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怎样的回忆录才有价值

时间:2013-12-30 02:2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24次
记录自己和别人的历史,是需要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也就是选择真实还是伪饰,是停留在个体人生之上,还是有勇气去挑战体制与政治。能够选择真实与真诚,能够让人看到个体与时代的命运关连成因,这样的回忆录才有正当性,才能提供有益的价值引领。

 


 
 

      知人论世。一个人关于过去生活的回忆,很多时候能展示他背后的时代。我爱看回忆录,跟着那些有故事的人,能打开一扇又一扇岁月之门。

 

       忆录看多了,能得到价值启发。但有时,也会被误导。误导多了,就对回忆录也越发变得警惕起来。

 

      “有一种回忆录需要正当性”,恰好刚在《东方早报》上看到这篇译文,内容是英国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托比·利希蒂希对罗斯回忆录的评价。罗斯是个学者,在探寻他父亲的艾滋病真相中,本有机会对美国当年的艾滋病政治进行有益的思考,但选择了个人内省方式。这篇文章感叹罗斯睿智敏感,但还是很难对回忆录的正当性负责。

 


 

      回忆录当然是个体的记忆,是关于人心的透视,是关于人性的剖析。但是,如果不能把回忆录纳入到可以提供价值正当的框架下,那样的回忆录就很可能变成个人的自恋或呓语。

 

      这个夏天像是很多中国人的忏悔季。有越来越多的个体站出来公开向“文革”受害者道德忏悔。伴随这种道歉忏悔的,也有大量的“文革”回忆性文章。在报刊刊登道歉广告的刘伯勤就这样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

 


 

      大环境和个人,这其实就是两种分析语境。关于那样历史记忆,显然就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平衡关系。有勇气检讨自己人性之恶固然勇气可嘉,能理性分析历史环境对个人如何形成裹挟,避免历史悲剧再次发生,更有意义。

 

      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实,回忆录的最令人遗憾之处,也就在于没能把特定年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元素和个人命运遭际最为紧密又极其平衡地结合起来。

 

      很多回忆录都是在选择性呈现,不仅残缺不全,有的还存在错误记忆。作为个人性质的主观性记忆,回忆录要有正当性,离不开两个底线,一是忠实真诚的记录,一是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

 

      韦君宜晚年写《思痛录》,以自己一生,总结历史教训。她说:“我只是说事实,只把事情一件件摆出来。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党永远记住历史的教训,不再重复走过去的弯路。”很多人从她的回忆中,读懂了“大跃进”。因为真实,人们可以轻易分析那个时代的问题。

 

      除了事情真实,内心真诚当然也很重要。卢梭《忏悔录》为什么那么感染人?卢梭说,“我的《忏悔录》的本旨,就是要正确地反映我一生的种种境遇,那时的内心状况。我向读者许诺的正是我心灵的历史,为了忠实地写这部历史,我不需要其他记录,我只要像我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诉诸我的内心就成了。”

 

      我曾面对面地听过一些在文革时加害过师友的忏悔,很多内容其实与现在纸面上呈现出来的有很多不同。很多人有勇气忏悔,但依然没有勇气公开个人之恶的表现与成因,因为有的太过肮脏不堪,让人无法想象人性在欲望与权力面前,可以沦落、残忍到那种地步。更多的问题,还是关于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反思,很难被理性真实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回忆录无疑就是缺少正当性的。

 


 

       我觉得,把个人与历史进行完美结合的回忆录,还有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爱伦堡笔下那些知识分子的人性跌宕中,叶赛宁、茨维塔耶娃、法捷耶夫……他们太多隐秘于岁月的往事令人动容,一个个悲惨命运无声地控诉了斯大林时代的体制罪恶与权力残暴;唐德刚展现近70年的李氏个人史,几乎将民国重大历史事件一网打尽,被学者评价为“民国政治的不二之作”,回忆录要有力量,必须能够提供观察分析历史的理性框架。

 

      记录自己和别人的历史,是需要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也就是选择真实还是伪饰,是停留在个体人生之上,还是有勇气去挑战体制与政治。能够选择真实与真诚,能够让人看到个体与时代的命运关连成因,这样的回忆录才有正当性,才能提供有益的价值引领。

 


 

      如何写回忆录

 

      首先,要明确你写的回忆录是对人生的总体回顾,还是对一段生活一个生命节点的记录和回叙。其次,把你认为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是相关性顺序,整理出一个提纲。再次,分清楚提纲中所列出的事件是否要件件都说明?有没有一个详略的安排?最后,才开始按提纲去进行写作。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当然也可以尝试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在必要的章节和人生阶段插入你对这一段生活的感触和理解,会使得你的回忆录更有阅读性和社会价值。

 

       来源:   2013年08月16日  《晶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