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白纸坊当年纸坊多

时间:2006-12-22 11:2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06次
 
                        白纸坊当年纸坊多
 
                                                  叶铁林
   
          现如今,“白纸坊”这一方圆十几里的地面已遍布机关、学校、居民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与解放前相比已是沧海桑田了。故而常有人问起“白纸坊”这一地名的来历。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白纸坊”的情景,从它的变迁或许可以说明其得名的来历。因为那时这里曾经有过几十家造纸作坊,也曾有过一定规模的造纸厂。
        “白纸坊”并不是一条街,也不是一条胡同,而是方圆十几里的一个地域。大致北起枣林街,南至南菜园,东起牛街,西至广安门南滨河路(也就是过去的广安门至右安门城墙)。就像今天人们称呼“和平里”一样。那时候,在这个地域里有很多坟地、菜园子、臭水坑,是南城比较偏僻的地方。这里分布着几十家造纸作坊,其规模多为一家一户,无字无号,以姓氏为记,诸如焦记、王记。造纸原料大都是较易得到的废纸、蒲棒绒等。制作工艺简单,全部为手工操作。先将原料在俗称“石头窝子”的石制容器里用木槌捣烂。然后放入水井(俗称“麻井”)边一个直径3米、铺有滤布(白粗布)、荆条编成的筛子里。几个人围跪在四周,反复搓揉,再提井水冲洗,压出部分水即得湿料。在“麻井”旁大都建有一座神龛,以求神灵保佑。冲洗过程中排出的污水送至废水坑,即俗称的“麻坑”,当时白纸坊地区有大小“麻坑”十几个。得到的“湿料”放到抄纸用的地池里,调成一定“稠度”,然后用形似竹帘子的“箅子”抄纸,一张一张地抄在一起。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小车把抄好的纸坯子运到晒纸墙,用毛刷一张一张地贴在晒纸墙上,自然风干后,得到成品。这一道一道的晒纸墙俗称“纸墙道”。当时白纸坊地区“纸墙道”比比皆是,墙墙之间有的是坟,有的是菜地,这里生产的纸均为质地粗糙的非文化用纸,俗称“豆纸”,多用作手纸,自产自销。当时还有句顺口溜“公公抄,儿媳晒,大伯子去跑外(卖纸)”,可见是家庭作坊。
    而今,这种纸早已不见了。这里的“麻井”、“麻坑”、“纸墙道”……也已荡然无存。早在1958年就已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所取代。连那座正规的造纸厂也不存在了。这一地域留下的也只是“白纸坊”的地名了。不知笔下所云是否完全妥当,然而至少可作为“白纸坊”变迁的回亿。
  
 
         白纸坊街道位于宣武区西南部,东起自新路、育新街与陶然亭街道相邻,西至西护城河与广外街道和丰台区相连,北至南横西街、枣林街与牛街街道交界,南至南护城河与丰台区接壤。有汉、满、回、蒙古、苗、藏、维吾尔、彝、白、土家、壮、布依、侗、畲、达斡尔、锡伯、俄罗斯l8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4.6%。新中国成立前白纸坊境内只有一家较大的印刷厂和分散的手工造纸作坊、近120顷菜地,菜农多为皇室种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