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我在国外上“春晚”--记在驻外使馆过春节的经历

时间:2017-03-01 09:0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55次
1994年我正在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无法收看国内的电视节目。为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缓解思乡之情,领导决定,在新馆舍组织一个春节联欢活动。作为党支部委员的我负责组织联欢晚会的节目。为鼓励大家出节目,我决定自己先带头。经过反复思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央视”的“春晚”,这是一件多么温馨和快乐的事!看“春晚”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中国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现在由于CCTV__4的电视信号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落地”,所以身在异国他乡的因公外派人员和广大海外华人、华侨也能在当地收看到“央视”的“春晚”节目,与祖国人民共享欢度中国年的快乐了。然而,在十多年前,“央视”的信号覆盖率远远不如现在,在很多国家是收不到国内的电视节目的。这让我忆起了那年在国外自办“春晚”,自编自演小品的一段往事。
 
      那是在1994年,我正在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我们就无法收看国内的电视节目。怎么办呢?年总是要过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难免的。
 
      为了调动使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丰富馆员的文化生活,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也为了扩大中国使馆在当地的影响,借此机会搞些外交活动,使馆领导决定,在刚刚装修一新的新馆舍好好组织一个包括吃、玩、乐等内容的春节联欢活动。为达到上述目的,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不仅有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还将邀请使馆全体乌方雇员、部分乌克兰民间友好人士、中资企业代表及留学生代表。按照分工,作为党支部委员的我负责组织大年三十晚上联欢晚会的节目。
 
      为了鼓励大家能主动出节目,所以我决定自己先带头。演个什么节目呢?有位同志出了个主意,她建议我编个贴近大家生活的小品演。我认真一想,对呀!可是,什么内容才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呢?我想啊想……,突然眼前一亮,想到自从我们来到乌克兰,这里物资供应紧张,有些日常用品有钱都没地方去买,吃西餐吃不惯,过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想到生活的诸多不便……。又联想到我曾下乡11年的经历,于是,灵感来了。经过反复思考和努力,小品《洋插队》终于“出炉”了。
 
 
      小品《洋插队》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某外贸公司工作的老张,他被公司委派到乌克兰筹建办事处,拟在那里长驻;另一个是老张的大学同学,在首都机场海关工作的老王。其中老张是主角儿,重头戏都在老张身上,老王只是配合一下。这老张自然由我来演,老王就是那个主持人老王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老张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大皮帽子,羽绒服的口袋里塞着满满的生活用品,还肩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显得非常狼狈和艰难地上场,正巧在寻找登机口时碰到了老王,通过老张对老王的叙述及他们的对话,从侧面反映了刚刚独立不久的乌克兰经济困难,物资奇缺,我驻外人员生活艰苦的实际情况。当然,小品所使用的语言是诙谐幽默的。演出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掌声和笑声,我明白,这说明演出成功了。
 
 
      节目刚演完,女主持人小左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张“留洋”乌克兰,总共带了多少件日用杂品?哪位观众回答的基本正确,谁将得到一份奖品。大家七嘴八舌乱猜一通,一位外国人竟说我带了一个集装箱的东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结果还是武官夫人看节目仔细,她细心地记住了我给老王唠叨着列出的物品,她的答案最接近实际。那次,我表演时很放得开,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总之,演出效果不错,真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得到了一致好评。
 
      记得当时编写这个小品时只是打了个草稿,并没有字斟句酌地修改,打算上场时靠临场发挥。事后,那张草稿早没了踪影。事隔多年后,我已把小品中自认比较精彩的幽默对话都忘了,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为了过春节而自办“春晚”,并自编自演小品的故事却不会忘。
    
 
      注:本文被2011年9月8日以《我在乌克兰演小品》为名在《中国文化报》的“文化交流版”登载;及被2012年2月7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的“东张西望”栏目刊用。
 
     (作者严涛系黑龙江兵团北京知青)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