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窝头贴饼子

时间:2008-03-21 04:5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86次

  我们队的知青刚进村的时候是吃派饭,即俩人一组,转着到老乡家吃饭。一来是知青的灶具不全,还没有做饭的条件;二来可以借吃派饭让知青和老乡相互了解。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灶具置办齐了,老乡从各家的柴垛抽出一部分柴禾送给知青,烧柴问题也解决了,队上派徐四老汉专门给知青做饭。
    徐四是个聋子,老实巴交,有一套做饭的手艺,村里谁家有红白事,那灶上的活儿基本上都是徐四的。擅长杀猪宰羊,什么血脖肉、头蹄下水,样样都收拾得干净利索。
    知青的饭好做,又不是办宴席,主食多为蒸馍、小米饭、稀汤,再熬一锅菜。没有肉,徐四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有时候买块豆腐烩在菜里,就算变了花样儿。
    就这么吃了有一个月,知青老觉得过意不去,自己也有两只手,干吗非让别人伺候,所以不想用徐四了。把这个想法告诉队长以后,他思索了一下,说:“好吧,你们每天留一个人做饭,算出工,工分照记。”就这样,我们队的知青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真正意义上的插队生活。
    男生中的老臧,他哥哥是前门饭店的厨师,他在家的时候就会做饭;还有宝柱,性格内向心细,什么事情一学就会,两个人主动担负起做饭的任务。灶房就是男生宿舍,其实也就一个锅台,一块案板,一把切菜刀。
    每天收工后,大伙儿顾不上洗涮,先到男生宿舍,如果饭没好就帮忙做做。吃完饭,女生收拾家伙,最后还能坐一起聊会天儿,比徐四在的时候自在多了。
    因为没有多少细粮,每天吃的主要是棒子面、小米。包括徐四在内的老乡家,蒸馍的方法是先把苞谷(玉米)面用酵子发上,待稍起、味道有点变酸的时候,揉成一个大团上锅蒸。不使碱(也没有碱),熟了以后比较松软,味道除了苞谷面味以外还有点甜酸。
    知识青年没那个耐心发面,再者一个棒子面也不值当费那个事,老臧就把北京的窝头、贴饼子活儿亮出来了。开水烫面,大眼窝头、热锅贴饼子成了家常便饭。窝头比大面团子好熟,贴饼子一面焦带嘎吱,比老乡家的蒸馍不差。年轻有牙有口,不在乎松软不松软,恨不得越瓷实越好,吃下去顶时候。
    遇到干活的地头儿远,需要带饭,把窝头贴饼子一揣就走了。坐一块儿吃饭的时候,老乡们看着新鲜:窝头出尖带眼儿,鞋底子饼焦黄儿。于是有的婆姨女子就过来打听怎么做的,知青说这是懒人的招儿,图一个省事,可是那些婆姨女子频频点头称奇。
    第二天再带饭的时候,窝头贴饼子也出现在了老乡的手中,昨天来过的婆姨女子在远处冲知青“吃、吃”发笑。
    据说这些由北京知识青年发明的窝头贴饼子,至今仍在陕北流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