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内务部街39号——梁实秋故居

时间:2008-01-03 01:0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82次
 
 


  内务部街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六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四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勾阑胡同”,“勾阑”亦写作“勾栏”,原意是指戏剧演出场所,后引申为“妓院”的别称。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巡警部为民政部,衙署设在此处,遂称“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政府的内务部设在此处,改称“内务部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条”,后复称“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39号,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在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门是被称作“如意门”①的屋宇式街门,院门外原有三步台阶,由于胡同内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阶了。据梁实秋之女梁文茜回忆“梁实秋老宅与傅作义住宅后门正好南北相对,原为内务部街20号,现新门牌改为39号。实际相邻的37号和41号原均系梁家所有。37号是传达室和外客厅,41号是老师周香如住宅,39号是梁氏家族居住。”
  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旧时的门牌分别为19号、20号、21号,现为三个独立院落,共有房屋63间,建筑面积近1060平方米,大部分为居民住宅,其中39号临街的倒座南房为“内务部社区工作站”用房。
  当年内务部街20号的建筑格局大致是由外院、里院、后院等5个院落组成的三进四合院。进入街门,两侧各有4扇绿色屏风门,东侧屏风门内是一个独立小院,且另有门牌,为“内务部街19号(今37号)”,梁家人称其为“外院东院”,有北房、南房各3间。西侧屏风门内有北房3间、耳房1间、南房3间半,梁家人称其为“外院西院”。“外院西院”的西墙为绿色屏风隔断墙,穿过隔断墙的屏风门,又是一个小院,梁家人称其为“西小院”,有北房、南房各两间。外院与里院由“垂花门”②沟通,里院有北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里院东厢房东侧至院墙之间的庭院与后院相连,形成一个曲尺型的院落,后院只有北房3间,还有水井一口,其余的便是花草树木,相当于一个小花园,是梁宅的清静之处。
  梁实秋在内务部街20号前后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从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从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从1946年住到1948年。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在里院西厢房,待到1948年他离开这个院子时,则主要住在“西小院”,北房是卧室,南屋是书房。梁实秋的客厅是“外院西院”的南房,客厅的南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奔马”,上书“哀鸣思战斗送实秋文豪”。
  内务部街20号是梁实秋的出生地。对于梁实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引人动情。”梁实秋在故居卧室后面建有一个在当时属于很讲究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外面有一棵大枣树,品种是北京的特产——郎家园尜尜枣的,枣树至今仍在。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采了一枝挂满青枣的树枝,作为家乡的礼物送给身在台北的梁实秋。引起文人伤感,“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梁实秋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今余杭市),但梁家早已入了北京籍;所以,北京是梁实秋的故乡。梁实秋称北京是他“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梁实秋怀念全聚德的烧鸭(烤鸭)、六必居的酱菜、玉华台的核桃酪、信远斋的酸梅汤……梁实秋怀念北京的豆汁、灌肠、老豆腐、羊头肉……以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的家中,听到胡同里卖羊头肉的吆喝声,已经快入睡的他,还是披上衣服跑到外面买了一包,回来躺在被窝里,品着蘸有椒盐的羊头肉进入梦乡。
  梁实秋眷恋北京,但他还是离开了这座城市,直到客死他乡也没有回来。梁实秋说:“1948年冬,北平吃紧,风雨欲来,我想以避地为佳,仓皇南下,临行留函告之诸友。”
  梁实秋(1903—1987),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名治华,字实秋,祖籍浙江,生于北京。曾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有《莎士比亚全集》等,还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词典》。
  梁实秋是“新月社”③的主要成员,主编过《新月》月刊。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的“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中,梁实秋主张文艺是超阶级的,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
  为什么毛泽东专门指出“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呢?实在是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太狠,说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职业比刽子手还更下贱”。其实,梁实秋对鲁迅的批评又何尝不狠呢?!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回望鲁迅丛书》的《围剿集》,所收录的文章以梁实秋的最多,且冠以“梁实秋等著”。所收录的文章有梁实秋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答鲁迅先生》、《“无产阶级文学”》、《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与牛》。
  梁实秋在《鲁迅与牛》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究竟现在是吃哪一家的草,属于哪一个党,我并不知道,也并不想知道。”接着,引用《萌芽》月刊第五号有关批评鲁迅的一段文字:“鲁迅先生……将旧礼教否定了……将国家主义骂了,也将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改良主义……等劳什子都骂过了,然而偏偏只遗下了一种主义和一种党没有嘲笑过一个字,不但没有嘲笑过,分明的还在从旁支持着它。”引文之后,梁实秋发表评论:“这‘一种主义’大概不是三民主义罢?这‘一种政党’大概不是国民党罢?”这一段文字是耐人寻味的。
  须知,那是一个对红军进行疯狂军事围剿的年代,那是一个对共产党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年代!
  看来,论争的双方都超出了学术范围。不过,就学术而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是存在是非曲直的。《〈雅舍小品〉现象——我观梁实秋的散文》的作者陈漱渝的观点是有启迪作用的:
  “梁实秋的文艺观与当时那种‘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文艺观,分属于两种截然对立的文艺体系,彼此发生冲突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事情,绝不是仅仅出于某一方的‘误解’和‘栽诬’。在那样一种敌人的刺刀对准了我们民族胸膛的血与火的年代,爱国作家究竟是应该‘拿笔杆代枪杆,寓文略于战略’呢,还是应该继续恬淡闲适之中来寻求艺术的人生情趣呢?如果我们谈问题不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应该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摄影李长林
  
  注:①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宅门形式。②垂花门,在府邸、宅院建筑群中常作二门,起着联系分隔内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以聚餐会形式形成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1928年3月至1933年6月出版《新月》月刊,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
  参考资料: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梁实秋散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围剿集》(梁实秋等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