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

时间:2013-03-04 10: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749次
1974年秋天,我荣幸成为首批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带队干部,和当年下乡的知青一起,到盘锦地区盘山区曙光国营农场贾家大队一队青年点,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

        
  


 


  新的世纪注定是中国历史不平凡的世纪,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等在中国圆满落幕。中国人民已经从奥运火炬的传递中看到世界文明的脚步。以奥运会为出发点将是中国在21世纪走向未来的新起点,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曾经走过的路。无论是大跃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等,每次成功与失败,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曾经走过的路。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产生的中央决策群体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七个常委中,有着知青经历的就有五人!习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李克强,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张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刘云山,1968年至1969年,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苏卜盖公社劳动锻炼;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知青。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七名常委中有着知青背景的就占了五名,占了总数71.4﹪,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被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青年参加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来,怎样看待那段中国青年的不平凡岁月……?
  回顾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高潮中,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以老三届(初、高中生)为主体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直到文革结束。整整十年间,全国近2000万知青从大、中城镇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场主要起于大跃进后困难时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停滞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失也结束了。知青群体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分忧,北起北大荒,南到海南岛,西至新疆,东达海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下乡为改变中国面貌所做出的业绩将戴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册,知青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的四面八方。上述五个政治局常委,就是这上千万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他们曾用自己的火热激情,把自己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广大农村,他们是知青群体的佼佼者。有着相似经历的五位常委走到了中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肩负起带领十三亿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如何认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笔者愿意和曾经的知青们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评价长达十年,触及千万知青和家庭的历史大事。每个知青都会因家庭背景,下乡经历以及机遇等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1974年文革已经八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已六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此时,伟大领袖给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的信:“全国此类事甚多,容统筹解决”。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确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健康发展。其中选派城市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做为知青带队干部进驻青年点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我荣幸成为首批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带队干部,在1974年秋天,和当年下乡的知青一起,到盘锦地区盘山区曙光国营农场贾家大队一队青年点,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年多的时间与知青朝夕相处,渡过了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冬天,我和知青一道出河工挖水渠;春天,种试验田,育秧苗,插稻秧;秋天,挥镰收割稻谷;闲暇,到稻田排水沟踩螃蟹。每天晚上,在知青宿舍和知青及青年社员利用政治夜校场地学唱歌曲等,我用所学知识给知青补习文化课,知青给农村女青年上扫盲文化课。经过知青的努力拼搏,贾家大队一队青年点赢得盘绵地区先进青年点光荣称号。至今令人难忘是在知青选调回城的评选会上,上级指定一队评选不需经过贫下中农推荐,在评选会上,大连、沈阳、鞍山、盘绵等四地知青,相互体谅对方困难,争留不争走的动人场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如何认知那场牵涉到千万家庭的大事,笔者的看法:在文革浩劫中,本应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在停课闹革命的情况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个知青都受到难得的人生磨难。无论是曾经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知青学员,现在成功的知名人士,还是返城风暴回城后就业知青,以及至今留在当地的知青。知青应该懂得,对于这场没有选择权的上山下乡运动,根据个人的成长经历对那段历史进行评价是没有历史价值的。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指出“在知青群体中产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优秀化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蹉跎岁月给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伤害,有许多没有还清的债”。以云南知青为代表发起的全国返城风暴,得到全国知青的响应,在党中央的支持下,结束了全国长达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革成果,现在该是给弱势知青群体进行知青债补偿的时候!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他们的后代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当他们看到父辈在主流媒体刊载“无悔青春”、 “岁月如歌”等文章来歌颂往事,是对非正常死亡,长眠在农村土地知青;是对没有机会学习,回城后无专业技能,现已成为弱势知青群体的亵渎。更是对李庆林上书伟大领袖,部分知青在农村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暴露于世,党中央从1974年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全国各地派出数万知青带队干部到知青点“三同”,帮助知青解决存在具体问题的否定;是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洗白举动。长眠在农村土地的知青,不会有“岁月如歌”的雅兴,也不会是多数是弱势群体知青那一代人“无悔青春”生活的主旋律。“谁要是不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而高兴,他就是没有心肺;谁要是追忆“如歌岁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他就是没有头脑”。无论个人如何“无悔青春”还是媒体如何“岁月如歌”,它毕竟标志一个“永不复生”历史时代的结束。实践证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文革特定历史时期派生出的错误产物,是我们国家对一代青年欠下的知青债。每当我拿起和知青合影照片時,一个正在求学的孩子放弃学业奔赴广阔天地历尽磨难,现在已经老了的影像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一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后辈子孙是无形的激励,知青中的多数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部分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取得成功,那是他们战胜种种困难取得的,不会,也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知青的胜利符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部分知青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适应当地的艰苦生活环境,有的过早染上了疾病,在返城风暴到来之前,极少数知青离开了知青伙伴,长眠在祖国大地。仅不完全统计,仅1974——1979年,知青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589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1.9%,这还不包括1967——1974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有夜间失火把十位平均年龄不到十七岁的女知青烧成一堆焦碳的,有一次草原失火烧死知青六十九名的……,他们曾经是我们的同学、朋友、伙伴。
  笔者倡议:现在知青群体多数尚在人间,新的高层领导群体,多有上山下乡背景,为纪念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应在1918年的北京建立“知青纪念碑”或在知青上山下乡比较集中地点的省、区建立“知青记念碑”等永久纪念物。什么样的纪念物,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建设地点,认真倾听知青们的意见,在取得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再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知青代表协商解决。所需资金,由有关人士代表制定“国家出大头,知青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愿”的实施细则。万事开头难,只要有知青多数人支持,有政府高层支持,取得社会各阶层的谅解,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战天斗地的知青群体。
  记念碑或其它永久记念物,应告知当今的人民,在党和政府探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文革”重大错误,才可能发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知青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为国家的稳定、为国家分忧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为当地人民做出的成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告慰非正常死亡、长眠在地下的知青闭上双眼,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变,永远不会有再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让中华民族的后人永远记住他们—20世纪独一无二的上山下乡知青群体。一个直面历史错误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获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会遭到“和平演变”,才能永远自立界之林。
  
   原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知青带队干部
   写于2012年12月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