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谷辅昆:我永远感恩这亲情如山的知青大家庭

时间:2018-11-29 06: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80次
“动人心者,莫过亲情。”多年来无数的知青兄弟姐妹们的关心陪伴与帮助关爱,我感恩!我将永远牢记:我拥有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温暖的亲情如山的知青大家庭!


 


       18岁,是个充满理想与憧憬的年龄;18岁,是个天真和勇敢的年纪;18岁,又是个告别青春岁月而担起家庭责任感的成人年纪;而对于我们这一代知青来说,18岁,还是个背起行囊远走四方、扛起祖国未来的人生交界点。

       1969年元月份的一天,一如往常的阳光明媚,又有一批斗志昂扬、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踏上从首都北京祖国心脏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路程。而我,就是其中一位自豪而勇敢走向祖国大西北农村的知识青年。

 
 

       我们前往的是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公社关仙咀大队,一个就算50年后的今天也不太被人所熟悉的地方。这偏远山沟小村落,距县城也要走上20多里山路。那时,一路风尘,一路欢歌,终于平安抵达安塞县县城。那天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大队支书曹元忠、大队长张宝珍,以及当地朴实淳朴而勤劳的村民们。他们非常热情的欢迎我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浓浓的温暖乡情。记得,那时插队的同学每人都带着一个大木箱或柳条编制的长条形箱子,木箱很笨重,老乡们帮我们拎行李,弯腰曲背背箱子,一步一步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让我们感动不已。


 
 
 
       乡亲们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山道弯弯、充满回忆的小山村。山村只有14户人家,零零散散居住在山沟沟里。山里人热情厚道,婆姨们女子们、后生们、娃娃们纷纷来到窑洞里看望我们这些北京女知青。当时,陕北农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水要到山下去挑“水塘”里地底下渗出来的水,人畜所用全依靠它。每逢刮风下雨,那“水塘”的水变得黄浑浑的,真的无法食用。没有电灯照明,老乡们舍不得用贵一点的“高档”灯具;每家用一个旧墨水瓶子,再用棉花搓成细捻浸泡在瓶内那少量的油里来照亮,这样能省些煤油钱。艰苦的生活环境,一切显得那么落伍。
 

 

       面对这穷乡僻壤的环境,我们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困难所潦倒。刚下乡不久就是新春佳节,大年初一早晨,大队书记领着秧歌队来慰问演出。曹书记当年可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眉宇间透着一股子精明干练,秧歌队来“闹红火”,小山村立刻热闹起来。这一天,托桃湾的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扁食(饺子)、炸糕、油馍馍这些款待客人透着喜庆的食物送到我们知青手里。老乡们生活那么艰苦,温饱都成问题,还惦记着我们,乡亲们对我们有恩呀!

 


 

       到了1972年,掐指算算,那时我们已经远离家乡、离别亲人来到小山村插队落户整整三年多了。从初来时的不适应,吃不惯,睡不着,想家,受不得冻,挨不得累,还要处处麻烦老乡们的情景,而一年后,我们完全已拿这里当作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吃惯农家饭,担起山河水,搞得农家活,耕起亲人地,天当被,地为炕。乡亲们就是我最亲的家人,忘不了的黄土地,忘不了的山河水。

 

       然而不幸的降临是如此突然、莫不可测。这天,我去山下挑水,一个趔趄脚没踩稳,连人带桶一起滑坡到山沟里。不幸就在一瞬间发生了,撕心裂肺的疼痛让我一下子失去知觉。厚道的乡亲们用双手轻轻地把我挪动出来,用拉拉车急忙将我送到县医院。当时,县政府的领导们非常重视,决定将我送往北京抢救治疗。延安机场的工作人员给予大力支持,决定临时加一趟航班,并拆掉客舱内几排座椅。三个小时后,飞机稳稳降落在首都机场停机坪上,救护车和医务人员早已等候在那里。

 

       经过两次手术治疗,由于伤势较重,还是造成双下肢瘫痪,从此成了残疾人。人生,每天开始与轮椅和拐杖为伴。那时,我还未意识到我的伤势如此之重,更未曾把自己和瘫痪这么悲惨人生联系在一起。当得知了这一病情真实诊断结果的那一刻,我心中的痛,比跌入山谷那种撕心裂肺的还要痛上千万倍,仿佛天都塌了下来。我的人生和青春,从那一刻跌入低谷,我的消沉与低落,难以用词汇去表达。心灵的创伤让我雪上加霜,一时消沉迷茫,难以走出身体惨痛的阴影。我怀疑过,我放弃过,甚至有过不好的念想。那一年我才21岁呀!我的青春和人生,似乎已经画上了句号。岁月是把双刃剑,可以随时带走你曾经美好的回忆,但又可以慢慢抚平所有你的伤痛与困惑。

 

       之后,在岁月里,我学会了坚强与勇敢,珍惜与感恩……

       2004年,厄梦再次降临,行动不便的我,病情又有了新的变化。长期住在医院治疗至今。岁月不饶人,我也渐渐步入老年行列。我的坚强与信心,也一天天随它燃烧……

       在我与轮椅为伴的艰苦岁月里,对我来讲,青春与人生的回忆,唯一封存是我踏上知青之路三年的陕北乡情里,陕北高原的小山村留下我们的足迹,黄土地留下我们辛勤的汗水,也留下我的青春和欢乐。

 


 

       我依然清晰记得小山村的羊圈,村边的石碾,那(脑)畔上的棵棵枣树,那又红又脆的大枣真甜啊!山下那片不大的苇坑,苇叶散发着清香(苇子叶用来包粽子),端午节到了,吃着婆姨们为我们知青包的黄米小枣粽子又香又甜,那高兴劲就别提了,还忘不了各家各户的小煤油灯,透过窑洞的窗户忽明忽暗,忘不了众乡亲对我们知青的一片真情。

       想起刚下乡时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时光,我们姐妹扛起锄头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时的欢乐场景,我们姐妹同住一孔窑,同睡一个热炕,同吃少油无盐的美味佳肴的年代,姐妹们你们在哪里,过得好吗?我们毕竟分别的太久太久了!


 

 

       2009年3月初的一天,当我得到消息,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听说了我的情况,决定带领知青朋友们到医院亲自来看望我。我的心情太激动了,久久不能平静。我那被封存的记忆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而我那即将燃尽的坚强和信心似乎有了新的动力和源泉。他(她)们就是我的亲人啊!

       他(她)们的到来,给了我无数的惊喜和胜似亲人般的温暖;更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坚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我要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他(她)们这一来,就是多年无数次的真挚、关爱与陪伴!40年后,我第一次和知青朋友们相聚在医院病房里!

 


 
 

 

       前来看望有我的同窗,我的校友,他(她)们中间有些朋友可能和我素不相识,甚至有些朋友从未谋面,只因听了我的这样一段故事,便拥有了一段我们在知青岁月时结下的无比深厚的知青情谊!多么好的同学们啊,40年来他们从未忘记过我!久别重逢,大家都留下激动的泪水;我们紧紧相拥,我们一一握手相互亲切地问候。知青兄弟姐妹们也给我带来“三八”节日的快乐祝福,在北京知青网这个平台,我享受着人世间最珍贵的真情温暖!

 


 

       从那一年开始,每逢新春佳节将至,北京知青网姜成武总编都亲自带着知青朋友们,从京城的东西南北各方向不辞辛苦地一次次相聚在医院会议室里看望我。医院的领导们听说了此事也很支持,特批医院的会议室作为我接待知青朋友们的场所。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到场的每一位同学亲切的问候,以及因忙于其他事宜不能亲自来医院的同学们带来的亲切问候,都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谢谢大家,双手不停地向知青朋友们致意。一次,任建华同学受安塞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荣乐乐先生的委托,声情并茂地念着给我的慰问信,并托建华捎来礼物送给我。知青朋友们鼓励我说:好朋友,坚强、加油、战胜病痛,笑对未来。还有位知青朋友对我说:我们素未平生,请相信我们会永远关心您。知青朋友们给我带来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精美的礼物并给予经济帮助,在这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里,我感到幸福、快乐、知足。我非常非常珍惜这一份份难得可贵的友情。

 


 
 

 
 

 
 

       北京知青网除了各种大型文化文艺活动不断外,日常组织的活动也非常活跃非常多。2009年5月,为了让我也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到知青活动的欢乐和氛围,在姜成武总编的提议下,有一次,北京知青网下属的游园队和登山队,特意在我所住的医院旁边的南馆公园举办了一次活动。我高兴极了,和大家一起兴奋地唱歌、幸福地合影照相,开心地和大家交谈聊天。那一天,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之后,我还在大家的帮助下,参加了几次北京知青网组织的各种大型文化文艺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识了更多可亲的知青朋友,他们把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以及最纯洁最温馨的亲情送给了我,使我陶醉不已……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3年1月22日,又是一个春节将至的喜庆日子。这天,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联谊会荣乐乐会长,还有任建华、夏宝庆、杜惠英、张静洁、李淑满、王春元、朱宗娟等等熟悉的面孔的新朋友们,再一次带着温馨真挚的关爱,带着浓浓的春意来到医院看望我,在他(她)们中间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她是任建华的母亲)。见到老妈妈那一刻,我顿时泪流满面,我自感惭愧,本应该是我做晚辈的亲自登门看望老妈妈、孝敬老妈妈才是,反而让老人家如此惦记我,执意来医院看望我、安慰我才肯放心。我和老妈妈相依偎在一起合影拍照,留下了珍贵的镜头。我祝老妈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记得还有一位漂亮的小姑娘,那年只有7岁(方继红的外孙女),这是她第二次来医院看望我。还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年卡送给我。小小的年纪就拥有一颗浓浓的爱心,我真诚地谢谢她!这张充满爱心祝福的贺卡,我会永久收藏,我祝这位沄菲小姑娘健康快乐的成长。

 


 

       知青朋友们的每一次到来,都给我心灵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温暖,特别是2015年春节前,大家为让我快乐不感寂寞,不感孤单,陪我一起过佳节。这次还是去医院附近一家餐馆共进午餐。遗憾的是,一楼座位已经满客,只有三楼还有座位,怎么办呢?我坐在轮椅上无法行走,不忍心再给亲人们增添麻烦,几次婉言谢谢大家的一片诚意,想回去。但是北知网各方知青代表和联谊会各公社知青代表们那里肯依,决定连我同轮椅一起抬到三楼。这家餐馆的楼梯又窄又陡,结果给男同胞们累的够呛。毕竟我们已不是当年风华少年,全都有了一把年纪,累得曹庆生、周一红、孙仲荷、陈冬生、姜成武站长等人大汗淋淋,好叫人心疼。


 

       在餐桌上,知青朋友们频频举杯,相互祝福,相互拜年。大家畅谈的话题,始终是我们一直眷恋的东北那片黑土地、陕北那片的黄土情。我们这一代知青,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大家在畅谈着在返回城后,各自新的工作岗位的一段段趣事与往事。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相聚,我向方继红、杜惠英、李淑满、张静洁、杨鹏云、王永琴等知青朋友们一遍遍道谢,林威同学说:不管到哪里,咱们知青都是一家人!这句话令我感动,给我留下今生难以忘怀的回忆!敢问在这样缺乏人与人的信任、人情淡薄的现实社会里,还有谁比我们知青大家庭更让人感动的么?!也许我的人生是比别人不幸,但我的人生也因为知青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变得幸运!多年来,我因拥有了知青这个大家庭而充实了生活。他(她)们犹如亲人般的关怀与照顾,一份份真诚的心意,填满了我温馨的回忆,并获得了坚强的理由。


 

       2014年,那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为让我的心情更好,周一红同学提出带我踏青出游。他和杜惠英商量去哪里更适合我的身体现状,是去坝上草原,还是去承德避暑山庄。他们亲自去考察调研商量了近两个月时间,最后决定去郊游更适合我。经过周到细致的精心安排,刘锡恩、方继红、杨占桀、顾正林、杜惠英等同学们热情担当起保驾护航的任务。6月17日,由周一红同学亲自驾车,载着我们一行前去美丽怀柔雁栖湖景区。确切地讲,这是知青朋友们陪我一起去郊游。

       美丽的雁栖湖畔水域宽阔,碧波荡漾,水质清澈,景色宜人,环境非常优美。湖中的大黄鸭憨态可掬,十分惹游人喜爱。我坐在轮椅上,大家轮流推着我,一起绕着湖边边走边聊,欣赏着青山绿水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一路行走,一路拍照,留下不少愉悦的瞬间。我们还欣赏了怀柔境内的山区美色。金杯车行使在冷水峪大桥上,从车窗内看到两侧山峦重叠,山上一片郁郁葱葱,满眼青翠,还看到一段没有开发接待游人的长城。在北京城长大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怀柔的山水如此气派美丽,让我心旷神怡。这次出游太爽了,非常惬意。


 

       快乐成功的一日游圆满结束了,但这里面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知青情谊!在往返的一路旅途中,同学们先后6次抬轮椅上下汽车。正是这些兄弟姐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给予的热情帮助,才使我实现了郊游的梦想。我向每一位朋友真诚地道声谢谢,更感谢周一红先生,他更为辛苦。一路上我们坐在车里还可以休息休息,他可是要集中精力全神关注的开车呀。当我向周先生表示感谢时,他的一番话让我无限感慨。周一红讲:谷辅昆不要客气,举手之劳,不必介意,能帮你圆几十年的郊游梦,我们大家都很高兴,让我们大家同欢乐,更应该感谢方继红、杜惠英、刘锡恩、杨占桀、顾正林的鼎立相助,咱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三届”陕北的北京知青!这是多么可敬可爱的同学们啊!


 

       弹指挥间,4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情系陕北黄土地的青山绿水,情系黄土地在那里生活朴实的父老乡亲。最近几年,北京知青集体回延安,回到阔别多年的安塞,还有知青朋友们搭伴而行去看望魂绕梦牵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我两次委托杜惠英、刘子仁,一定要回到托桃湾生产队,代我看望对我们知青有恩的乡亲们,完成我的心愿。电话那端,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支书、村里的乡亲们一句句的嘘寒问暖,句句感动着我。电话里,那浓重的乡音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特别是老支书曾在2013年3月12日那天在其女婿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看望我们这些当年下乡插队的北京娃,并专程到医院看望我,令我至今难忘。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亲人的到来》的文章,并刊登在北京知青于延安丛书第二卷中。知青们回到安塞,刘子仁还拍了照片送给我。从照片中,看到我们知青曾居住过的窑洞,我的眼睛湿润了;看到村里新建了几处石窑,虽然山水依旧,但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乡亲们早已用上电灯电话,喝上可洁净的自来水;山上早已不种庄稼,搞起退耕还林,山上绿树成荫,再也不会北风刮起漫天黄沙的情形了。小山变美了,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祖国越来越富强。


 

       每一位知青朋友回到故乡安塞,都会把安塞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的图片传到网上,发到微信群聊,发到QQ群。照片里,新建的安塞县中学、小学、幼儿园;新的县政府办公大楼,县疾控中心等新型建筑,美丽的腰鼓山,拓宽的柏油马路,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把我们的安塞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山城小镇。

       我把这些图片保存在我的手机图库里,微信收藏里,时常打开手机,点开图库一遍一遍的欣赏。图库里面,保存着我和知青朋友相聚在一起的合影,有知青朋友们在一起的小聚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么温馨,都有她的意义。珍贵镜头,美好回忆!

 


 

       我学会了手机上网,使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每天打开QQ群,看到群里的同学们每天互相间的祝福,开心的聊天,体现群友们的真诚友谊。在微信群聊里,每天看到同学们发的各类信息,有国际国内的新闻要事,有养生方面的食疗小偏方,有日常生活起居的安全提示,还有笑喷的视频。还有知青朋友外出旅游传到网上的照片,还有喜欢摄影的朋友们发到网上一组组的山水花草图片,都非常棒,还真具有专业水平呢!真好。

       我现在之所以精神状态非常好,没有整日萎靡不振蜷缩在病床上,每天坚持驾双拐下地锻炼,一年四季,只要不是狂风暴雨和极寒天气,自己一定坚持到病房外面晒太阳享受阳光雨露,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偶尔去医院附近小公园或生活小区花园,在大树下享受天然大氧吧,这与多年知青兄弟姐妹们真挚的关爱、关心分不开的。是知青大家庭的温暖情谊,给予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柱!


 

       时光飞逝,我们都已年过花甲。有些同学身体不太好,有的患有高血压症,像高彭生、乔风强二位同学都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仍多次到医院来看望我。在我写这篇文稿时,正值“五一”劳动节小长假,胡宗昆老师又一次来到病房看望我。在此,我祝愿知青朋友们家庭幸福、快乐、健康、一生平安!我感谢知青大家庭每一位朋友对我亲人般的相助!

       知青大家庭里每一位兄弟姐妹们的陪伴与关爱,我感恩!除了北京知青网和安塞知青联谊会外,我还感谢陕西中州知青帮助基金会给予的关爱。而这一切美好与感恩,都会犹如常青树般常存我心!

     “动人心者,莫过亲情。”虽然我经历过坎坷和不幸,但是我又是幸福的;因为我最终拥有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比羡慕的充满温暖、亲情如山的知青大家庭!

 

 

                              谷辅昆

                            2015年5月

 

 


 

 

      附文:《延梅: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人们》(节选)


             身残志坚的谷辅昆


       谷辅昆一位在安塞插队的北京女知青,为了搜集和编辑知青感人的故事,我是通过在北京从事影视编剧工作的朋友张晓燕推荐,在电话里有了一些语言接触,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因意外而高位致残的人,会被残酷的现实感到极度郁闷秃废,没有未来而失落,心灰意冷失去生的希望。没想到通过电话,我感到她对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乐观与坚强,开朗与健谈,让我感到震撼;对她,一个从未蒙面的战友由衷的敬佩。她在电话里沉稳而平静地告诉我:“我能活到今天,是一种知青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目标支撑着我,虽然我的身体致残,依然在风雨中,苦难中开朗、豁达,这都来源于陕北那段不平凡的生活,他让我顽强、坚忍、成熟……”她的话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

       谷辅昆就读于北京安定门中学,初67届毕业生,1969年元月,18岁来到安塞县真武洞公社关山嘴大队插队锻炼。关山嘴村距县城20多公里,交通不便,原始、偏僻、闭塞,艰苦的生活对一个从小在首都长大的她来说,孤独、寂寞、单调,她在艰苦、实践、磨砺中体验到生活在陕北最底层的农民、农村的真实,领悟到乡亲们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的真谛。

       1972年5月17日,突如其来的噩运降落在谷辅昆的身上,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关山嘴知青点坐落在半荒坡上,吃水要到山下的小河里去担,平时都是两个人去担,那一天只有谷辅昆一个人在家,她挑着空桶顺着崎岖的山路向沟底走去。望着涓涓清澈的溪流,她在河畔旁休息了片刻便将水桶灌满,用扁担钩将两边的水桶挂好,弯腰起身迈着趔趄的步子,吃力地向山坡上一步一晃地走去,走了一段路。突然,脚下没有踩稳,前面的水桶碰在石壁上,瞬间扁担倾斜,身体摇晃她和水桶一起滚入山下,滚进干涸的天井窖里,她的身体重重的撞击在山体反弹而失去了知觉,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山上的知青和老乡一直不见谷辅昆担水的身影,按平时她几分钟就回来了,大家觉得诧异,就顺着山路向下张望,只见扁担而不见人,感觉不妙,恐怕有所不测,大家分头急忙去寻找。是村里的一个娃娃从这里经过发现了她,叫了几声没有反应才跑回村里叫来几位老乡,村民们用双手将她轻轻地从枯窖里一点点挪出来。村支书立即招呼人将她抬上拉拉车,连夜走了25里山路赶往安塞县医院,经过医院医生的诊断后告诉支书:“从没有见过这样严重的摔伤病人,县医院的条件有限,无法医治建议赶快转院。”

       安塞县政府非常重视这次突发的事件,当天就向地区有关领导汇报,地区知青处向北京市劳动局知青处联系后,经过国务院知青办和有关部门协调、研究决定,送往北京抢救治疗。在民航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决定:当天延安飞往北京的航线上临时加一趟航班,延安机场大力配合并及时拆掉客舱内几排座椅,临时改装一张床,受伤昏迷的知青谷辅昆第二天下午在首都机场安全降落,那里早已有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在等候并顺利住进了北京积水潭医院。

       经过及时抢救,专家通过各项指标会诊后,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脊椎胸12腰椎1压缩骨折,脊髓损伤外伤截瘫。”并及时做了减压手术。手术后谷辅昆慢慢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看见父母及家人都围在她的身边,她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尽量回忆之前发生的过程,总是模糊不清。北京管理知青驻真武洞的干部才将事情原委详细地告诉了她,这时她发现自己的两条腿完全不听她的指挥,没有想到去担水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突然她大脑一片空白,觉得昏天黑地,痛苦不堪,抱着家人放声大哭,全家人看到她捶胸顿足、痛苦悲伤的样子,无奈、纠结的陪着她一起流泪后规劝、开导,鼓励她坚强地面对病魔,勇敢地面对生活。

       命运对她如此的不公和残酷,处在人生无助的最低谷,她慢慢在思索、醒悟、意识到自己还年轻,不能这样沉沦、荒废、失望和放弃,要擦干眼泪,从新面对、阐述现实,从新对生活的认识,唤醒对生的希望。她看到年迈的父母本应安度幸福的晚年,可为了自己女儿无怨无悔地还要付出他们全部的精力来照顾、关心、护理自己,谷辅昆感动的泪流满面,为了父母,为了家人,她要忍耐痛苦,顽强地活着,活出尊严,活出风采。

       手术后,她的下肢运动功能下降,因疼痛无法活动,医生告诉她:“在最佳时期锻炼,要正规性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痛苦的,一定要坚持。”谷辅昆给自己制定恢复体能的计划,每天不间断地按照医生的康复日程咬牙坚持,每次锻炼都是大汗淋漓,疼痛难忍,跌倒后又爬起来是经常的事,她坚信:只要坚持一定能恢复,一定再过正常人的生活。

       为了更快、更好的恢复,1978年北京知青处联系并安排在301医院又做了一次前路减压手术,盼望有奇迹出现。有一段时间恢复的很好,还可以独立行走,不曾想只有毅力和愿望是不行的,由于经济拮据,营养缺失而导致体内衰弱是根本的原因。2004年她已经是五十岁的年龄,出现了严重的骨质疏松,恢复效果不明显,在一次锻炼途中跌了一跤,造成股骨干再一次骨折而住院。从此再没有恢复的可能,至今只能在医院靠轮椅支撑着生活。

       她一生没有成家,没有工作,仅靠低保来维持简单的生活,但她没有悲观、弃涙,对生命大彻大悟的一种态度,豁达自然,乐观向上的仁爱博大的胸怀,而这种胸怀是敞开给天下苍生的。古人说:“死生,天之常理,畏者不可苛免,贪者不可苛得,只可惜许多人参不透这个道理。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人本碳水化合物,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谁都休想避而免之。可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实现肉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才能对生命的彻悟之后,从郁闷消沉到乐观奋起,从怨天尤人到超脱潇洒,从一己私爱到人类大爱……自觉把握住死生的分界,摒弃一切毫无价值的褥节。”

       谷辅昆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作,给其他病友一起讲述在安塞插队锻炼并得到当地百姓的关心和照顾,畅谈当今的生活、未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2009年至今,安塞知青联谊会成员,北京知青网姜成武站长和许多知青兄弟姐妹荣乐乐、任建华、夏宝庆、杜惠英、方继红等成为知己,并得到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她活得很充实、自信、乐观,知青朋友来看她并不觉得她是一个残疾人,倒是一个非常健全,散发正能量的人。

       正如她给我发的短信中说的:“伤残多年,之所以坚强的生活是父母对我长期以来悉心照料和辛勤的付出,是黄土高原勤劳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对我的关爱和与他们三年同甘苦的情感,他们的精神激励、鼓舞着我,面对伤残,自己心静。岁月是把双刃剑,它可以随着时间带走你曾经美好的回忆,但它又可以慢慢抚平所有的伤痛与困难。在岁月里我学会了坚强与勇敢,珍惜与感恩……”


       知青网友留言:谷辅昆同学是好样的,她的坚强意志和敢于与不幸命运作顽强奋争的刚毅乐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的,这是所有看到谷辅昆同学的知青朋友们众口一致的认识和看法!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