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 知青墓园

伟立 好哥们! 作者:李 杰

时间:2006-12-21 09:0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746次
 

伟立,好哥们!

作者:李杰

    晚上到家,先后收到两个同学打来的电话:伟立走了。   

    我愣怔住了。前天,我刚刚去看望他,坚信他绝对能扛一阵子:根据恶性肿瘤消耗营养,可以回医院去打针输液补充营养,不会很快要命;还根据我给他出的脉象——虽然弱但平稳,每分钟74下;还根据他女儿正在从国外往回赶,他还没见到……所以,我打算他回医院的第二天再去看他。可是,到医院当天的傍晚他就去了,解脱了。可我呢,我们呢?我失眠了。

    伟立姓杨,我们都是北京三中的学生。37年前,我还在读初中,就和伟立还有几个和他一班的高中同学,一起被发配到吉林农村插队。临行那天,直到火车开动之前,我都不知道他们之中谁是谁。后来,我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而且在伟立身上表现得更突出。归根结底,就是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太模糊、太薄弱。我之所以没和同班的同学一起去内蒙古或山西,而被强行和他们编在一起去了东北,就是因为我戴着一个政治错误的帽子。现在说起来觉得是笑话,当时可确实是非同小可。但是,杨伟立们却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使我真觉得到了广阔天地。记得最初几年和他一起下地干活,他总带着当时时髦儿的从阿尔巴尼亚进口的骆驼牌扁枝的香烟,只要他一抽,马上塞给我一支,抽一根,德国上尉抽的烟。

    岂止对我,杨伟立竟然对贫下中农和地主富农、对普通社员和县委领导也一视同仁,有酒一起喝,有烟一块儿抽,不分彼此,不论高低。后来我发现,凡是有本事的人、实在的人,杨伟立都能和他们聊到一起。从来不看你身上贴的是什么标签儿。按说,他虽然不是什么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家庭出身,但最起码是没渣儿、没绽儿的。入团入党.提干或进工厂进城市以至回北京,都是有可能的。换句话说,只要能够跟风潮紧一点,稍微唱唱高调,弄点假大空,搞搞关系,所有比插队更好的出路,对于他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杨伟立却一点也不会、一点也没兴趣、一点也不想学,一律斥之为没意思,在某些方面好像真傻真不懂事。真不愔事理。

    但是,杨伟立又是公认的脑瓜好使的人,队里派他到菜园子管账,他管得一清二楚;对所有在文革前看到的电影,他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对演员的熟悉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对于他想学的东西,学得又快又好,一点就透。我由于放松了思想改造,又开始写东西,当然要按当时的潮流写,拿给他看,没意思,不吸引人,你得能抓住读者,让人看一段想看下一段,看一篇儿想下一篇儿。于是,杨伟立给我讲了许多菜园子里的事,队里的事,地里的事,荤的素的全有,虽然许多事我也经历或见过,但经他一学,不笑都不行。按他的吸引人的标准,我投了一小稿,结果参加了全省的文艺创作座谈会,在长春吃喝游玩了半个多月。记得回来那天晚上,他们哥儿几个正在打井。回来啦,干活。杨伟立说。后来,他还帮我联系在出版社工作的亲戚。

    再后来.政策放宽,由于姥姥和姥爷没人照顾,杨伟立先回到了北京。一次,我想找一个在北京的同班同学有点急事,却只知道地址,所以求伟立帮忙。几年以后,听我那个同学说:你一块儿插队的那哥们儿真够意思,大冬天,我们家这么难找,这么远,愣是晚上l0点敲我们家门儿。我没回北京那几年,每次回来探亲,只要不上班,杨伟立都要送站。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回来探亲,他拉着我去北京展览馆电影馆看电影。之后,我们去紫竹院遛弯。那时候,紫竹院还是一个郊野公园。望着那一片碧水,我突然对杨伟立说:我想游泳。你不会,先回家吧。”“不行,谁知道你真会游假会游,我得看着你,万一你泡汤了,我帮你叫人。他瞪着眼厉声说道。我没理会他,脱了衣服,直奔湖心游去,太美了。往回游的时候,我看见他坐在岸边,一直在专心致志地盯着我,手里的烟都忘了点。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不缺同学同志、不缺弟弟妹妹,只缺一个哥哥……

    后来,我把这些事讲给杨伟立同班的另位同学。他说:你才知道啊!你去打听打听——凡是认识他的人,他对谁的事不是这样?只要他干得了的,别管大事小事,别管多麻烦,那叫一个有求必应。

    杨伟立可以说是所有同学和学校老师的百科全书。每个人的情况甚至家里的情况,他都清楚,尤其是哪个人取得过什么成就,他记得一清二楚,例如同学中谁当了什么领导、谁出国了、哪位老师是张志新的亲哥哥、哪位老师出过什么书等等,如数家珍。好像别人的好事就是他自己的好事,他比别人还乐。记得我刚回到北京的一段时间,天天晚上杨伟立领我去串门,使我亲身体会到,在我亲属圈之外另一些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在浮躁虚伪做作之外,还有一些人在过着平实踏实朴实的生活,在干着真正利国利民的实际的事,就像我那些在东北大地上辛劳耕耘的农民兄弟。

    那天,去看望杨伟立。他老母亲看着我说:我想起你了,你在一本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过小说,伟立告诉我的。那是我在回北京以后,由于彼此都搬了家,失去联系的时间内发生的事。要不是杨伟立在公共汽车上认出我妹妹,我们还联系不上。尽管是那样,他还在为我高兴。

    杨伟立走完了57年的人生里程。他没有著过书、立过说,也没有任过什么职,更没有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走完了自己普通的一生。

    然而,我真的没再遇到过像伟立这样的好人。

            《北京晚报》2006-12-2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