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黑褐色,长而横向伸展,直径0.6~0.8厘米,长10余厘米,最长可达30厘米。叶由地下茎长出,为三回羽状复叶,总长可达100厘米以上,略成三角形。第1次裂片对生,第2次裂片长圆状披针形,羽状分裂,小裂片线状长圆形,无毛或仅在背面中脉上有毛,细脉羽状分枝。叶缘向内卷曲。叶柄细嫩时有细茸毛,草质化后茎秆光滑,茸毛消失。夏初,叶里面着生繁殖器官,即子囊群,呈赭褐色。
蕨菜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区品种各有特色,一般按产地可分为以下几种:
在纯天然的野生蔬菜大世界,蕨菜恐怕是最郁闷的一族。它的身材没有野芹优美,容貌没有马齿窈窕,荣誉没有野笋辉煌。虽然博得“山菜之王”的虚名,但国外某些科学家关于“蕨菜含有致癌物质‘原蕨甘’”的论证,又一下子将它打入“天然毒”的阵营,使它难抬头、受冷落。
这让我也有些郁闷,因为小时候每年春天蔬菜青黄不接之际,我家一日三餐几乎都能见到蕨菜的身影。春天里一盘“清炒蕨菜”或“凉拌蕨菜”,让我不知到底吸收了多少“原蕨甘”,越想越后怕。
江南温润的丘陵地带遍山都是蕨类植物。蕨菜知道比不了野笋,它也很知趣,素性在时间上抢先问世。所以,几场春雨松软了僵硬的泥土后,它们就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捡最水嫩的蕨掐下去,回家用热水焯过,再切段清炒凉拌。烹制出来的蕨菜一般色泽红润、质地软嫩、清香味浓,且含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爱吃的人认为它甘之如饴、野味珍品。但吃不惯的人可能觉得它有一股滑稽的酸而冲的味道,口感还黏糊糊地发涩、难以入口……
蕨类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早在4亿年前就生存于地球上,其种类繁多,约有1.2万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蕨类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食用蕨菜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四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厥菜吃了。《诗经》中就有“陟坡南山,言采其蕨”记载。传说商汤后裔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便在首阳山采蕨薇度日,所以后世以采蕨薇作为清高隐逸的象征。文人墨客也写诗赞之,《尔雅·翼》载:“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唐代诗人白居易称它“蕨菜已作小儿拳”,宋朝诗人黄庭坚也有“嫩芽初长小儿拳”的诗句,诗文描述的蕨菜,一般是指南方的野蕨,属凤尾蕨科,蕨属,又名甜菜、佛手、也叫吉祥菜、龙爪菜、龙头菜,粉蕨、拳头蕨、山凤尾。更有意思的是,古人还给它起了特别的名字:“长寿菜”。一些医药典籍称,蕨菜味甘、性寒、润滑,根、叶及全草均可入药。具有安神镇静、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止痛、强健脾胃、祛风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功效。从流传下来的记载看,称蕨菜为“野菜之王”似乎并不过分。但古时没有精密科学的检测仪器和手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足为奇。
以我对野菜粗浅的认知,觉得任何一种野菜都有两面性,“纯天然、味道鲜等”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但它们也确实含有对人身体不利的元素。所以,无论科学家“蕨菜含有致癌物质”的论证是否科学,春天我们在采吃野菜时,多些科学的态度,对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