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北京知青发给延安的一封信引出的感人故事(上)

时间:2012-05-01 07:0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036次
我是当年赴延安的北京知青,插队在延安县枣园乡侯家沟村。至今已经四十三年过去了,虽然我早已回到北京,但数十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延安的发展,关心着延安人民的生活,关爱着我插队时村庄里的乡亲们。

 

 

 

引    子

 

      2012年1月22日,大年三十晚上,正是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时;而除夕之夜,也正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全家团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包着饺子,兴奋地观看一年一度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龙年春节晚会”。随着午夜新年钟声的敲响,瞬时,万千鞭炮齐鸣,无数五颜六色的烟花腾空而起;欢呼与欢笑声、鞭炮声飞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在绚丽的焰火映照下,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和掩抑不住欢乐的心情……
      就在这万家欢乐、举国欢庆热烈的气氛中,在北京,却有一个人,一个年逾六十的老知青,在家中一个人默默地独自坐在桌子旁,在提笔疾速地写着一封信。他的神情显得是那样的严肃和认真,时而又显得那样沉重和焦虑……
      这是写给谁的信呢,这么重要?
      这又是怎样的一封信呢,让他如此视盛大喜庆的节日于不见,而是满腹心事、迫不及待地要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这个时候写这封信呢?


 这是一封什么内容的信呢?


      之后,在龙年春节的第一天,在北京知青网论坛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封信:

      中共延安市宝塔区区委
      尊敬的XXX书记;

      在这除夕之夜,我流泪给您写信。首先给您拜年,并向延安乡亲们问好。
      我是当年赴延安的北京知青,插队在延安县枣园乡侯家沟村。至今已经四十三年过去了,虽然我早已回到北京,但数十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延安的发展,关心着延安人民的生活,关爱着我插队时村庄里的乡亲们。虽然我在延安没有任何血缘亲属,但延安一直是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是延安人民把我们从不懂事的十几岁孩子,抚养长大成人。延安乡亲们都是我们的亲人。
      因此我数十年来一直与插队乡亲们保持着各种联系,他们生活的每一步改善与提高,都是我们知青最喜闻乐到的事情。今晚除夕之夜,我再次和村里乡亲们通电话,给他们拜年问好。也因此引发出我连夜给您写这封信的缘由。
      事情还得细说。当年抗战时期的原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在离开延安时,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寄托给一家老乡抚养务育。这是将军(留在延安)唯一的亲生骨肉。后来将军战(病)死沙场(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描写罗炳辉将军参加革命戎马一生的事迹),没能再回到延安再见到自己的亲生女儿。将军女儿长大后,十几岁就嫁给了我插队的村里农民尚洪恩为妻。六十年来一直没有再离开候家沟,如今已经七十五岁了。她的一生饥寒交迫含辛茹苦,抚养了一大家子几代人口,但全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儿孙们没有一个走出山沟、离开农村、离开庄稼地的。现如今只有一个最小的孙女,叫尚晓容,有幸在前年大专毕业,是学医学专业的。这是她整个家族中唯一一个有较高文化的后代。按辈分,她是罗炳辉将军的重外孙女。也是将军的女儿、(今年)七十五岁老人极其疼爱的最小孙女。
      但尚晓容大专毕业至今,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新年初始,延安地方劳动人事部门招收新职工工作即将开始,各个部门单位都有不同的招收指标。这个女娃娃应该符合招收的条件,有条件可以参加报名应聘。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就像一条鸿沟阻挡在将军的女儿、七十五岁老人的面前。娃娃不愿让不富裕的家庭再次走入贫穷,但老人又极力想让这唯一有文化的孙女走出农村去,哪怕能当一名乡卫生院的医生也好。
      这个别地方部门存在的“潜规则”,将会使这个温饱有余的农村家庭,重新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而且万一事情没有办成,有可能就会要了罗将军遗留下的女儿性命。罗炳辉将军为党为国为人民战死在沙场,他寄托给人民抚养的女儿,不该再为今天的“潜规则”去流泪、去丧命。
      我一生不爱求人,如今已经六十有二,也已经过了再求人的年龄。但为了这件事,我彻夜难眠。在这里我恳求您,在百忙之中,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助。
      看在罗炳辉将军是为党为人民打天下而死的份上,看在我一个北京老知青怀念感恩延安乡亲的份上,请求您,稍微帮助他们一下吧。
      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和帮助,罗炳辉将军在天之灵,会感谢您的。我这个北京老知青入土之前,也不会忘记您的。                       
      恭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老知青秦征
                                                                     流泪写于除夕之夜(2012.01.23)凌晨


      随信附上;罗炳辉将军生前战场的照片和他的女儿,古稀老人的沧桑现照。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莽莽黄土高原,培育了知青浓浓深厚的感情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1969年的1月7日,作为毕业于北京25中学、北京赴陕北延安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秦征,和十多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延安县枣园公社侯家沟大队插队落户。
      当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夏天吃水,要到村子对面山脚下一个渗水坑里去挑;冬天则要去山下很远处的延河里去砸冰取水,然后再一步步挑回到村里最高处的山顶上。在沟壑交错、裸露茫茫一片黄土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他们开始了人生最为难忘的知青生活。
      在这种极为艰苦的劳动生活环境下,秦征和他的同学们知道,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在当时全国都在“闹文革”、国家也极为困难的年代,作为一名北京知青,也应当要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在解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要为国家的困难分担一点责任。更何况,作为一个新中国的青年,也有责任和义务,和农民一起,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面对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好在秦征他的同学们个个都是乐天派,在互相团结、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同时也在当地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他们闯过了生活劳动的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尤其是秦征,竟然在下乡插队劳动近三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回北京探亲,也没有离开过生产队一天。就是在这整整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农村,并和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秦征(右)当年在延安


      秦征自己回忆说,那时,在大多数的日子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熬煮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喝上一碗后下地干活,晌午回来再吃一点凝固了的粥糊;有时候没有菜吃,好心的老乡给他们送来一些酸菜。晚上天黑后回来,锅中的粥或糊糊已经被灶中余火烘干,成了软锅巴。再撒上一点盐,翻炒几下,当作炒饭吃。
      生活劳动是艰苦的,但是,乡亲们热心而又力所能及的许多帮助,也让秦征他们非常的感慨和感动。秦征回忆说,有一次,记得村里有一个老乡叫他去家里吃饭。可是这个老乡家里很穷,娃娃又多,秦征实在是不好意思去;而这个老乡又非要拉他去。到他家去后,这个老乡亲自给秦征盛了满满的一大碗白米饭让他吃。要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大碗白米饭啊?原来,在好多年以前,村里搞试验曾种过两亩旱水稻,每家每户只分过一升稻谷;去皮后,也就出了不到二斤的大米。这天,这位老乡硬是把这珍藏多年的二斤大米拿了出来,做成了米饭给秦征吃!而他家里,每个大人娃娃,每人只盛了象征性的小半碗米饭。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呵?!
      还有一次,在秦征下乡的第二年,因为过度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他得了“副伤寒”。发高烧,昏昏沉沉地在窑洞土炕上躺了三天。后来,被老乡发现后,村里马上派来了队里的赤脚医生给他看病,还又专门派来了妇女主任来给他烧火做饭伺候他。当时秦征的病很重,吃了许多药也不管用,最后只好给他打针。那时条件很差,每天妇女主任来给他做饭时,前锅熬米汤,后锅蒸酸玉米馍,锅底就煮着给他打针的针头针管。就这样,在老乡们精心的照料下,秦征终于战胜了病魔,重新恢复了健康。
      秦征说,类似这样的故事和情节还有很多很多,当地纯朴善良的老乡,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无怨无悔真诚地对待北京知青,这是多么令人尊敬的陕北人民啊!
      让秦征他们感动的还有,在他们三年没有回京探亲的日子里,每逢到过春节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都争抢着纷纷拉他们到自己的家里来过年。从三十晚上到大年初六期间,每个老乡家里都拿出自己都舍不得享用的最好的饭菜来盛情款待他们,让他们这些北京来的“娃娃们”深深感受到了陕北人民最为真挚纯朴的深厚情感。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秦征他们下乡插队的这个侯家沟村,当年曾是党中央任弼时、高岗所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央医院的所在地;与当年中央所在地的枣园村面对面,中间只隔着一条延河。那时,任弼时就住在侯家沟村后面一条分叉沟的沟口半坡上。由于任弼时的身体不好,有时候毛泽东也常来这里看望他,有时候并小住在这里。而村里有许多人,当年就是老红军战士;如曾经给秦征看病的赤脚医生,就是当年中央医院的红小鬼(后因大跃进时候口无遮拦被下放到村里务农)。生产队会计尚洪恩的婆姨罗凤英,就是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遗留在陕北的亲生女儿。因此,秦征他们在劳动之余,常常听老乡们在讲述当年党中央在延安时许许多多的有趣故事。这些,对秦征他们来讲,无疑,也是于无形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教育。同时,对延安人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更增添了感情的深度和厚度。
      正是这些一桩桩、一件件难以让人忘怀的事情,让秦征深刻地铭记在心,所以秦征才对那里的乡亲们格外地感情深厚、恋恋不舍。
      三年后,秦征和他的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延安园林局工作。就在工作后不久,由于延安县急需一批干部,秦征就又服从组织工作调动,成为一名公社专职负责知青工作的干部。在此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中,受到了干部群众和知青们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有一次,当一名北京知青在担任公社团委书记时,因全力修水库不幸因公殉职。秦征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不顾尸体的脏重,亲自独自一人为其擦洗身体并把后事料理得十分隆重,由此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以及知青们和逝者亲属的尊重与赞扬。
      在秦征返回北京后,由于他与当地乡亲们已结下了深深的血肉情缘,因此他几十年来一直与插队乡亲们保持着各种联系,并先后多次携带着贵重的礼品返回延安看望当地和村里乡亲们。前些年,有一次他和赵美华夫妇俩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延安同乡亲们一起过年,在延安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轰动。经过延安电视台的采访以及延安日报的报道后,深深的感动了延安人民。延安人民赞扬说,北京知青就是好,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忘记延安人民啊!
      在多次返回延安及与乡亲们不断的联系中,秦征十分热心地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乡亲们解决在各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2011年初,当他再一次返回延安时(这些年他和赵美华夫妇俩基本上每年都要回去一次),了解到他下乡的村里的农民尚洪恩、罗凤英一家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他们的孙女尚晓荣,自延安大学医科专业毕业后,始终没能找到正式的工作。而且,尚晓荣是已年逾七旬的尚洪恩、罗凤英一家唯一的一个女大学生。因此,老人们极力想让这唯一有文化的孙女走出农村去,哪怕能当一名乡卫生院的医生也好。可是,由于他们家仅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既无关系又没有钱,因此他们的愿望一次次的落空。
      看到这种情况,秦征十分着急。是啊,看到尚洪恩、罗凤英一家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的情景,秦征心急如焚,于是他想方设法找人帮助解决。但是,一晃儿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这让秦征更加忧虑;因此,才引出了情急之下、在除夕之夜动了自己执笔给延安市宝塔区委书记写信的念头。
      那么,信发出去了,并在北京知青网上刊登出来了;之后,又有什么样的反响呢?


引起北京知青一片轰动  热切关注罗炳辉将军及后人经历


      大年初一这一天,当北京知青网站长兼总编姜成武在网站上看到这封信后,立即给秦征拨打了电话,详细了解了情况。
      经过了解,这些情况完全属实;而且,更加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原来,尚晓荣竟然还真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原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的后人(电影《从奴隶到将军》曾经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罗炳辉)。这,就更加让人感到分外震惊。
      罗炳辉将军,是一位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一名十分著名的人物。


罗炳辉将军


      在《党史博览》中,是这样记载的:1897年,罗炳辉将军出生于云南彝良大河区阿都乡偏坡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5年入滇军当兵,曾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从士兵逐级晋升至营长。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营长,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战斗中率部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但因对旧军队中的腐败现象不满,被怀疑是共产党员,于1928年冬被遣离部队。
  1929年春,罗炳辉任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巩固发展苏区的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中村、莲塘、良村、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罗炳辉任新组成的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抢占大渡河之战就是他指挥的),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红9军团由此被誉为长征中的“战略轻骑”。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罗炳辉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曾指挥部队三打来安县城,沉重打击了“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940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意从严治军,言传身教,强化官兵的战术技术训练,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亲自编写了《指挥员实用手册》《民兵战术》等教材,并经常给基层指挥员上军事课。
  1945年8月初,罗炳辉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指挥所部参加大反攻,解放了苏皖边界的六合、定远、嘉山、天长等城镇。9月,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赶赴鲁南,参加界河伏击战,攻克韩庄,粉碎了国民党军从徐州沿津浦铁路北上、进犯解放区的企图。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在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前夕,到枣庄前线指挥作战。21日在返回临沂途经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幸逝世。
      在《党史博览》中这样写道: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由于罗炳辉将军多年来对敌英勇,功劳卓著,因此敌人一提到罗炳辉就闻风丧胆,谈罗色变,自然恨透了他。蒋介石集团曾数次悬赏重金捉拿。当罗炳辉将军去世后,国民党军队竟然极其残暴地掘墓移尸,这充分暴露了敌人对罗炳辉将军的痛恨和无奈。
      罗炳辉将军一生南征北战,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中共中央认定他是“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是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全国著名的36位军事家之一,云南籍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军。这是党对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作出的最高评价。他从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就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党,献身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罗炳辉“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先后被周恩来、江泽民誉为“人民功臣”。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建国后,陈毅元帅亲自过问临沂烈士陵园的建造。将罗炳辉将军的遗体重新安葬。作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陵墓规格在园中最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均刻于墓上。墓旁还专建“瞻容思功”罗炳辉石像亭,这是党和人民对将军英灵的安慰,也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