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当年农民娃,如今政协副主席深情回忆延安北京知青

时间:2012-02-28 02:1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26次
我的心愿:北京知青朋友们,你们回来吧!带着家人,带着孩子,回来看看吧!再看看我的家乡、也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吧!现在,家乡实在是很美!

        自1969年元月延安地区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北京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多年了。但他们给宜川农村带来的青春气息和发展进步令人赞叹不止,他们的感人事迹一时间成为宜川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一  时代与背景


      1969年,那时我年仅十二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那也正是对新鲜事物极其感兴趣的年龄。加之那时的陕北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在脑海里完全是一片空白。
      我们的土迴村,是在宜川县新市河公社驻地南边两公里的山峁上。当时,村里仅有一条一米多宽、只可供拉架子车行走的小路通往公社;山路上,弯道多而又陡。公社的所在地只有一个供销社门市,大约六、七十平米;还有邮政所、卫生所、粮站、信用社等几个小单位。尽管面积小,单位少,但当时也算是几千口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社有一条简易公路可通往县城,但很少有汽车通行,只有供销社的一个马拉车往返城乡,运送日用百货、食盐、煤油(供点灯用)。有时,还可见四个骡子拉一个大车的车队把粮站的粮食向外运输……
      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新指示,是公社干部在我们村的一个夜间传达的。当时,村干部热情很高,全村男女老少也非常高兴,并提前为他们准备了男女两个宿舍,分别在两个社员家院子的窑洞里。记得,当时女生住在队长李振辉院里,男生住在会计袁世文院里。两个窑洞各深十米左右,宽3米左右,各有一条丈余长的土炕。


二  欢迎与迎接

 
      记得知青来的那天,村里全村老少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擎着红旗到公社迎接。新市河公社搭起了彩门,迎接知青的场面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我们学生娃也列队欢迎去了。同时,还看到不少驮着知青行李的毛驴。我们是上午九点多就到,等到十一点多就来了十几辆大卡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汽车)。先是行李车,装的是大箱子,有木箱、棕箱、皮箱还有柳条编织的箱子,这些不同式样的箱子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大人们在高兴地卸着车上的行李,我们在堆积如山的行李中到处寻找分到我们村知青的行李。他们的箱子上都有自己所在村子和自己的签名标记,写着村名和人名。可能是手写造成笔误,他们把“土迴村”都写成了“工迴村”。
      来我们村的知青是四女五男,都是海淀区北京师院附中的,男知青有李长胜、翟亚秦、林杰、郭敬东、王永;女知青有言小平、凌健、陈朴华、宋东平。邻近的南瓦子村还有刘碧秀、朱介人等七人(后来他们都搬到了土迴村)。


三  生产与生活


       北京知青的到来,给村子里增添了不少新鲜气氛。首先,是每个知青都带来并分发给了村民的毛主席像章。他们带来的收音机,可以听新闻,还可以听歌,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还有林杰的小提琴,言小平、凌健的口琴,拉出和吹出的曲子好听极了。这些,都是村里前所未有见到听到的,给村里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勃勃生气。其次,我们村里原先的几个识字人都是过去的小学生,中学生很少。这次一下增添了近十个中学生,又都是北京的,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无疑给我们这些正在念书的学生娃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之后,不光年轻人努力学普通话,时间一长,连大人们也能听得懂北京话了。
      知青们穿的衣服也给我们的服装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大裆裤逐步转化成了前边开口的低腰裤,学生服也在我们学生的身上慢慢地出现了。尤其是鞋子变化最大,松紧鞋、皮鞋、运动鞋、军用鞋、大头鞋等,在农村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慢慢被农村人效仿。比如年轻人开始刷牙,妇女也开始用上了卫生纸,这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和农村人的健康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食品方面,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在这之前,我们偶尔才能喝上一点红糖、白糖水,大人们出门带回来几颗洋糖(水果糖)给几个孩子分着吃,都高兴的不得了。而在知青那里,我们吃到了水果罐头,牛、鱼肉罐头,肉松,肉干,高级的水果糖,饼干,糕点等好多好吃的。我们村的知青特别大方,他们把家里寄来的好吃的都分给我们大家一块吃了。
      在学习方面,他们更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北京知青,他们一有空就是看书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林杰经常拿着一个小英语单词本刻苦学习(他现在定居加拿大,这与当时他的雄心壮志是分不开的)。知青们的书籍很多,我在五年级时就看过他们带的《林海雪原》、《创业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北京知青的到来,还给生产队增加了强壮劳动力;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好小伙子,生产队的农活进展快了很多。我父亲当时是生产队副队长,安排活路就容易多了。
       当年,生产队里的农活是非常苦的,没有一点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和牲畜。掏粪、担粪、人拉架子车、耕地等,全是体力活。纳粪是又脏又累的活,下种时经常是早晨四、五点下地,中午十二点才能回来,中间只是往地里送一次早饭。早上由于起得早,脸也顾不上洗,早饭(上午9—10点)由做饭人送到地里,因没有多余的水洗手,知青他们也只好用抓过粪的手,随便搓搓拿起馍就吃。
      过去我们村里妇女也下地干活,但是耕地、纳粪、下羊圈掏粪、担粪等活计,妇女从来不干,也不会干。北京知青来了以后,小平、凌健、陈朴华这些女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耕地、纳粪。拉架子车是很危险、也很费力气的活。上坡时气喘吁吁费力气,下坡时一腿软,很容易支撑不住。记得一次小平拉架子车翻倒后,把膝盖弄骨折了,病好后仍又回来坚持干活。夏天割麦子,炎热难耐,而且割麦腰痛难忍。照场、看瓜,晚上蚊虫叮咬,担惊受怕,连农村的孩子都受不住,但他们十七八岁就都干上了,而且从不叫苦叫累。
      当年,生产队里的牲口都是集体饲养,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饲养员没能把牲口的饲料如数给牲口吃,牲口饲养不好,社员不放心。李长胜是个老实厚道的孩子,社员推荐他当上了饲养员。饲养员得在半夜两三点给牲口填草加料,这对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但长胜做得很好,社员很放心。其他的知青也有放过牛的,放过羊的,耕、种、碾、打样样在行,总之,他们在农村的活无所不能。
      北京知青刚来时,是队上安排人给做饭,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始自己学习轮流做饭。做饭对他们来说,也非常艰难。那时小麦很少,大部分是玉米面,难做又难吃,农村又没有什么像样的菜;做饭烧柴,火候很难掌握,有时就做成了夹生饭。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才慢慢习惯了。
      打柴,在我们那里叫折柴,是一项非常难干的活。那时植被很差,树木很少,烧柴主要靠黄蒿、白草和圪针,打柴搂不到一块还扎人;同时,山坡又陡又滑非常危险,叱干村的北京知青李琦就是在打柴时掉下山沟里殉命的。但他们后来都学会了打柴,很不容易呀。
      我们村里当时吃水非常困难,要到离村三里多的沟里去驮水。毛驴的背上搭着一个水架,两边各挂一个大木桶,装水后每个大概六七十斤左右。取水时,要把木桶卸下来放到井里,待把水装满后再搭到毛驴背上;毛驴又不听话,非常难。但这些他们也都学会了,尤其她们几个女孩子,更为难得。
      知青刚来的头几个月,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身上都起了疱疹,一片一片流着黄水,痒得非常难受,加之我们那里蚊子、跳蚤、虱子非常多,晚上睡觉咬得人实在难以忍受。当年他们的这种难受,连我们这里的老人都心痛地说:这些娃把罪受扎啦!


 四  离村与返城


      一年多后,他们中间有些人就离开了。王永、郭敬东由于身体不好,回京看病去了。宋东平听说是参军去部队了。随后,李长胜被贫下中农推荐招工到延安无线电厂,言小平被抽调到延安地区群工组工作,后来考上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已并入长安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到后来,林杰被招工到了延安电厂,翟亚秦、陈朴华、凌健也都被贫下中农推荐招进了工厂。后来,还听说凌健考上了陕西师大。大约三四年时间,他们结束了在农村的插队生活。
      刚离开我们村时,他们经常来信关心村里的事情,挂念大人小孩。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变动,书信渐渐中断了。言小平在延安工作期间曾回过村里一次,李长胜回过村里两次。2009年,陈朴华回来时,我陪她看了壶口,回到村子里住了三天,她还给村里人带来了烟酒糖果,并探望了老者。


五  影响与效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疑是对社会的一大推进,加快了城市、农村的文化交流和人流、物流,尤其是信息交流。我们那里的邮政所从此也就红火了起来。发信的、收包裹的人流不断。毫不夸张地说,使我们那里提前十到二十年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影响。
      由于知青的到来,北京的支援干部随后也到了,他们负责知青的管理。我们村来了一个叫王琪的女干部。他们将我们这里的贫困情况反映到了北京。之后,北京支援来了不少的机械设备。给公社支援来了东方红拖拉机、电影放映机,给村子里支援来的有手扶拖拉机、钢磨、脱粒机、铡草机等,以及和随后支援的饮水上塬工程,使我们那里的机械化程度提早跨越了一大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知青来讲,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他们了解到了农村的艰苦,学会了怎样做人。凡我接触过的知青,他们都认为插队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知青中也不乏有个别不遵纪守法者,有的好吃懒做,偷鸡摸狗,聚众打架等。但我们村的这些北京知青特别好,他们除了春节回一次家,其他时间一直在队上干活,从不外出,在村里和社员的关系也特别好。我的姐姐刘国珍比他们小一两岁,和言小平、凌健、陈朴华的关系特别好,有时把她们留在家里吃上一次饭,晚上住在一起。有时村子里有人伤风感冒,她们就把在北京带来的药给群众服用。
      四十年后,2009年1月13日,我以宜川县四套班子领导人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北京知青在宜川下乡四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参加之前,我怀着美好的愿望,想着,这下可以见到已经多年不见也没有任何联系的土迴村里的知青了。那一天,一下子来了四百多个知青代表,让人非常高兴。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三十多个都是在宜川插队后事业有成的人物。他们中间,还有几个副部级干部,以及各方面的专家,有教授、研究员、企业家,等等。虽然他们离开农村多年,但他们对宜川感情很深,感慨也颇多,并对宜川的发展十分关心,还谈了许多对宜川发展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次座会上,我还见到了当年我上高中时的老师余道元(徐胜武老师未见,听说他在广东任职)。他是大学生插队,到宜川后先后在甘草、云岩、宜中当老师,是一位十分敬业的老师,他把他的美好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宜川。我还见到了王梅,她是我们公社叱干村插队的知青,和我们村的知青是一个学校的。她是后来在新市河公社当团干、妇干时我们认识的(她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我没有能够见到我们村的知青,也没有打听到他们的联系方式。之后,2009年陈朴华回村时,我们终于有了联系并且和他们通了电话,也算是了却了我的心愿。

 
六 我的心愿

 
      今非昔比,现在的宜川新市河乡,省道303二级公路从中穿过,我们村也修通了柏油路,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原来的土窑洞被塬上的平房代替,三轮车、摩托,凡年轻人都有,有几家还买了汽车。每户都有一个果园,每年收入3-5万的有好几户。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在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如今,壶口瀑布驰名中外,苹果酥梨神州飘香,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宜川县也成为了一个旅游大县、苹果大县、文化大县。宜川县城楼房林立,人繁物华,青兰高速穿城而过,近日通车。宜川成了一个山清水秀、交通发达的好地方。
      我的心愿:北京知青朋友们,你们回来吧!带着家人,带着孩子,回来看看吧!再看看我的家乡、也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吧!现在,家乡实在是很美!你们的第二故乡,现在山美、水美、人更美啊!
      我们随时都在等待着热烈欢迎你们哪!

 
                              2010年7月

            
          作者刘向东现为宜川县政协副主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