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刘蕴秋:漫漫求学记(中)

时间:2012-01-04 08:2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90次
四 1980 年末秋秋调回北京,之后结婚生子。1984年社会上普遍掀起了补习文化知识的高潮,弥补四人帮给国家造成的文化缺失和人才断档。北京各单位鼓励职工学习文化,对于在外参加补习班的职工,还给出了报销学习费用的奖励政策。秋秋因在河北补习了初中课程,
 
                                                           
 
       1980年末秋秋调回北京,之后结婚生子。1984年社会上普遍掀起了补习文化知识的高潮,弥补“四人帮”给国家造成的文化缺失和人才断档。北京各单位鼓励职工学习文化,对于在外参加补习班的职工,还给出了报销学习费用的奖励政策。秋秋因在河北补习了初中课程,决定不参加补习,直接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初中共考3门课,数学、语文、政治。看来在河北的自学还算扎实,秋秋毫不费力的通过了各科考试,取得了初中文凭。
       接下来该补习高中课程了,高中共考5门课:数学、语文、地理、历史、政治。因为基础差,秋秋决定报名去听课。秋秋所在的工厂为了节省开支,腾出一个大会议室,置办了几十套课桌椅,充当教室,请来了高中老师给职工授课。上课全部是业余时间,每周三个晚上,5点到8点半。当时秋秋的孩子还小,才3岁,爱人又在外地,家里只有母亲一人,还没退休。孩子的爷爷奶奶老爷多年前就去世了。孩子没有老人协助看护。如果把孩子送回家,再返回厂里上课,时间来不及。眼看听课全然没可能,秋秋急得直跺脚。
       秋秋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工厂附近,找一个老太太给看孩子,每月给她工钱。5点下班后,秋秋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再送到那老太太家,之后再去上课。秋秋紧跑慢跑,赶回厂里教室,永远是迟到。那种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的尴尬,秋秋实难忍受,但毫无办法。
       因为迟到未听全的课程,秋秋只有自学补上。课下秋秋向老师讲明了自己的困难和迟到的原因,并诚恳地对老师说:我非常想听课,又不愿因孩子的拖累放弃学习,只能采取目前的做法。老师真好,几门课的老师一致理解秋秋,允许秋秋的迟到行为。有的只是说,进教室时轻一点,别影响大家就行了。
       有一天,秋秋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往老太太家送的路上,孩子大哭大闹,说什么也不去。其实那孩子平时挺听话的,那天不知抽了哪根筋。也是,孩子已经在幼儿园圈了一天,见到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被父母领回家,自己却被换个地方再圈几个钟头,实在是委屈,反抗一次也情有可原。那天上数学课,老师讲的内容正在关键处,秋秋实在不愿意放弃听课,就跟孩子商量,如果你答应妈妈,在课堂上老老实实一声不出,秋秋就带你去听课。孩子听了破涕为笑,边抹泪边点头,秋秋就真的带她去了课堂。
       那天秋秋迟到的时间比平时长些,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字,秋秋在门外冲老师一招手,老师出了教室,秋秋简单说明了原因和想法,一再说:“这孩子听话,绝不会出声影响大家…。”老师点点头说:“那就快进去吧。”秋秋领着孩子,迎着大家的目光走进教室,课堂上一阵轻微的骚乱,接着大家竟自发地鼓起了掌,因秋秋每堂课都迟到,大家早已了解秋秋的困难,今天算是对秋秋当面鼓励。孩子吓得怔怔地紧拉着秋秋的手。平时秋秋尽量往前坐,为的是听得清看得清,那天秋秋领着孩子坐到了最后一排。秋秋感激同事们的理解,眼睛不由得湿润。那天在课堂上,孩子真的一声也没出,表现得非常好。
       下课的时间是八点半,同事们就直接回家了,秋秋要去老太太家接孩子,到家后已九点半,给孩子洗啊涮啊的,让孩子先睡下,自己再凑合做一口饭吃,等秋秋把家务事全部忙完,真正坐下来做作业的时候,已经是晚十一点以后了。几门课作业写得再快,也得12点以后才能做完。工作的劳累、生活的紧张、加上严重缺乏睡眠,使秋秋在上课时,常常困得睁不开眼,头一歪,瞬间睡熟过去是常有的事。为打起精神听课,秋秋时常在上课时,掐掐自己的大腿,或是含几粒辣椒籽刺激自己。
       由于晚上时间不够用,秋秋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复习功课。对于不太理解的问题,秋秋或问同学或问老师,非弄懂不可。两年下来毕业考试,秋秋的各科考试成绩都是班上第一名,每门考试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不但顺利地拿到了高中文凭,还被全体同学一致评选为优秀学员,并得到了表扬和奖励。单位工会主席、负责主抓职工教育的领导找到秋秋,让她谈谈学习体会,秋秋说,体会没有,只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坐到教室里听课时,感觉是一种享受。我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我分外珍惜,可能这是我成绩不错的根本原因。
 
    五
 
       为加速知识的补习速度,秋秋在补习高中的第二年,还同时报名上了电视中专。上的是财会金融专业。中专也是每周3个晚上的课。中专和高中课时间上相撞时,秋秋就错开班别到其他班去听。当时还有没实行现在的双休日,一个星期中除了星期日,六个晚上都要去听课。那时秋秋最怕孩子生病,孩子一病,甭说去听课,就连班也上不成了。孩子病好后,秋秋要边听新课,边补习落下的缺课。高中与中专重叠上课的那一年,实在是太紧张了。秋秋那时能禁得住折腾,一个是年轻,身体底子好,再一个是插队奠定了吃苦的基础,根本原因是目标明确,所以能战胜重重困难挺过来。
       中专共有16门课,除了数学、语文、政经、哲学等公共课外,其他是专业课。中专数学教材中,还有简单的微积分、矩阵等。还有一门课是计算机编程,秋秋学得很费劲,原因是没机会上机实习。当时是八六年,不要说私人家庭没有计算机,就是在各单位也很少见。秋秋所在的中专学校连机房也没有,老师就是干讲,学生们全靠凭空想象,在不能实践的情况下编程。但秋秋的这门课学得也算可以。
       可惜期末考试时,秋秋正生病,事先已经病了两天,头晕、呕吐,医生说是疲劳紧张过度和长期缺少睡眠造成的。考试那天,秋秋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去考,心想,万一考过了,就可免去将来补考的麻烦。在考场上,秋秋忍着头晕边想边答,时间过了一半的时候,心里闹得越来越厉害,感觉再坚持下去,就会晕倒在考场上,于是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老师近前后,秋秋小声说明了情况,便立即收拾起笔尺书包,提前退出考场。监考老师在秋秋的试卷上方注明:因病提前退出考场40分钟。走出考场后,秋秋再也忍耐不住,哗地喷吐了一地,之后扶着楼梯,晕晕乎乎地往楼外走。这门课学校最终算秋秋及格,因为秋秋的已答部分得了58分,校方可能认为,秋秋在提前退场的40分钟里,怎么也能再得2分吧?
       两年半中专上下来,除极少数个别课程外(如计算机编程课),秋秋的各科成绩在班上又是名列前茅,并顺利地拿到了中专文凭。
       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秋秋88年初中专毕业,89年初就凭借中专文凭,经考试被市体委一家事业单位录用,从技术工人改行当上了会计。秋秋无远见,更不会预见到,就在秋秋调出工厂的两年后,那个厂最终被迫停产。原因是厂址在市区内,周围居民多次反映扰民问题。厂子停产后,被一个私人老板买了去,把原厂房改建成了一座宾馆,老板规定:原单位职工35岁以上的一律下岗,25岁至35岁的女工,去洗衣房或打扫卫生,25岁以下的女工去客房当服务员。秋秋要是两年前不调走,早已成为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也许秋秋是幸运的,但如果秋秋不积极求学,能有这样的幸运吗?真要感谢求学给秋秋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命运改变。
 
                                                                       
 
       转行后,秋秋结合实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先后取得了会计上岗证书、珠算6极证书,还取得了会计员职称证书。工作稳定后,秋秋开始向最后目标发起进攻:1考下大专、2考取助理会计师职称。
       因为考取助会有工作年限和学历限制,秋秋只能先考取大专文凭。在中专选学的是工业会计,大专就选择了商业会计专业。秋秋考虑,这样可专业面更广些。秋秋自认为有中专基础,又曾有点自学经验,就决定大专走高教自考之路,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文凭。
       秋秋根据自考时间表,买来一本自考教材《财政与金融》,决定先考这一门试试。秋秋听人说高教自考特别难,及格率极低,如果连这一门都考不过,也就不较劲了,趁早改走其他路子。
       漫长的自学开始了,秋秋有点时间就看书学习、做笔记,期间工作、家务也不少。时值91年下半年,秋秋已近40岁年龄,记忆力开始减退。自知背书脑子不行,就侧重于理解。看书时,先泛读,之后精读找重点,再精读找考点。秋秋自编了每一章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答题,时常自问自答。
       有一天,无意在某杂志上,看到了一段有关记忆的格言,对秋秋启发极大,大致是这样几句:记忆的基础是背诵,记忆的根本是理解,记忆的助手是卡片,记忆的窍门是重复,记忆的捷径是联想,……秋秋把这些有助于记忆的格言应用到学习中,尤其在理解、重复、联想、卡片几点上下功夫,觉得很有效果。秋秋发现,人在背诵过程中产生遗忘时,可能别人提醒一个字,背诵者就能迅速恢复记忆。根据这一特点,秋秋把大答题的要点列成条款,再把条款中的第一个字挑出,编成个顺口溜,记住这个顺口溜,就可以顺利背出这道大答题。这一方法让秋秋走了些捷径。
       考试的日期终于到了,1991年10月的一个星期日,秋秋第一次踏进高教自考的考场。试卷发到手一看,的确很难。秋秋自以为复习得很全面,还是有不少题不会做,秋秋自己准备的简答题论答题,试卷上几乎没有。幸好上中专时,经历的考试多,没有太心慌,秋秋心想:仔细读题,边想边答吧,要把会的尽量答对答全。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考试,秋秋忐忑不安的离开了考场。
       几天下来心情郁闷,秋秋感觉考得非常不好,算算分数,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晃悠。心想此路不通,改走其他路子上学吧。两个月以后成绩下来,还真及格了,得了63分,成绩虽不佳,却完全是自学的结果,秋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信心大增,又去买了下一期的考试教材,并打算下期多报考几门课。
 
  七
 
       下一期的考试时间是1992年4月,总共有三天考试时间。秋秋报考了四门课: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会计基础、国民经济计划原理。
       此时,秋秋的学习条件比前几年好多了:孩子已10岁,不再是拖累,爱人也由外地调回北京,母亲也早已退休,秋秋的家务负担大大减少。与家务形成反比,周围的环境却变恶劣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吸引不少人辞职下海,那些下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总之眼见社会上闲杂人员骤然多了起来。当时盛行搓麻风,胡同里院落里,到处支着麻將桌。秋秋家院里也不例外,支一桌的时候是少的,两桌是常有的事。打牌的人大声嚷嚷着,摔牌声,洗牌声不绝于耳。打牌的成宿的玩,不要说安静地学习,就是正常的休息也大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秋秋只好采取躲避措施:平时下班晚回家,先在单位看书,直到看累了再回家。然而休息日怎么躲避呢?
       秋秋的家当时住在北海北门附近,离图书馆较远。秋秋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只想在家附近寻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场所。休息日,秋秋吃了早饭骑车出去,转遍了家周围的小花园、河边等地,几经寻找,终于在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南、军队大院宿舍楼下,找到了学习的场所。楼房虽建在大街旁、但墙体却在便道最宽处,眼前虽然车水马龙,声音也不小,但是那声音始终恒定如一,单调而无内容,各种声音浑为一体,反倒能接受。贴墙坐在那里看书,既避风又无人干扰。秋秋觉得,大脑好像过滤机,能够自动滤去车流声,心里又清净,精神又集中。后来每逢休息日,秋秋就一早出去,穿得暖暖的,带上所有要看的书、纸笔,坐在那里,一看就是一天,中午都舍不得时间回家吃饭,直到光线暗了,看不清书了才回家。
       秋秋报考的四门课中,有两本书比板砖还要厚。其中政经有点基础,秋秋中专学过,原理课从来没接触过。泛读了一遍才感觉,这本书太难学了!全书一共几十章。每一章中有几十个考题,每个考题中少的含有六、七条要点,多的十来条。秋秋觉得想:要是能把这本书考下来,将来背诵什么也不愁了。秋秋每天几门课齐头并进,为的是防止看过这门忘那门。另外有一点时间也不放过,见缝就插针,身边永远带着书,连去医院看病,也不忘在等待叫号前看上几页。
       考期越来越近,几门课已复习的差不多,只有原理课还心里没底。为保险起见,秋秋花了很少的钱,报了个考前串讲班。辅导老师说:这本书是讲实行计划经济以来,国家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方面经验,涉及面非常广,考题繁多且零碎,无重点可寻,只能逐条去背熟,不过倒数第二章是这本书的灵魂……秋秋大受启发,就按老师说的,把这本书的灵魂充分理解、背熟。
 
 
       考期到了,秋秋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犯了一个错误:报考时秋秋只考虑到,避免几门课在时间上相撞,没去想更多,临到考试才发现,考试一共3天时间,秋秋却报考了4门课,其中有一天得考两门课,上午考完下午考,没给自己留下一点喘息的机会。考两门课的前一天,秋秋从晚饭后复习到深夜近两点,天亮前四点多又睡不着了,索性起来接着复习。
       上午出了考场,秋秋感觉大脑严重缺氧。没舍得花时间去吃中饭,想赶在下午考试前再看一看书。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秋秋在考场附近居民楼间的小花园内,找了个大椅子往上一躺,枕个书包边看书边休息。四月的太阳暖暖地照着,令人惬意。柳絮纷纷飞扬,落在秋秋身上,书举在眼前,脑子却像个实木疙瘩,灌不进一点东西。听到一家女人在窗前喊:小玉——回家吃饭了!看到刚才在身边追逐嬉戏的孩子,一个个回家,花园一时沉寂下来,秋秋真想躺在大椅子上,沉沉地睡一觉。然而那种久违了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好像不属于她,眼下她必须按照自己的人生计划去奋斗,起码几年之内是如此。秋秋相信,几年之后,会回到幸福闲散的生活中来。
       考试结束了。顾不上考虑成绩如何,秋秋又去买了下一期的教材,备战10月考试。两个月以后成绩公布了,秋秋四门课全部及格,大学语文75分,会计基础83分,政经78分,那门最难学的计划经济原理课62分。
       取回单科文凭的那天,秋秋报考的高等数学班已经开课了。课前,同学们纷纷互问分数。秋秋听到座位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女同学说,这次考过了1门,折了1门,我挺知足的,上期两门都折了,这期比上期有收获。另一位女同学高兴地说,我这次考的2门都过了,拿到考场号时,我一看就乐了,6考场16号,吉利数字,真是天助我也,太幸运了!旁边一位年轻的男同学问秋秋,大姐,您这次考过几门?得知秋秋考过4门课,震惊得不得了,回头对在座所有同学大声说,这位大姐一下考了过4门课,哪位比得了?一瞬间,秋秋身上汇集了众多羡慕的目光,周围几个同学似乎不相信,围上来说,大姐,拿出来让我们看看,也为您高兴高兴。秋秋笑着拿出那4小张单科文凭,大家争相接过去观看。一时间惊呼声又起,这个说,嗬,考分还不低呢?那个说,瞧人家是怎么学的,咱年轻的都比不上。……议论声中,秋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秋秋时年已近40岁,在补习班中,不能说最大,也算是年龄大的同学之一。秋秋绝不属于聪明人,是不是插队遗留的吃苦精神给学习带来了回报,秋秋说不清。不管怎样,年岁大,却没落在年轻人之下,使秋秋信心大增。秋秋的单位里,也有两个同事正参加高教自考,其中一个比秋秋早考几年,已经拿下几门课,人家采取的措施是慢慢来,一次顶多报考2门,时间虽然拉得长些,却不会像秋秋这么艰苦。秋秋是天生急性子,恨不能一年考完全部课程,拿到全科文凭。那两个同事得知秋秋一次考过4门课,也非常羡慕。
       吸取了上半年的教训,下半年秋秋报考了三门课,分别是:高等数学、经济法概论、统计学。报考时,秋秋特别注意了每门课的考试时间间隔,以便在每一门课考试前,相对能集中精力。
       高等数学必须去听课,这门课可不是简单背背书,就能考过的,听人说,这门课及格率最低的年份是7%,最高的年份是21%。为此秋秋报了个业余慢班。就是上面提到的已开课的高数班。经济法这门课,秋秋依然打算完全自学。早就听说统计学也难,秋秋打算报个快班,听几次课了事。
       教高等数学课的老师是个教授,姓文,有多五十岁左右。说起来水平不低,已有著书出版:一本厚厚的高教自考复习题集。这个文教授教德太差,第一节课就对学生说:下课我不回答学生提问,因为那是我的休息时间,上课学生不能随时提问,起码要等我讲到一个句号的时候。然而每次上课学生提问,他都说他还没讲到句号。秋秋偶尔也曾见他下课回答学生提问的,对方一定是年轻漂亮的女学生。文教授只对兜售他的书感兴趣,凡是见到他与年岁大的学生对话时,不用问,一定是在卖他的书。他常在课堂上,不惜占用大段时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却始终不屑用一两分钟回答学生的提问。他讲完课后,一准安排学生做习题,利用这段时间,他埋头在讲台上写啊写,等做得最慢的学生都做完题了,他还是不抬头地写,有学生猜测他在写论文,还有学生猜测他在著新书。直到学生们说话声越来越大,乱成一片,他才抬起头,讲讲刚才出的题。
秋秋真后悔报了这个班,碰上这么个老师,当初选择这个学校听课,主要是因为它正好处在单位到回家的路上,下班听课和下课回家都无需绕远,这回可好,路途上方便了,课却听得稀里糊涂,还没地方问。想调换个班,学习进度还不一样,只得作罢。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