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叶延滨:感恩“一厘米”

时间:2019-07-05 04:2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67次
上大学前,我在延安农村插队当农民,部队军马场当牧工,工厂当工人。文革结束,我调到地委宣传部当新闻报道员。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去找部领导,要参加高考……

 


 


       新中国成立前10个月,我出生在哈尔滨,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也许缘于同龄,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扣。回想一生经历,最重大的转折是我走出校门10年之后,终于赶上了恢复高考。

 

       上大学前,我在延安农村插队当农民,部队军马场当牧工,工厂当工人。文革结束,我调到地委宣传部当新闻报道员,调令上有4个字“以工代干”。什么意思?好的说法,工人中选拔出来做干部工作。差的意思,不是科班出身,虽坐办公室,身份是工人。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去找部领导,要参加高考。部长听完我的话,瞪大了眼睛说,上大学干什么?学知识,学完干什么?还要回来工作!恐怕那时候,你现在的位子早叫别人占了!不就是“以工代干”嘛,好好干,过上一年半载,会给你转正的!部长是真心认为我脑子进水了。我只好照常上班。

 


 

       一天午后,我骑着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飞快地滑过家门口的坡道去上班。自行车刚穿出巷口,就听得头上传来一声恐怖而绝望的尖叫。我一抬头,有个男人在小巷边高高的白杨树上,锯下一根树干侧枝,在他的尖叫声中,侧枝正从天而降。我本能地捏紧自行车的双闸,接着便眼前一黑,被弹到了空中。


       救护车把我拉进了医院,经过检查,骨头和内脏都完好无损,碗口粗的树干,齐刷刷地刮掉我一层皮,从鼻梁到两只手臂再到两条腿。大夫说:真悬!自行车再向前1厘米,一切都不需要了。
 

       很快,这个悲剧演变成正剧甚至喜剧。领导批准我在家养伤两个月,正好抽空补习,准备1978年高考。躺在床上怎么补?借来一叠课本读。我在床头贴了3张大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外加一张中国历史年表。俗话说“地理一大片,历史一条线”,容易突击得高分。

 


 

       我终于走进了1978年的高考考场,总分也还不错,只是大意失荆州,一贯擅长的语文分却最低。

 

       语文作文是将一篇长文章删成600字的报道。一看题目,我乐了,这不就是我天天上班干的活嘛。用笔勾勾划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检查了一遍都齐全,就交卷上去,也没认真数一下多少字。我心想:千军万马过高考,考官哪有功夫数多少字?天知道那回招生办动员许多大学生当义工来数这600字。多一字扣一分,于是我的语文就扣成了68分。

 


叶延滨

       北京广播学院在我们地区只招一名,这个68分,让总分第一的我也没完全的把握了。在研究招生简章时,我发现其中有一句:“有特殊专长者优先”,便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在《解放军文艺》《诗刊》《北京文学》《陕西文艺》等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剪辑订册,送到招生办。这招灵,我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分到文艺编辑专业。

 

       在恢复高考的机会面前,我交了两份答卷,一份是高考试卷,证明我曾经是个学习努力的学生;另一份是我写的那些作品,证明我在基层10年的努力……

 


 

       1969年春节后,我到延安插队,住进生产队饲养员栗树昌老汉的家。他家境极穷,仅有一孔没有窗户的窑洞。我在这个家生活了一年,身上长满了虱子,学会了所有农活,唯一保持的习惯就是睡前要在煤油灯前看一会儿书。我的枕头旁有两本从四川带去的书,《鲁迅全集(第二卷)》和《战争与和平》残本。这两本书是我所有的财产,滋养着我长夜里的梦。

 

       1973年,我在秦岭深处一家部队工厂政治处当“以工代干”的干事,我开始向刚复刊的《解放军文艺》和《陕西文艺》(原《延河》)投稿。投稿不花钱,信封写好地址,剪去一角,邮局就会投递。尽管投稿杳无信讯,我仍不断将稿件装进信封投进邮筒。当过农民让我知道,种不种在己,收不收靠天。

 


 

       年底我收到从《解放军文艺》寄来的一个厚厚的大信封,我激动地打开信封,竟是整齐编号的一叠稿件,一年来寄去的稿件一件不少地退回,还附赠一本解放军文艺的笔记本。里面有编辑写的一封信,大意是说,我是他见到的最努力的作者之一,相信定会成功。没说写的怎么样。签名:雷抒雁。这是我投稿以来认识的第一个编辑,这个大信封是我得到的头一批退稿。尽管没发表,我写下的作品总算真有人看了。

 

       1974年春节后,我受《陕西文艺》邀请,参加陕西诗歌创作座谈会。兴冲冲赶到西安,到了会场才知道,我是与会者中唯一没发表过作品的诗人。主编王丕祥老师介绍我时说:这娃有生活,就是不太知道写作的规矩,让他来参会,向大家学习,我们还要请他到编辑部来帮助工作。说完了,又重复一句:“这是我们的延安娃,我看是个好娃!”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文学活动。

       当了见习编辑后,我可以凭主编的批条,到图书资料室借阅封存的资料,以便提高“批判水平”。每次可借出10本。在这段时间,我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所有能读到的诗集。从贺敬之、郭小川、艾青到张志民,从但丁、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到黄皮内部资料的梅热拉伊蒂斯的《人》。我每次走进这个没有被付之一炬的图书资料室,就想:这是我的大学,我的文学圣地。


 


2016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右一)在河南睢县参观襄园
 

       我在30岁才走进大学,4年里,我以考试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全优,完成了所有学业。学校发给我毕业证书的时候,《诗刊》的邵燕祥先生让我填了一份中国作协入会申请书,随后收到一本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证。

 

       我感恩时代给我机会证明一个新中国同龄人应该是什么样。我感恩艰难岁月里那些让我走出人生困境的所有人。我感恩命运的一切,包括高考前那条小巷留给我的1厘米……


 

 

 


 

作者简介

 

       叶延滨,男,1948年11月17日生于哈尔滨,在成都读小学,在凉山西昌读中学。在延安插队,在富县总后军马场当牧工、仓库保管员,后陆续当工人、工厂团委书记、文工团创作员及新闻报道干事等。1978年考入大学,在校期间获全国诗歌奖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协副主席,1982年分配到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共12年整。1994年调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系主任、教授。199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诗刊》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及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1979—1980)、第三届中国新诗集奖(1985—1986)以及十月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40余种全国及省以上的文学艺术奖。

 

       叶延滨至今已正式出版个人的专著,有诗集《不悔》(1983)、《二重奏》(1985)、《乳泉》(1986)、《心的沉吟》(1986)、《囚徒与白鸽》(1988)、《叶延滨诗选》(1988)、《在天堂与地狱之间》(1989)《蜜月箴言》(1989)、《都市罗曼史》(1989)、《血液的歌声》(1991)、《禁果的诱惑》(1992)、《现代九歌》(1992)、《与你同行》(1993)、《玫瑰火焰》(1994)、《二十一世纪印象》(1997)。文集有《生活启示录》(1988)、《秋天的伤感》(1993)《二十二条诗规》(1993)、《听风数雁》(1996)、《白日画梦》(1998年)等以及文集44部。其余作品自1980年以来被收入了国内外45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德、日、意、韩等文字。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