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二十四) 阶级与阶级斗争(一)

时间:2008-05-20 04:0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91次

    刚开始干农活,队里怕我们不适应,安排我们干些老弱劳力干的轻活。第一天是到“打瓜”地里捡瓜,就是把散布在瓜地里的瓜集中在一起,堆成堆,等大车运回队里。那天我们男女生跟着几位老农干,休息时大家就围着瓜堆吃打瓜。这“打瓜”是西瓜的近亲,从外形到瓜籽、瓜瓤看起来非常像西瓜,仔细看才可以看出瓜籽比西瓜的大,瓜籽肉也比西瓜籽厚实,人们作零食吃的瓜籽实际上就是这种瓜籽。就因为它的籽粒大,瓜的营养精华几乎都集中到籽上,瓜瓤反倒变得淡而无味了。不过有个别的打瓜还是带点甜味,当喉咙里干得冒烟时,能吃上这瓜还是感觉甘甜无比。我们不懂挑瓜的绝窍,挑来捡去全是不甜的。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几位老农帮我们挑的瓜就是甜,特别是有位老农,慈眉善目的,穿一身挂满尘土的黑衣黑裤,带一顶黑色便帽,自己一口没吃,跑来跑去地帮我们挑瓜搬瓜,知青中最为刁钻蛮横的某女生吃得高兴不已,一口一个“大爷真好!”“大爷挑的瓜真甜!”夸得那老农跑得更起劲了……

    当天晚上生产队开批斗大会,批斗本队的阶级敌人。令我们吃惊不已的是,第一个被揪上台的人正是白天为我们挑瓜搬瓜的那位老农“大爷”。对他的批判发言,主要就是针对他白天为我们挑瓜搬瓜这事。当然也是给我们敲警钟,紧绷阶级斗争的弦。
    这老农叫叶文瑞,他家解放前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由于地多收的租子多粮米也多,就开了当地称作“烧锅”的制酒作坊。因为他家姓叶,他家开的“烧锅”烧的酒质量挺好,于是我们的村子也被称作“叶家烧锅”,方圆几百里闻名。家业传到他手里,被他抽大烟抽得一天天败落下来,到解放那年几乎所剩无几,身体也因抽大烟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只剩一把骨头了。解放后政府强制他戒了烟,给他戴了顶地主的帽子让他“自食其力”。参加劳动后他的身体渐渐地强壮起来,干活可以和一般农民一比高低,六十多岁了还能常年下地干活。回顾这个变化,他说:“共产党救了我一条命。”
    吃瓜事件的第二天,队干部特意带着我们十个人在全村一家家的“认门口”,谁家是贫农,谁家是地富,一一交代明白。
    阶级斗争的对象不但针对地主、富农本人,还包括他们的子女,甚至于孙子一代。那时队里通知开会,都要说明什么人可以参加。如果说“社员大会”,就是全体社员,也就是全体有劳动力的人。如果说“贫下中农”,一般地说也包括了中农(我们队中农比较多,他们不参加,就剩不下几个人了),还有我们知青。开贫下中农会时,不要说地主富农本人,他们的儿子孙子也没有资格。
    我们知青的家长,多半有这样那样的所谓“问题”,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有“问题”人的子女,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言外之意,可以教育好也可能教育不好。为示宽大,给你指条活路,但死活如何,还要看本人的现实表现。顶着这么一个像帽子又不是帽子的东西,那滋味能好受吗。
    所幸的是,当地的社队领导和社员们对我们知青没有采取歧视的态度。有一次,队里召开斗争会,斗争本队的地富分子。大会领呼口号的任务就交给了女知青YY。不知道是因为太激动还是太紧张,YY喊口号时把“阶级敌人必须向贫下中农低头认罪!”喊成了“贫下中农必须向阶级敌人低头认罪!”在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就像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刀,稍有不慎,就有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啷铛入狱,甚至枪毙杀头的危险。在北京某工厂劳动时我曾见过,一个青年技术员在辩论会上发言,为了说明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举了共产党历史上曾犯错误的例子,当时就被打成“反党分子”、“现行反革命”关进黑屋子。在斗争会上,一边是群情振奋的贫下中农,一边是低头弯腰的地富分子,喊出这样的口号,长谁的威风,灭谁的志气,后果难以预料……可是真怪,居然没有一个人作出任何反应,坐在会场中的“革命群众”只是楞了一下。YY也意识到自己闯祸了,稍稍缓口气,马上改过口来,大会按原定议程进行下去。会后回到知青点,YY吓得大哭一场。以后,YY没有因这事受到半点非难。
  
    关于“阶级路线”,也就是倚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文革中(也包括文革前的几年)流行的提法是:“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可分不清这个“论”那个“论”的,也弄不明白怎么一会儿是“有”,一会儿又是“不”了。于是,让他们说就变成了“有‘成分论’,无‘成分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在农村,谁家是什么阶级成分,大家都是清清楚楚。我们和社员们混熟了以后,有人有意无意地问知青:“你们家是什么成分?”这可是有点难回答了,只知道填表时家庭出身有“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工人”、“平民”、“职员”等等,不知道家里算是什么阶级。当时城里正在轰轰烈烈地大搞“清理阶级队伍”,我们中间部分人的家长正是被“清理”、“审查”之中,我们的心中时时盼望他们能早日过关,可是这种情况怎么能向农民说得清呢,只好回答“城里不划成分。”对这样的回答,农民们肯定不满意“瞎说,哪能不划成分呢?!”不过说过就算了,以后不再提起。
    六九年初春节前,我参加大队的“清队(清理阶级队伍)工作组”进驻和平一队。要过春节了,“工作组”准备暂时撤出。离队的前一天晚上,特地开了个批斗大会,目的无非是教育贫下中农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警告“地富反坏”,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管到什么地方,总有几个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人。这个队也有,批判起来老话套话车轱轳话翻来覆去说起来没完没了,一不留神,时间就过去了两个多钟头。那年月开批斗会有个规矩,被批斗的对象就是地富反坏分子(包括他们的子孙),必须低头弯腰一动不动地站着。批斗完地富反坏分子,要对贫下中农嘱咐几句,于是把地富赶出会场。我想透透气,借口看押地富也跟了出来。这些人出了会场,因为没人允许,不敢直腰。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有一次我和母亲去他单位给他送生活用品,看到父亲就是这个样子……我轻轻地对他们说:“直直腰吧。”大概是弯的时间太长了,腰腿已经麻木,他们又敲腿又捶腰的好长时间才把腰腿站直。谁知才享受了几分钟,会场里散会,“左派”出来一看大发雷霆:“谁让你们直腰的?给我撅着去!”一帮人赶紧再次弯下腰去。还好,“左派”也是凡人,这会儿也想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没有深入追究,喊了一嗓子也就完事回家。
    六八年十月,我们四个男生到一队去看望那里的同学。回家时,还没有出村子,听到有人喊救火,顺着声音找去,看到是一个当地称作“马架子(东北农村一种矮小的简易房屋,一般不住人。但有些人家盖不起正规房屋,就以马架子为家)”的屋子失火,火苗已经蹿上屋顶,有不少农民正在扑救,我们马上也加入救火的队伍。不多时,火被扑灭,但失火的房子只剩下干打垒的四壁和几根焦黑的檩木。过去报纸广播里经常宣传为贫下中农灭火的英雄事迹,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让我们撞上了,我们自然很高兴。事后一打听,失火的这家是个地主。完了,彻底没戏。这事如果发生在城里,没准还会有人扣你个“救助阶级敌人”的大帽子。我们只好不声不响地打道回府,此后再没有和别人提起此事。
    有一次我们知青和几个社员在一起聊天,说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有个农民说有件事想不明白,请“城里来的知青给分析分析”:在“忆苦思甜”会上贫下中农纷纷控诉地主富农的剥削压迫。后来有个妇女也站出来,说她是个童养媳妇,从小进了夫家,吃苦受累,还经常遭受公婆的打骂……。这位农民想不通的是,童养媳妇的公婆也是贫下中农,怎么倒成了“控诉”的对象了。我们只是在书本里和电影上知道有童养媳妇这么回事,以为只有地主富农家才会有童养媳妇,从来不知道贫下中农也会养童养媳妇。一时间谁也回答不出半个字来。
    阶级和阶级斗争可以算是政治的范畴。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个政盲或半政盲(这是我受文盲、法盲、科盲等词启发,自己杜撰出来的词,任何字典辞典上也查不到)。教育学或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智商”,用来定量地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可惜在政治领域里没人研究“政商”(指政治活动能力的高低)。我的“智商”算不上太高,上等偏下总是有的。如果有“政商”的说法,我的“政商”只够低等水平,充其量不过是中等偏下。在我的头脑中,阶级和阶级斗争就如同课本书籍广播报纸上说的概念和样子。拿着这样的概念去套现实的农村生活,总也对不上号,反而把自己的脑子弄得似一锅浆糊。我看问题,分析问题,总是习惯于类似数学推理那样思维方式。举个例子,假设B = –A,C = –B,那么C = –(–A),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最后可以得出C = A的结论。这么推理在数学上完全正确,可是推广到政治领域就不见得一定对。“朋友”的反面是“敌人”,那么“敌人”的“敌人”呢,参照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到结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怎么着也不能说是正确,譬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都是敌人不假,朋友可说不上,即便是暂时地结盟联合,也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农村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俗话说“友连友,亲连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直到我离开农村,村子里关于这方面的事也没闹明白。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