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智——我们山东聊城人的骄傲 作者:刘方
年轻时的李怀智
屯兵屯垦古来有,当代军民铸续篇。
十万英雄辞故里,无垠荒漠变良田。
江山稳固惠风起,兄弟融和捷报传。
领袖深思韬略定,平衡发展镇狼烟。
一、引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回顾新疆建设兵团新湖农场艰苦奋斗事迹的《玛纳斯河流向的地方》(待审稿)作品。被作品中感人的故事和精美的词语所打动,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尤其是里边写到了我们聊城人的骄傲建设兵团优秀纪检干部李怀智同志(称同志是对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尊重,我认为比其他称谓更郑重其事),便情不自禁地不顾自己才疏学浅、文墨欠通,翻阅了多本相关资料,走访了多位李怀智同志的亲朋和战友,经过用心打磨,写出了这篇有关李怀智同志的专题报道。作家魏巍写道“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认为,我们的屯垦戍边战士,包括李怀智同志在内的建设兵团干部职工肯定也包括在最可爱的人的行列。虽然魏巍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建设兵团还没有正式组建,这一丝毫也不影响他们在我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的形象。
(一)、新疆建设兵团的由来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解放军部队进军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由于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驻守新疆的解放军部队及新整编过来的部队的供给问题突显出来。同年12月5日,毛主席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王震将军向驻守在新疆的解放军部队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为了自给自足,减轻国家和当地的负担,他们在天山南北的广袤的荒无人烟的大地上摆开了大生产的战场,开荒种地,一手拿锄头,一手握枪杆。当年播种近5.53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7个月,蔬菜、油、肉全部自给。到1952年,全军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公顷,实现主副食全部自给,并建立起一批军垦农场。
1953年,新疆军区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整编军队的指示,将驻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这次整编为以后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奠定了基础。
1954年8月,经毛主席批准,新疆军区下辖的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和9个直属团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陶峙岳任第一任司令员,王恩茂任第一任政委。当时总人口 17.5万人。此后一段时间,每年都有转业军人和来自内地的知识青年支边而来,国家又动员20多万(包括大批的女青年)人员自愿支边投入建设。这些人员,构成了兵团第一代。
生产建设兵团,被誉为是祖国西北的定海神针,对稳定复杂敏感的西北边疆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1962年春天,苏联趁遣返侨民之机,策动的伊塔事件。
1962年4月,新疆伊犁、塔城边境的6万多居民在苏联方面的策动下,带着财产,赶着牲畜,逃往苏联。这一恶性事件造成了我边境地区的空虚和混乱。伊塔地区本就人口不多,一下子失去几万人,当地各级机构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原先耕种的土地、放牧的牛羊、屋内的财产等陷入了无人管理的境地。兵团立即派出6个独立营,协助地方维持秩序。对于外逃的边民,兵团及时劝阻,制止可能出现的暴乱苗头。仅在塔城、霍城两线,就劝阻了外逃边民8600多人。兵团随即从六个师里抽调了18000多人组成工作队,配备了汽车、拖拉机和农业机械,进入伊塔地区,进行“三代”工作。就是“代耕、代管、代牧”。
同时,按照中央的指示,兵团在沿中苏边境地区开始建设边境国营农场。从1962—1966年,兵团共建立了53个边境农场,形成了一条纵深10~30公 里的边境农场带,这条被誉为生命界碑的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同时具备守卫边防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功效。
1972年新疆建设兵团曾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建设兵团一起被撤销,1981年12月,中央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弊,恢复了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是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
现在,新疆建设兵团总人口324.85万,土地面积约7.0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24%、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接壤,守卫着两千多公里的国境线。
几十年来,新疆建设兵团没有辜负领袖当年的英明决策和殷切希望,没有忘记初心和使命,起到了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湖农场
新疆建设兵团里边有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湖农场。
农六师新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玛纳斯河、塔西河下游,东与芳草湖农场、一0六团接壤;南以跃进水库、白土坑水库、新户坪水库、塔西河水库为界,与玛纳斯县毗邻;西以莫索湾干渠为线与农八师一四八团、一四七团相望;北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北长70公里,东西最宽处40公里。土地总面积981.2平方公里。
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二十二兵团领导和玛纳斯县领导及技术员,一起勘察了玛纳斯流域确立了开发方案,从此,拉开了新湖农场的开发建设序幕。
1963年,新湖农场总场成立,新湖农场正式组建。农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现已田陌连片、渠网纵横、林带交织、道路畅通、粮棉丰收、瓜果飘香、新城镇纷纷崛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当年荒漠无处觅,塞北江南好风光。
新湖农场先后荣膺国家级、自治区及兵团级多种奖项。
我们聊城人李怀智同志不但在新湖农场洒下了三十多年的辛勤汗水,其夫人还因食物中毒而长眠于此。
二、屯垦戍边
李怀智同志1934年11月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北杨集李西楼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才貌出众,在私塾学堂就是一名优秀学子。
1953年8月19岁时经过考试,被录用到临清市工会宣传部当教师;正式参加工作。
两年半以后的1956年3月又考入山东烟台空军学校,但由于眼部问题不适合当空军飞行员,就转入了海军学校;
李怀智同志服从组织安排,五八年军校转业就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密山县857农场工作,是当年从部队、军校转业到北大荒开荒种田、屯垦戍边的十万名军人之一;59年至61年又到八一农垦大学上学深造。是该校第一批干部学员。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兼任该校的名誉校长。李怀智同志在那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全国首批学会使用当时苏联进口的康拜因(谐音)联合收割机的军转干部之一。李怀智同志是北大荒的第一批建设者,也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参与者。
李怀智同志1961年7月农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青坨农场任二队队长,指导员;1962年10月光荣地加入党组织。
1965年4月他响应国家号召带领青坨农场有志青年到新湖农场支边,在新湖基建队任政治指导员。按照开始的安排,李怀智同志原本是将带来的支边青年安排好之后就返回山东青坨农场的,但当时部分支边青年思想不稳,有的甚至说“你走我们也走”,李怀智同志就主动留了下来,一直干到退休。
后来新疆昌吉州农垦局和新疆自治区农垦厅先后拟调动李怀智同志到州和自治区机关工作,可是党性强的李怀智同志听从新湖农场党委和农场书记政委、场长的挽留意见,安心新湖农场工作,没有离开屯垦一线。有记者到农场采访李怀智同志,也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他说:没有什么好采访的,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就应该这样做。
1970年7月在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六分场八连任政治指导员;
1978年1月在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六场机关政工办担任主任职务;
1980年5月任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六场党委副书记、书记。1986年2月任新疆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纪委书记(副县级);直到1995年10月光荣退休。
李怀智同志除了初期做了短暂几年的教师以及在军校学习以外,一生全部贡献在了戍边屯垦工作上。在农垦事业的建设中晒下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他为人正直,作风严谨,不谋私利,不询私情,清政廉洁,顾大局、识大体,对事业忠心耿耿,工作中他团结同志,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扎实、工作经验丰富,有组织领导能力,有凝聚力向心力。文革中农场也出现了派性混乱,但两派都尊重他,相信他,不但没人贴他的大字报,而且都听从他的领导安排。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荒滩,寸草不生,满目苍凉,天当被、地当床,一切从零开始。李怀智同志带领着一支上干人的兵团战士就地取材一砖一瓦建设家园。冬天,千里旷野风如狼嚎,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夏天,赤地干里,热得烫人。新疆年降雨量只有150毫米,相当于我们聊城的四分之一。在这多风少雨的荒漠中搞农业开发,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李怀智同志与广大屯垦战士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与大自然展开艰苦的斗争。在建设了简单的栖身之地后,就着手兴修水利工程新户坪水库。他们心中有一幅壮美的蓝图,要让涛涛的玛纳斯河成为美好家园的命脉。他们懂得只有有了可靠的水资源,才有生存的保证,才能把荒漠变成绿洲。在兴修水利,筑堤造坝的工地上,李怀智同志身先士卒,奋战在第一线。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五年奋斗,肆虐的荒漠在他们的手中逐渐被驯服。
在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作为领导干部,李怀智同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真正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曾担任过连级、营级、团级领导职务,称得上是一代兵团干部的楷模!继往开来的建设者继承了当年开拓者的艰苦奋斗精神,继续在那片土地上书写美丽的篇章。我们聊城人民为涌现出李怀智同志这样的优秀人物而骄傲。
三、夫唱妇随
就如歌曲《十五的月亮》上唱的“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那样。李怀智同志能够把精力全部无私地贡献到兵团事业上,与他一生先后遇到两位贤内助是分不开的。
他的第一任夫人孔祥琴同志比他大三岁。是聊城北杨集苏庄人。是孔子后裔(第七十四代孙)。出生在一个传统思想严重的家族,出生时虽然已经是1931年,已经到了民国二十年,但还是被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裹成了三寸小脚。并进行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思想的灌输。1946年十五岁时,又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给了只有十二岁的苏庄西南十里的李西楼村俊秀聪明的翩翩少年李怀智。虽然全副仪仗隆重迎娶成婚,但当时李怀智同志毕竟是只有十二岁的少年,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还未解风情。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早熟。成年之后的李怀智,在临清任教期间,情窦已开,又遇到了爱情。他的健壮体魄、翩翩风度、身高貌秀、浓眉大眼以及聪慧睿智吸引了女青年的倾慕。双方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对。
1957年暑假李怀智同志从烟台军校回家,不顾双方家庭的反对,坚持要离婚重娶。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严重的孔祥琴只有暗自流泪的份。这天一早,李怀智叫上妻子孔祥琴步行去北杨集公社民政办理离婚手续。孔祥琴心酸地默默跟在李怀智身后。想起来这十一年在李家辛勤劳作、苦苦等待,不由得泪流满面。路上趟水过河时因为小脚不便趟水,被丈夫李怀智不情愿地背在背上。李怀智的脖子上感觉到了媳妇的泪水,再看看那双小脚,想起了十多年来媳妇在家孝顺公婆、任劳任怨的不容易,从十五岁的青涩少女变成了二十几岁就有了白发的女人。想到了离婚之后媳妇怎么活(当年离婚是不光彩的事)。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反对作难无奈的眼神,以及自己离婚后离开家一走了之,父母怎么面对亲戚朋友亲家及乡里乡亲。他想起了《铡美案》的故事,他打了个激灵,不行,那样很可能把媳妇推向绝路,也把父母推向绝路。我不能这样自私。我不能做现代的陈世美。李怀智幡然醒悟,打消了离婚念头,并从此把孔祥琴带在身边。
孔祥琴同志也以她厚道、聪慧的大家闺秀品行,用她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给了李怀智同志一个安逸温暖的家。以后的岁月里,先后跟随丈夫奋战在黑龙江857农场,山东青坨农场,尤其是新疆新湖农场。她从不以干部家属自居,而是以一个普通职工的身份,劳动在修建水库、修建道路、开荒种田的第一线,虽然她的三寸金莲给她带来诸多不便。除了参加生产劳动以外,她还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她出生在一个传统家庭,身上承载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孝敬公婆、和睦邻里、相夫教子、尊老爱幼、任劳任怨。一生没有与丈夫及邻里乡亲发生过口角。每当有丈夫的同事来家商量工作时,她怕孩子影响谈话,就主动带着三个孩子到外边去溜达,不管是炎热还是严寒,都是如此。家里柴草不够,她就带着孩子,拉着地排车出去捡拾柴火,不让丈夫分心作难。她三十九岁因食物中毒撒手人寰时看着眼前三个幼儿(长子海南11岁、女儿海英7岁,幼子海水才只有不到两周岁)是那么的不舍、是那么的不甘。但是天地无常,风霜寡情,哪里管儿女们的嚎啕痛哭,哪里顾丈夫的痛不欲生,无情地夺去了孔祥琴同志年轻的生命,使她长眠于她生活奋斗过哭过笑过的新疆新湖农场这片土地上。
在李怀智同志痛苦万分的时候,他幸运地遇到了另一个善良的女人。这就是他的第二任夫人常玉珍同志,常玉珍同志是有文化的青岛知青,她与李怀智同志在山东青坨农场曾经见过,素不相识的青年李怀智还情不自禁的夸赞“这是谁家的姑娘,长的这么俊俏”,后来又在济南巧遇过。常玉珍同志是新湖农场的小学老师,年轻漂亮,是新湖农场的一枝灿烂的鲜花。她一开始是不同意嫁给比她大十几岁还带着三个孩子的李怀智同志的。但架不住李怀智同志的执着追求和媒人的死缠烂磨,最后听从了天意(她用抛铜板的方式测试了天意),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李怀智同志。她与李怀智同志结婚后相夫教子,把三个继承下来的孩子视如己出(后来又与丈夫生育了两个孩子),使李怀智同志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工作上。她与丈夫李怀智同志相濡以沫,相互理解体谅照顾,她陪伴李怀智同志走完了艰苦奋斗的一生。
四、艰苦奋斗
青春年华,热血沸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祖国的考验。一批批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先后援疆到达军垦第一线。从1950年开始对新疆东莫索湾(现新湖农场)的勘探,到1963年总场组建,新湖农场已经初具规模。1964至1965年全国各地包括山东、江苏、天津、安徽、甘肃等地的20多个省市地区的支边青年和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以及部队转业人员大约6600多人,又陆续进入新湖农场。这其中就包括李怀智等同志带领的2600多山东有志青年。他们热情如火,争先恐后地报名。有的同志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投身到新疆的农垦建设。一批批青年乘火车奔赴新疆,有的是偷偷爬上了火车,还有的是半路钻车窗上了火车,长途跋涉来到垦区。问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到新疆这个荒漠地区,为什么离开自己心爱的城市环境,非要到这么个天上无飞鸟,地上无绿草,用我们聊城话来说就是“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来?这里除了一望无际的荒漠别无特色。他们的回答是“响应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志在四方,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的,当时,他们那一代人就是这个信念,就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戍边固防,建设新疆。用一颗赤热的心,接受祖国和党的召唤!这就是当时,这些热血青年的心声和豪言壮语。
艰苦卓绝的开拓行动,磨练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
李怀智同志他们这些建设新湖农场的开拓者们,经受住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来到荒漠之初,他们住地窝子,吃高粱面窝头,喝涝洼水,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出一个土坑,在周围垒起半截土墙,上面搭上几根木头,再就地取材铺上红柳、梭梭、芦苇或茅草,上面再抹上一层厚厚的泥,有的顶部留个小方口或圆口,当做透光的天窗。冬天地窝内寒冷结冰。遇到狂风,飞沙走石,睡觉的铺上落满厚厚的一层泥土。傍晚下班回来,地窝子顶已经被狂风掀翻无家可归或者入口被飞沙走石填满进不了门时有发生。
饮用水里经常发现死老鼠和老鼠屎。夜晚老鼠成群结队,到处是老鼠屎,面粉里,菜汤里处处可见。有时,夜晚老鼠掉进开水锅里,早饭炊事员用笊篱捞出来,然后继续做饭。小老鼠没发现也就被煮到粥里了的事并不稀奇。
他们喝的是天山雪融化流到沟里的涝坝水,人畜同池,水质很差。没有澡堂,夏天下班后到干渠边冲一下,冬天下班后去食堂每人分给半盆水,洗脸、洗脚全有了。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当年的青年们尤其是女同志是怎么熬过来的?
大部分人,现在回想起当年这些经历,他们都无怨无悔,认为是对自己人生意志的磨练,他们都非常珍惜自己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并以此骄傲地教育下一代。
这里要说一说李怀智同志与屯垦同事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建设的较大的工程新户坪水库。新户坪水库位于玛纳斯县城东北12.5公里的广东地乡境内,距离县城13公里。新户坪水库原址是一片苇湖洼地,水库于 1964年开工修建,1971年竣工,1972年蓄水。水库的土质挡水坝,长10.9公里,混凝土护坡7.4公里,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6米,坝底宽45米。水库设计库容3000万立方,现有库容1800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1.6亿立方米。水库最大水面面积9.7平方公里,正常水面面积1.4平方公里,水库正常水深5米,最大水深6.7米。灌溉面积20万亩。这么大工程,新湖总场李怀智同志任政治指导员的基建大队400名知青队伍,在长达五年时间里,拉运土方300万立方米。这么大的工程,他们的劳动工具是地排车、十字镐、铁锨、钢钎、大锤。土要从1公里外的地方运,用小推车一车车地推运到坝顶,推一趟土就要跑2公里。最多的时候,每人每日要运土10几立方。一天劳动10几个小时,在土坝上往返路程达50多公里。夏天的气温零上30-40度,要经受烈日的暴晒和高温,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冬天气温零下20-30度,大雪纷飞,冰冻三尺也上工。大锤和钢钎砸在土地上就像砸在石头上一样。严冬时节劳动累的大汗淋漓,湿透棉衣,寒风一吹,像是冰甲在身。回到宿舍烤干,第二天继续穿。水库大坝工地上,经常出现铁姑娘们的身影,这里边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小脚妇女,她就是李怀智同志的夫人,她叫孔祥琴,每天上坡下坡帮助推车从不落后。受小脚之累,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辛苦(不幸的是水库建成了,她因食物中毒而过早离开了人世,没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么繁重的体力劳动,吃的是萝ト白菜,玉米面发糕,当时粮食定量不够吃,忍饥挨饿也坚持上工。这样的艰苦劳动,李怀智同志带领大家坚持了5年,直到大坝基本建成。
当年无论是修建水库、修建渠道、修筑公路、盖地窝子、盖房子、砍梭梭柴、下湖割芦苇,还是农田耕种收割等等都是高强度体力劳动。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
新湖农场是兵团第六师最大的植棉团场之一。1963年,新湖农场尝试采用陆地棉技术种植棉花73亩,到了秋季,只有18亩获得了收获,皮棉总产量只有200公斤。
1981年1月12日,王震将军来到新湖农场,听到场长黄金山汇报棉花最高单产不足30公斤时,神态变得非常严肃。当时,新湖农场是全国五大农场之一,但却是亏损大户。王震将军鼓励黄金山将当年将3.5万亩棉田全部改种地膜棉,并签了“军令状”:新湖农场植棉三万五千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一百五十斤以上,利润一百五十元以上,争取赶上石河子棉科所地膜棉亩产270斤。此具:王震。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二日。
当时,李怀智同志在新湖农场六场任党委书记,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总场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科技人员的指导种植管理地膜棉。秋后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搞好生产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的消息。其中写道:“全国五大农场之一——1976年被列为国家农垦系统亏损之冠的新湖农场,今年甩掉了亏损帽子,纯盈利415万元……”
新湖农场大面积地膜植棉成功后,一场“白色革命”在天山南北兴起,新湖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再到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飞跃。在这张成绩单上,李怀智等同志付出了的汗水和心血,不能忘记。
五、清正廉洁
垦荒创业涌现出了一批清正廉洁的干部。李怀智同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先后任兵团连队的支部书记,水库建设连队的书记,六分场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总场纪委书记,在任期间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
李怀智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家人要求严格,但对部下却非常关心和体贴。比如无锡知青韦定华同志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工作勤恳,有文化,但因家庭出身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李怀智同志调到六场八连后不顾其他同志的反对,坚持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把韦定华同志调到中学当上了教师,做到了人尽其才,使他发挥出来应有的作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怀智同志对待下级十分关爱,如有同志犯了过错,他总是耐心教育。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听取对方的辩解,然后再针对问题,慢慢细致地讲清道理,让对方口服心服。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他都会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进行教育保护。他经常挂在嘴头上的一句话是:“这批青年能够从大城市来到农场,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革命”。 李怀智同志从基层连队到六分场担任党委书记,又从六场党委书记到总场担任纪委书记,他都是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尤其他担任了总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后,管理着下属营级单位十多个,干部职工几万人。开始时也有人登门送礼,他每次都婉言谢绝了。
有一次一个下属探亲回来,带来一些土特产,心里想着送给老上级李怀智同志一份,怕挨批评,专门趁他不在家时送了去,丢下就走。李怀智同志下班回来后夫人告诉了他,他狠狠地批评了夫人一顿。李怀智同志对夫人说:“下级或者群众给我们送礼都是有所请求,绝不是空穴来凤,我们不能拿党的原则做交易。再说了,在他们有问题需要我办的时候,我会积极帮助,收取他们的钱财,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要是以后他有什么不合理的要求提出来,你让我怎么办!你马上给我送回去”。夫人说:“天这么晚了,还刮着大风,我明天一早送回去行不?”“不行!必须马上送回去!”夫人顶着大风,打着手电,拐着一双小脚,一脚深一脚浅地连夜给人家送了回去。回来时摔了好几个跟头。
慢慢地也就没人给他送礼了,知道去了也会被拒之门外。慢慢地人们也有了一个共识,每逢年节,送礼的人经过李怀智同志家门口时,都习惯了越门而过,或者下级单位安排送礼名单时,不再考虑李怀智同志的名字。对此,李怀智同志心知肚明,但是他没有失落感,反而乐呵呵的。他即使碰到了下面来家属楼给其它领导送礼的人们,只要他熟悉的,还过去打招呼,倒弄的对方都不好意思。他被任命为总场纪委书记,估计也与上级领导看重了他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工作细致的优良品质有关。在他从1986年2月到1995年9月担任总场纪委书记期间,处理大小案件几百件,都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证据确凿,公正处理,被处理者心服口服,没有上访的。被兵团党委、纪委评选为优秀纪检干部。
李怀智同志当了多年的领导干部,在退休离岗时,真是“清风两袖回家去,不带农场一寸土”。不仅没有给子女留下房产,甚至自己退休后回青岛买60平方米的房住,连三万元的首付款都交不起,经过夫人的四处求借和大儿子帮忙才勉强交上。但是,他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始终把党的事业看的高于一切,清正廉洁、率先垂范,兢兢业业;他关心部属,爱护群众;遇到提升机会和荣誉及好处躲着走,始终为战友、同事、部属着想,从不考虑自己;
至今济南、青岛、无锡、天津等五湖四海支边到新疆兵团工作的战友和第二故乡新湖农场的同事乡亲们及亲人们怀念他、纪念他。
在李怀智同志的同事战友和家人心目中,李怀智同志就是身边的焦裕禄、孔繁森、雷锋,是好干部、好战士,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是新时代的优秀纪检干部。……
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党委、纪委把李怀智同志一生清正廉洁的事迹材料批准列入《新湖农场志》和新湖农场团史馆作为永久的历史资料保存与纪念。
从2019年4月30日,兵团战士支边回忆录暨报告文学《玛纳斯河流向的地方》李连会主编,能够专门在济南召集部分回到济南生活的支边知青战友为李怀智同志组织了追思会。就可窥见李怀智同志在同事同志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李怀智同志等老一代屯垦戍边干部职工实践了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谆谆教导。没有忘记初心,牢牢记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
最后,让我们后来人,向共和国的开拓者们致敬!向包括李怀智同志在内的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兵团干部战士们致敬!你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刘方:笔名刘子静,网名方正释然。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工程师,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东昌府区作协、诗协会员,星宇诗刊主编。主要作品体裁有散文、小说、寓言、故事、格律诗、方志研究等。作品在多个微平台公众号和纸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