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厂甸庙会

时间:2007-01-29 07:4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19次
 
                                    厂甸庙会
 
        厂甸,指的是琉璃厂外面的空隙地。琉璃厂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辽代,这里称海王村;金代,叫海王庄。元代在这里设立了烧制琉璃的窖厂;明代扩充了其生产规模,是工部所属五大厂之一;清代将琉璃窖厂迁到了京西门头沟,这里只留下了琉璃厂与厂甸的街名。  
        自康熙年间,将灯市分为:“灯归城内,市归琉璃厂”。自此,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厂及厂甸搭棚列肆,成为过大年万商歇市期间的集市所在。俗称“厂甸庙会”,又称“逛厂甸”。
        1917年钱能训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时,在昔日琉璃窖厂的空地上建了海王村公园;后来又开了和平门,拓宽了新华街,厂甸便成了琉璃厂四通八达的中心。
        而厂甸庙会的范围则以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东至火神庙,西至西琉璃厂中段,南至沙土园口,北至西河沿口。在旧时的正月里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林立的摊点上,堆满了大家喜欢、平时又难以见到的各种玩具、耍货,各种风味小吃、特色食品,还有各种旧书、旧画、古董、珍宝……凡是去了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凡是去过的人,没有不喜欢再去的。鲁迅先生在京时,仅1913年厂甸庙会期间,就去了7次。
        在厂甸庙会这个大热闹场中,以南新华街两侧、海王村公园、火神庙、吕祖祠、土地祠等处的摊贩尤为集中,游客尤为喧杂。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各种摊贩比肩靠背,货堆如山,人流如海。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当时全市人口不足200万,而半月之内的游客可达数十万人次。
        厂甸庙会的耍货摊,老北京人管玩具叫耍货。正月里厂甸庙会上是耍货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货摊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摆在海王村公园的里面和周围。引得孩子们在这儿窜来跑去。厂甸的耍货,略分约有四五十种:面人、泥人、锡制刀枪、竹木刀枪、蜡鸭子、泥嫁妆、绢花、毛猴、戏剧花脸鬼脸、大风车……使用的原料有十几种:面的、泥的、金属的、竹木的、蜡的、绒布的、纸的……买这些耍货的孩子年龄不等:从学龄前的儿童,到20多岁的“大孩子”。在当时,这些耍货精巧新颖且价格便宜,确实很诱人;加之几十种集中在一起,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确实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就连大人们也都在耍货摊前驻足不前,欲买一两样,以圆儿时梦。
        厂甸庙会的画棚,偌大的厂甸庙会中画棚有好几处,规模最大的当属今新华街东侧沿师大附中西围墙搭的高5—6米,宽5—6米,长300余米的大画棚了,隔不远留个门,里面挂满了旧字画。说是旧字、旧画,其实旧的极少,绝大部分是新的“做旧”。人,对于失去的极为留恋,对于稀少的尤为珍贵。厂甸庙会的字画商人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做旧”、造假,卖个好价钱。画棚里的字画,本不甚值钱,因为来的容易,都是仿制品或无名者的作品,尽管艺术性比真的或名家的不差,甚或更好,但毕竟缺乏历史性。对于买主来说,历史性在价格中占很大比例。说不值钱,也看是谁买,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遇上懂字画的,买卖双方都心知肚明,可以把价压的很低,买者有意无意弄张玩玩,卖者只要有点利也就出手了;若是外行买,经卖主一吹嘘,还以为是捡了个大便宜呢!内行买的便宜,因为他有“懂门道”的早期投资,也是价值的一部分;外行多花的钱,实际就是“学费”。此外,再一种情况,这类假字画平日里店铺有的是,标价也比画棚中的便宜,但很少有人问津,挪到画棚后,尽管标价高了,也总有人买。这是因为庙会人多货多,大家认为能买到便宜货;再者,人都爱凑热闹,冲动易失理性,卖主正好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商业心理和本性。这也是厂甸庙会气氛的效果。画棚里的画,虽说假的多,但造假的手段也有高有低,很有一些是甚堪入目的。如果是以字画论字画,不是以人论字画,那么不论是内行从艺术角度欣赏,还是外行从“热闹”着眼,不少字画还是物有所值的。
        厂甸庙会的古玩摊。厂甸庙会像个大博览会,各类商品有大致的分区。古玩摊多设在东琉璃厂街路北的火神庙、海王村公园和新华街南头路西。其中,火神庙的摊位整齐、货色较好,海王村公园中的则稍差一些。而新华街路西的地摊,就差远了,没有货架,只是平地摆摊。货色也有不同,火神庙中多为金银饰品、珠宝玉器、玛瑙钻石等;海王村里多为瓷器、铜器、木器等摊位。但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大致而已;至于新华街的地摊,都是些三、四等以外的货色,什么都有,且价格低廉。说的更准确一点,火神庙中的是珍宝摊,海王村里的是古玩摊,新华街路边的是破烂摊。与画棚中的字画一样,各类古玩摊的货色也有真有假,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买卖有大有小。卖家偶有“走眼”的时候,但更多的是买家“走眼”。
        厂甸庙会的书摊。厂甸庙会与京城其它庙会不一样,区别之一就是书摊多。中国是文化古国,北京是文化古国的首善之区,在这样的氛围下,即便没文化的人对书也要高看一眼,有文化的人则更视书为至爱珍宝。除去“焚书”和“浩劫”的年代,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厂甸庙会既类同于博览会,书摊自然少不了,而且细数一下,整个庙会期间,就数书摊最多。众多的书摊,根据地点和书籍的不同,也分成几等。土地庙、海王村公园内的书摊规模都较大,大多为琉璃厂的各书铺及城内隆福寺等处的书铺所设的摊点,其书量大类全,不乏精刻善本,全部为线装古旧书,也有售洋装的当代旧书的摊点,多为西单商场和东安市场书铺所设;新华街路西便道上的书摊,比上述两处要多,大多为一般书铺所设,且书的货色梢差一些;此外,庙会区域的边缘所设书摊,就属于再次一等的了,类和量都较零散、残缺,难见善本,多为城内各庙会的书摊赶厂甸,当然无法与中心区域大书铺的摊位争长短了,由于问津者少,故又称之为“冷摊儿”。但有时“冷摊儿”倒能满足寻觅者的愿望。所以,有心者除逛大书摊外,“冷摊儿”也不放过。与画棚和古玩摊的情况一样,书摊上的标价要比乎日里摆在书铺中的价格要高。所以,厂甸庙会的书摊,要么门庭冷落(货色太差),要么人流簇拥,但看书的居多,掏钱买的很少。厂甸书摊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随意白看,且时间长也没关系。故多有穷学生来此名为逛厂甸,实为白看书。看一些想看而没看过的书,看一些听过而未见过的书,看一些没听过也没见过的书。对一些人来说,这也是逛厂甸的一大收获。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