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年歇后语解
歇后语,北京人叫做俏皮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旧的事物淘汰了,一些歇后语也随之在人们生活中消失。早年一些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俏皮话,而今已经没人提起。
“扛梳头箱送嫁妆——高脖儿” 过去购买大的物件.如木箱、梳妆台、木柜等,都是让人扛回家,这种扛夫,俗称“高脖儿”。把东西放在头与背之间往家运,途中不能休息,一路低着头,窝着脖子前行。这个歇后语比喻某人被人家语言顶撞,受了人家的窝脖气。
“老太太上电车——别吹” 指有人爱说大话。民国以后有了有轨电车。那会儿,每个售票员都有个铜哨,乘客都上完车后,一吹铜哨,司机听见哨声就开车。因为老太太走慢,怕售票员一吹哨,车开了赶不上,所以才借用“别吹”的说法。
“八仙桌上摆夜壶——不是盛酒的家伙” 早年北京特别冷,半夜小解用夜壶(便壶)在被窝里小便。此歇后语是说明什么物件干什么用,不能乱来。与夜壶有关的歇后语还有如“夜壶没把——难拿”,“夜壶打了把——光剩嘴了”等等。
“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 过去盛饭用的勺子,大都是木头做的,称为马勺。这句歇后语表示干工作没什么劲,凑合着。
“小铺儿的蒜——零揪” 小铺是指过去专卖生活用品的油盐店。那时绝大多数人收入低,油盐店把成辫的蒜零星出卖。这旬歇后语是指一个人说话、办事不痛快,零打碎敲。
《文史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崔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