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知青姐妹夜困客车站 一碗热面条铭记42年

时间:2013-07-07 03:3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26次
“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条”,刘阿姨说,42年来,每吃一次面条,她都会想到这位好心的大哥。

 


 
 

      42年前,那一碗面条的恩情

      “虽然42年过去了,但我现在都还记得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以及面条上那香喷喷的油辣椒……”2011年1月24日,61岁的贵阳市民刘阿姨委托本报帮她找寻42年前,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为她和2个姐妹煮面条的恩人。


错过顺风车


      年关将至,回家过年的人越来越多,刘阿姨不禁又想起了42年前,帮助她们回家过年的好心人。

      那是1969年的大年初二,时年19岁的刘阿姨和2个姐妹从贵阳到天柱县高酿公社富荣大队当知青没多久。热闹的团圆氛围,让3个女孩思乡的心更甚。

      请了假,3人带上简单的行李前往天柱县客车站,打算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回贵阳的顺风车。等了一天,终于遇到一辆省林汽拉木料的汽车。

      3人高高兴兴坐上车,到了镇远县城时,已是大年初四的中午。3人和汽车师傅分头吃饭。到了约定的时间,3人在约定的地点却没有见到师傅。

      事后,3人才知道,她们与师傅相约在桥头见面,可镇远的桥太多,双方不知道在哪里错过了。当时,3人的钱和行李都放在车上。

      事后,3姐妹商量了一下,决定从镇远走路到施秉县再转道黄平县。

      虽然天寒地冻,但年轻的姑娘们一路聊天、一路玩耍,时间倒也过得很快。天黑时,就已经走到施秉县城。

      没有钱,买不了东西,也无法住宿,饥饿疲劳一并袭来。3人看到路边有一辆无人的货车,车上有厚厚的稻草,便爬了上去,挤在一起蹲了一个通宵。

 


 


遇见好心人


      天亮后,3人在城里转了一圈,还是没有碰到顺风车。饥寒交迫之下,3人决定还是徒步走到黄平。

      这一路上,3人走得没那么开心了。饥寒交迫,让3个姑娘的步子迈得一次比一次慢,相互间再也没心思说笑谈天。刺骨的寒风,也让姑娘们身心俱冷。

      到达黄平,天也黑了。3人费力地找到黄平县客车站,在一个避风的角落蹲了下来。

      客车站里空无一人,安静的夜里,只有不远处一盏昏黄的灯在摇摆。

      身上的衣服沾满了尘土,羊角辫散乱开来,白色的球鞋已辨不出原来的模样。3个姑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怜巴巴地手握手,相互呵气取暖。

      大约过了2个小时,远远传来一阵脚步声,3人害怕得挤成了一堆。这时,一束橘黄的灯光照到了她们的身上。

      “他大概30岁,穿着蓝色的制服,拿着手电筒,一脸和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这是刘阿姨对好心人的第一印象。

      3个小姑娘立即站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于是,这名好心的大哥把3人带到了车站值班室。

      坐在暖和的铁炉子边,值班室里同样是橘色的灯光,3人觉得格外暖和温馨。

      大哥给她们每人煮了一大碗面条,放上香喷喷的油辣椒。面条还没有端到面前,3人已是垂涎欲滴。三下五除二,一碗面条就被吃了个底朝天。

      “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条”,刘阿姨说,42年来,每吃一次面条,她都会想到这位好心的大哥。

 

大哥你好吗

 

      在温暖的值班室呆了一夜后,第二天,在大哥的帮助下,3人搭上了回贵阳的顺风车。

      让3人至今都还在后悔的是,当初忘了要好心大哥的联系方式,只知道他姓钟,可能在黄平客车站上班。

      “42年了,他的恩情我们一直没有忘记。”刘阿姨说,她们委托本报寻找当年好心的大哥,还想去黄平,去看一看,挂念了42年的恩人。

 


 


 
       本文摘自:《贵州都市报》  2011年1月25日,作者:黄桂花,原题:《42年前贵阳女知青获助,那一碗面条的恩情》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