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们壶口公社的知青四十年聚会,大家感概万千。我们村的几位说起当年横渡黄河的壮举,仍然唏嘘不已…… 1970年是我们插队的第二年,也是我们西塬村知青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候。5月初有4位同学从北京回村,带的东西不少。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决定过黄河到吉县去接他们。下到圪针滩(黄河陕西侧的一个小渡口),正好有只羊皮筏子,艄公按每人5角钱收的过河费。河面并不宽,也就50多米。但筏子到河中心时水流湍急,艄公奋力划桨,搏击浊流的情景不由使我联想起电影“黄河大合唱”中的画面,真切地感到黄河的生生不息及其汹涌澎湃。过了河,向艄公摆摆手算是谢了。面对河边叫作大岭的陡峭山路,想想到吉县还有近90里的路程,我们俩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地向前奔去。 走到离吉县近一半的路上,我俩迎来了从北京回村的四位同学。大家一路欢歌笑语往回赶,下午5点左右又来到了黄河边。刚巧仍是上午送我们俩过河的那位艄公,这次他见我们人多、东西多,就敲起了竹杠,每位过河要1元。我们向他说我们都是插队的穷学生,上午过河一人才5角,现在怎能翻倍地长,让他仍按原价每人5角载我们过河。但不管怎样好说歹说就是不行,6元钱一个子不能少。真应了那句俗语: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当年也年轻气胜,咽不下这口气,大家一合计,我们干脆游过去,就是不能让此刁民赚了我们的黑心钱。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力更生,还真有点当年我国抗击美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英雄气概! 6个男生,其中只有张同学水性差,在北京的游泳池里他最多只能游30多米。问他行不行,他说没问题,刁民的举止也让他头脑发热,大家群情激愤。一幕年青人感情冲动,不计后果的冒险大幕就这样拉开了。 大家在河边5位水性好的同学将所有东西与衣服,分摊后用塑料布包好,放到自己的背包里,然后斜挎上身。为了保险起见,在张同学的周围大家进行了分工,我在前面领路,唐牧同学、赵同学在张同学的左右,史同学,邢同学在其后。一切准备完毕,大家就雄赳赳地下水渡黄河了。 在横渡的过程中一直还相安无事,但在离岸边就差5—6米远时,张同学不行了。他当时死死地拽住赵同学,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唐牧同学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地出手相救。唐牧同学的游泳水平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北京时就有过游泳救护的经验,而且个大手长,身体矫健。在唐牧同学的主力营救下,后面的同学也一涌而上。大家你拖我拽,群策群力,最终将张同学从水中架到了岸上。这也仅仅就几分种的工夫,大家当时并不觉得害怕,还相互调侃,笑谈着当时救人的趣事。 当我们迎着夕阳,疲惫地登上岸边陡峭的山峰。凉风习习,劫后余生的喜悦,放目四望,心旷神怡。回过头来,看着脚下蜿蜒如蛇的黄河闪着鳞光奔腾向东,心中无限地感概。唐牧同学说了一句精典之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横渡了黄河,可能觉得无所谓。但这件事它可能将永远被铭记,在我们人生的历史上,它恐怕将是一件永生难忘的事件。” 是的,插队几年,虽然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但随着岁月的烟云它们逐渐淡去。唯有这件事仍让我们记忆如新,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怕不已。年轻时的草莽和冲动,促成了这次的冒险行为,后果是差一点以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将被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在此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我把它作为知青历史中一朵小浪花奉献给大家。希望我们一齐共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让我们大家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