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1998年人民日报的三篇随访(1)

时间:2012-09-11 01:2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54次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那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在特殊地域的特殊际遇时,它留给我们、昭示我们的又是什么呢?从本报记者对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的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的随访中,您或许能得知一二。

1998年人民日报的三篇随访(1)

  ——北京知青重返内蒙古锡林郭勒第二故乡随访之一

 


 

  编者按:“知青”是个有独特含义的词汇,是那些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城镇知识青年专有的称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从5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全国约有1700多万人跻身其中。据统计,1967年到1979年这13年间,全国共有1600余万知青下乡、支边,而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有约1500万知青离乡返城。这举世罕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不仅造成了一代人的独特命运,也形成共和国的一段独特历史。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那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在特殊地域的特殊际遇时,它留给我们、昭示我们的又是什么呢?从本报记者对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的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的随访中,您或许能得知一二。
  

    7月24日,入夜,一支小型车队由北京出发,经昌平入河北,过宣化、张家口、张北向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行进。5辆车每辆上面都有一个步话机,车上的人不时地通话联络以防有车掉队。坐在头一辆三菱越野吉普上的我,感觉像是置身“特种部队”之中。

  这的确是一支特殊的车队。车上载着30年前赴内蒙古锡盟插队的北京知青及其子女,外加我们几个随队记者。

  究竟是什么东西的牵引,使这些已年届半百的知青们浩浩荡荡、携夫带子、兴高采烈(有些是几次三番)地重踏那曾洒下他们汗水和泪水的故乡路?那段对许多人来讲都称得上是“苦难的历程”究竟在这些曾饱受磨难的知青身上留下了什么?这残留着共和国种种历史印迹的相对来说不太幸运的一代人,对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多舛命运又是如何看待和对待的?在随访的6天中,我试图寻找答案。

  与我同车的有两名知青。女知青马晓力,是六八届老高二,在内蒙古插队6年;男知青伯易村,蒙古族,六八届老高三,把青春献给了内蒙古草原与油田。领路的伯易村一路上不时用步话机与后面车辆保持联系,马晓力则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着他们当年在草原的故事,她爽朗的笑声不时在车厢里回荡。

  马晓力算得上是北京锡盟知青的“头儿”,这次她“思想斗争了半天”,仍带着不安离开已经守候了几天的病重住院的母亲,来参加北京知青纪念下乡30周年在锡盟举办的“祝福草原”活动——“第二故乡”纪念石碑揭幕仪式和“知青敖包”建成仪式。作为此次活动的筹备、组织者之一,马晓力说:“我不能不来。”草原母亲就像亲生母亲一样叫她牵肠挂肚,难以割舍。但30年前,20岁的她却没有如此儿女情长,那时是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奔赴草原,去寻找、开辟新天地,去抒发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那时向往新的地方,觉得草原挺神秘,去了以后感觉与想象差距很大。刚到队里时,我是单独去老乡家的。牧民的3个女儿见到我,高兴地围着我转,不停地说话,我也听不懂她们说什么,就拿出带来的毛主席像章分给她们,分完了又不知道干什么。她们冲我笑,我也冲她们笑,笑得脸皮直难受,笑过之后就有点儿想哭了。过了两个多小时,另一个女同学被送到。见到她,我觉得像几年没见似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开始饭也吃不饱。牧民以喝奶茶、吃手扒肉为主,我们不习惯光吃肉,所以老吃不饱。在内蒙古放了6年羊,生活很单调、枯燥。冬天的草原,气候恶劣。我在风雪中迷过3次路。有一天晚上,白毛风刮得呼呼响,羊被刮得站不住。因怕羊跑散,我整整在外面看了一夜。晚上怕睡着了冻死,唱了一宿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结果羊一只没丢。第二天早上进蒙古包时,眉毛上都冻出了白白的冰凌子。我的脚就是那次冻坏的。”

  马晓力一边讲一边不时哈哈地笑着,语调中毫无当年曾有过的“对月长吁,临风洒泪”的哀伤。她说,在草原时,老做梦回学校读书,一睁眼却是茫茫大草原;回京后又老梦见在大草原放羊,总是有一头牛,后面跟着一条狗,山峦起伏,白茫茫一片,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当年返京的时候,确实有种“可回来了”的感觉,可时间长了又想草原。草原的魅力与迷人之处,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完全把你包容进去了。我这些年走过那么多地方,国内国外,但每年只要有空还要回草原,就是要找360度的感觉。在大海边看海是180度的感觉,在海面上容易有恐怖感。在草原是浮到岸上来的感觉,很安全,转一圈还是你自己,和大自然在一起,平稳安逸。人到草原就没有了在社会上常有的恐怖感和提心吊胆。那块土地上的人特别安静、安逸,除了和大自然斗吃点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诚、亲切又很自然。我离开草原时,不敢让老乡送,怕哭作一团,就悄悄走了(但好多人还是知道了,来送我)。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不知翻了多少道梁,过最后一道梁时,我突然回头,发现老乡们还站在那儿拿着头巾摇呢。我顿时泪如雨下。这一幕好几天一直在我脑海里显现——山峦起伏的草原,一群老乡站在冬天冰冷的雪地里,手拿头巾不停地摇……这种情感一辈子忘不了。

       在马晓力看来,老三届下乡有点像当年的红军长征,是错误路线下的被迫选择。“文革”时的错误路线剥夺了一代人读书深造的权利,客观上却锻炼、造就了一批人。她说,插队对人的锻炼是从根儿上的锻炼,是血与火的炼狱。“有这碗酒垫底”,就能耐得住各种磨难。

 

(1998.09.23人民日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