,因为组织考察主要还是组织层面的规范性、程序性工作。

 

      省委考察组什么时候来达川地委对我进行考察,我不清楚,但我在12月上旬明显感到考察工作已经开始了。因为这次考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对被考察者曾工作过的至少3个单位作全面考察,以掌握其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其中地委办公室、政研室、地直工委等部门是对我进行考察需重点座谈的单位。后来我得知,地委政研室所有干部都逐一进行了谈话与了解。

 


 

       组织考察以后的工作程序,我就不得而知了。根据《简章》,全省“公选”的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在经过前期若干环节后,将最后由省委讨论同意,经省人大、省政府决定任命。1996年2月14日,我接到通知要我速到省委组织部,此时我已明白了七八分缘由。第2天上午我准时来到省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找我谈话,并有两位处长在场,正式通知说省委已决定我担任省社科院副院长,他们对我提出了希望,我也表示了态度。

 

       至此,省社科院副院长职位“公选”工作告一段落,省“公选”办不久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全省公开选拔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的最后结果。“任前谈话”后,我到又急速赶车返回到家时,己是这年的腊月28,全家人正等着我圆席过年。

 


 

       本文原标题为《参加“公选”职位纪实》,摘自《当代史资料》2019年第1期。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所著《四川知青史》三卷本, 201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2等奖。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