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深深的黄土地

时间:2008-02-06 03:1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99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洛家河的男生,左起:马丹柯、凤杰、高松柏(当时小学校唯一的老师)、朱新民、张喜林、李振宇

    三十八年前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县冯庄公社洛家河大队插队。一次与老乡上山劳动,在山顶上偶然发现了一棵大甘草,收工之后便协同这名老乡尽情地挖了起来。当时足足挖了一人多深,还是没有把甘草完整的取出。当时感受是,这片黄土地是多么的深呀,深不可测,挖不到底。在那之后的岁月里,深深的黄土地,就像那棵甘草一样,深深的扎根在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初次踏上这片黄土地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巨大的困难,又是首次远离亲人,走上独立生活道路,而弱小的我们,初到时曾有过雀跃,但不久就转变为迟疑、徘徊、动摇、甚至退缩。当想到亲人时,还曾哭泣过。幸好当时在我们知青点,有三名高中女生,她们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要大家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三同”与广大社员同吃、同往、同劳动,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自我改造,艰苦奋斗,为农业学大寨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她们的倡导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与支持。由于这一政治信念,凝聚了大家、稳定了大家的思想情绪。

    我们是1月15日到的洛家河,二月左右即是春节,随着春节的临近,其它知青点纷纷传来消息,不少同学都返京准备与家人共渡春节去了。但在“三同”的倡导下我们知青点无一人动摇,而留在了洛家河。在那里过了首个没有亲人陪伴、而与知青战友在一起的春节。它是我们在黄土地上的第一个春节,是我们在独立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春节。原谅我们当时的弱小,尽管我们的人留在了洛家河,但是那颗心还是飞回了北京,回到了父母与亲人的身边。低微的哭泣声成了春节的最强音,每当回想起插队经历时,都会想到这个春节,耳边就会回响起低微的哭泣声。

    我们这群十几岁的青年人,第一次远离父母,由大城市来到农村,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片土地上艰苦的环境、苛刻的条件首先向我们发起了挑战。这里是全公社最远、最偏僻的一个知青点,距公社40里,距通汽车的李渠70里。当时这里显得那么贫穷落后。没有电,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的机械设备,一切全靠两只手和两条腿,一个10分的壮劳力一年下来仅仅能分到三十几元钱,而且是好的年景,一天分值是6分钱,老乡穿的衣服棉袄都是补丁落补丁,和百宝衣没什么两样,而且常年如此。许多人都从没有离开过黄土地,甚至都不知道火车是什么样,真可称为半封闭、半原的始的领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洛家河的女生。左起:周锦英、杜建英、王燕云、刘令娥、朱继红。
 

    尤其是第一年的吃饭问题,当时我们的口粮由县里派发,每月去公社领取。当时的小米算是细粮,麦子更是珍贵,只占15%左右,而高粱面与玉米豆占40%。高粱面蒸出的窝窝头涩的难以咽下,会拉的嗓子生痛,到了胃里更是极不舒服。更令人不舒服的是,你拉出的屎与你吃下的窝头是一种颜色,当你再拿起它马上就有了反胃的感觉,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才能将它咽下。有一次,我实在咽不下去了,平时在我们吃饭时小狗总是伴随在旁边,在等待着我们的奖赏,我把手中的半个窝头对着小狗晃了晃,它兴奋地跳跃着,当得到它时,它仅咬了一口竟然弃它而去,再不予以理睬。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所吃的高粱面窝头是连小狗都不肯吃的东西。玉米豆也好不到哪里去,记得有一次连续阴天下雨,玉米豆无法脱皮,我们又没有了其它粮食,也没有了蔬菜,几天下来只好天天吃盐水煮老玉米豆,尽管煮上几个小时,还是煮不烂咬不动,一碗吃下来,会咬的腮帮子生痛,再也张不开嘴。

    在当时的情况下,那片黄土地映衬在脑海里,所反映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尤其是在第一年的那个冬季。在冬季整个黄土地没有了生机,是光秃秃的一片。偶而在山腰、在山顶、或在山沟中有一些树,但也是光秃秃的,与光秃秃的山相互映衬,没有绿色,没有生命的痕迹。浮在眼前,或远远望去,都呈现出一片黄色,与我们当时灰色的心情到是一致的。那片深深的黄土地,经过时光和雨水的洗礼,在山岗上布满了沟沟坎坎。这一道道的沟,一道道的坎,就像是一条条的皱纹,就像一张受苦老人的面孔,一张饱经苍桑,经过无数风雨磨难,而布满了皱纹的面孔。这种认识加深了我们凄凉、悲壮的情绪。

    我们毕竟是一群热血男儿,在当时受党和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教育多年,再加上北京干部的辅佐,逐渐增强了战胜困难、适应艰苦环境的信心与勇气,对于黄土地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思想境界的变化而转变,从认识到再认识,从认识到它的一个侧面、而发现了它另一个侧面。在山角下当你仰看它时,它像一张老人的脸,当你登上山顶环顾四周时,又是另一番景象。深深的黄土地它庄严地屹立在那里,一座座、一排排、一片片,寂静无声。它没有像黄河一样在怒吼、在咆哮,但它同样反映出一种内在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严阵以待、威武不屈的抗争精神。这一座座、一排排、一片片,就像是一群威武的战士,一群由大自然构成、具有深刻形象的士兵。它们寂静的等待在那里,在等待祖国大地母亲的号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凤杰与他精心制做的脱粒机,当时没有电,尽管是很简单的机械传动,但让当时祖祖辈辈的黄土地人开了眼界,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件机械产品,如同产生了一次爆炸,具有轰动效应。


        当你站在山顶眺望,那延绵不断、望不到边际一座又一座、紧密相连的黄土高坡时,你不尽会为眼前的气势所折服,为眼前的景致所打动。在这片深深的黄土地上,一座又一座的黄土高坡,虽然不秀丽挺拔、不那么婀娜多姿,只是略显纯朴而已,但是正因为如此,由于它的纯朴而越发显得伟大,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称,这片黄土地它就是大自然造就的,具有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天然的万里长城。正是由于它们的紧密相连、气势磅礴,从中更加深刻的刻划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这种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我们的头脑,启迪着我们的精神。

    在那片深深的黄土地上,我们曾日日辛勤的劳做,曾几百次的攀登,登上那黄土地之颠,感受它的气势,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那黄土之颠,遥望那延绵不断、气势磅礴的景象,你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忧愁一扫而光,所有的困难也象山顶一样,被征服在你的脚下,真正的感受到那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豪情。这片深深的黄土地也是崇高和伟大的象征,在这片雄厚、广阔、和陇起的黄土地上如旭日东升,她凝聚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曾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诞生,在我们的脚下,在这深深的黄土地上曾留下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挥洒的是满腔的热血,甚至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捐躯,默默地长眠于此。这片黄土地培育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几十年后也培育了我们。正是由于几百次的攀登,几百次受到大自然魅力的熏陶,不仅仅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视野更加辽阔,再加上自身的自我改造,使我们的思想境界不断地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由于这种契机,更由于这里艰苦的客观环境,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这片深深的黄土地上,日后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有用之材、栋梁之材。

    我们这一代人,经过风风雨雨、经过不同环境的洗礼,当年十七八岁的我,或不到二十岁的我,就离开父母,远离城市来到农村,走上独立生活之路,与现代青年相比,的确多吃了一些苦。与同时代其他同学相比,他们有的去了黑土地(东北),有的去了大草原(内蒙),有的去了红土地(云南),还有的去了黄河边(山西),而我们到了黄土地(延安),相对而言,我们这里更艰苦一些,对此我们从不后悔,而且感到自豪。艰苦的环境更锻炼人,为此我们更感到的是庆幸,我们受到了历史的眷顾,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一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三十五中,六四年入学,一班部分同学于文革期间在主楼前的合影。我也是在左边的第一个,我当时个子很矮,班里按小至大个排学号,我是第四。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在那片黄土地上,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但其印象却极为深刻,其作用又是那么的巨大。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使我们真正的懂得了人生、人生的价值,使我们有了责任感、使命感,在人生的道路上武装了自己、充实了自己,以面对各种困难。

    在我和黄土地之间曾有过一次亲密的接触。一次我和老乡去火烧沟干活,到收工时,把收获的土豆就地分配了,我们知青点是最大户,分得139斤土豆。我当时有点发愁,因为在当时就我一个人在火烧沟,其它老乡也都分到了几十斤不等的土豆,没人可以替我分担,我决定自己试一试,能背一段是一段,也比在这里等待好。我找了最大的一条羊毛口袋,土豆刚好装下,立起来几乎和我一样高。在这之前我还从没有背过这么重的东西,还真有点犯憷。老乡帮我捆好,我怕半路上松了,特地上了一个死肩,在别人的扶助下,我才站了起来,走了两步,当时的感受是头重脚轻,两条腿软棉棉的,迈不开步。在心里我叮嘱自己,决不能示弱退缩,如果在意识上软弱,腿一软坐下来,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自己是无法再站起来的,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驻地走去。从火烧沟到驻地有两三里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其他知青来接我之前起码要走完一半。

    尽管背上的土豆越来越沉重,羊毛绳深深地勒在双肩的肉里,但我仍然坚持着,一步又一步完成了自已预定的目标,走完了一半的路程。老乡一个又一个超过了我,我变成了最后一个人,但脚步并没有停止。老乡们超过我时,对我的问候与关心,更加激励了我,增强了信心与勇气:一定要把土豆背回去。我坚持着,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只剩下最后两三百米了,在坡上已清楚看到对面自己的窑洞,以及凤杰和朱新民前来接应的身影,我们相互招了手,表示了问候。不巧当时已下起了小雨,眼前一段二三十米、三十几度的斜度曾让我一度犹豫,这段胶泥性质的土坡,一沾水特别滑,怎么下去呢?如果慢慢走,肯定滑倒。最后一个老乡的身影启发了我,他是小跑下去的,凤杰和朱新民同我之间的招手,如同感情上的传递,它激励了我的斗志,我停在那里几秒,积蓄了一下力量,于是象前面那个老乡一样,一路小跑,跑了下去,但意外也随之发生了,在坡下我收不住脚步,无法停下来,139斤土豆,它所产生的惯性,把110斤的我继续推向前去,把我扑倒在地,滚了两滚,然后把我重重的压在身下。如果上的不是死肩,可以摔得轻一些。我倒在了地上,这时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甚至无法离开口袋的束缚。我的下坡就象跑步运动员的最后冲刺一样。我虽然到了,但也倒下了,对此我并不懊悔,我毕竞进行了一次冲刺。

    这时凤杰与朱新民已跑到了眼前,把我扶了起来,让我感到莫大的心慰与依靠。之后的事就记不清楚了,巨大的痛楚缠绕着全身,在炕上右腿无法挪动,要用手去搬,朱新民拿出了他带的一大瓶樟脑擦剂,我用了整整半瓶,一直揉到半夜,最后困得不行才罢手。第二天居然没事了,已可以走动并又干活去了。在今年因左手麻木,去301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拿着片子确定地对我说,我左肘曾骨折过,当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记忆里,我左肘不曾受过外伤而去过医院,也从没有为此休过病假,后来想到了插队时的那次背土豆,也许是因为腿和腰的巨大疼痛,掩盖了左肘的受伤,而乎视了它,要感谢老天、感谢黄土地,让我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实现了全愈。背土豆让我和黄土地之间有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刻下了一个无法忘怀的记忆。

    深深的黄土地,它所代表的就是一段历史,一段北京知青在延安艰苦奋斗、自我成长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为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曾有28793名北京知青奔赴延安,踏上了那片深深的黄土地,用他们的奋斗经历,自我改造的成长过程,为历史记述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仍有几百名北京知青生活、奋斗在那里,那片黄土地成为他们的终生伴侣。我们这些离开的知青,为他(她)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敬佩之心无法言表,他(她)们的作为,书写了人生最豪迈的篇章!在这里向他(她)们致以最衷心的祝福与问候。我们这些人,人虽然离开了延安,心却时时惦记,对于那片深深的黄土地,都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它是那样的梦中缠绕、挥之不去,曾千万次的出现在梦里,出现在记忆中。深深的黄土地,让我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缅怀过去,回顾历史,心潮彭湃,感慨万千。如果历史可以轮回,时光可以倒流,我将义无反顾的再次踏上那片黄土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遇,又把当年洛家河的知青战友重新聚集在一起,并且找到了当年的北京干部老姚,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那片黄土地上,我们洛家河的知青战友共同生活了三年,共同奋斗了三年。三年多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共同地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共同面对巨大的困难,也共同分享着其中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现代青年人无法理解的。你不去亲身实践,不身临其境,就无法理解那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真实感受。记得初到洛家河时,我们没有自己的窑洞,而是寄宿在老乡家里,后来在队里安排下,我们与老乡一起共同打造了三孔窑洞。我们所住的窑洞是我们亲手打造的,最外边一孔是男生的窑洞,中间一孔是女生的窑洞,里边一孔是我们存放粮食的仓窑,对于它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不是今日在城市里购得新房屋那种喜悦的心情所能比拟的。对我来说感受更深,因为在开春后,打窑的工作量仅完成了三分之一,由于农活的重要,打窑的工作需要重新安排,只能留下两个人,在我再三请求下,把我和另一个老乡刘锦文留下,继续挖窑。那名老乡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挖窑好手,一天能掘进二尺,对此我并不甘心示弱,我拼命的努力劳动,并且在挖掘中领会着其中的技巧,因为我们的窖洞不同于平常的土质,是含有大量石子的胶泥混合土,难度加大了许多,为了加快进度,甚至在吃过早饭后不等别人出工就跑去挖窑,手上的血泡慢慢变成了老茧,双臂也开始变的粗壮有力,一镐镐下去就能开拓出明显的沟槽,不再像以前那样如同小鸡啄米般软弱无力。在最后的日子里,在窑洞即将挖完的时期,我终于实现了一天掘进二尺的目标。在窑洞彻底完工,即将搬迁之际,我与大家共同分享了那种乔迁的快乐,那种快乐的韵味,蕴藏在心里而令人陶醉。

    当时虽然环境艰苦,但快乐的心情也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一件件、一桩桩不时地浮现在眼前。洛家河交通偏辟,信件往来要走上好长时间,当大家收到期望已久的亲人来信时,是那样的喜形于色,那样的快乐。当第二年分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粮食时,告别了那可怕的高粱面,炊事员为大家改善生活,而精心烹制了美食,大家收工之后,见到美食,团团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时,是那样的快乐,当我们养大的小鸡生下了第一颗鸡蛋,大家捧在手中,以激动的心情而相互传递时,当我们养大的小猪在节日里成为盘中香喷喷的美食时,当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迎来了北京的亲人,北京干部老姚时,当我们知青点被评为先进集体参加公社、县、地区、省积代会时,当我们的代表回来向大家汇报时,那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曾感染了每一个人,当我们的知青战友入党入团成为先进分子时,当我们即将返京与父母亲人团聚时,当我们由北京归来,再次与知青战友、与洛家河老乡汇合时,当我们在争论和商讨中某人说出了幽默的玩笑话或在生活和劳动中用最直接的坦率否定了最坦诚的要求,而令对方陷入极度的尴尬时,我们为此都曾快乐过、激动过、或兴奋过。对于那快乐的时光,不可能用次数来统计清楚,也无法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记述它的完美。

    每当回忆起洛家河的知青团体时,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大家发自内心、那种愉悦的心情和那爽朗的欢声笑语。三十几年过去了,这清晰的一幕幕就如同是在昨天,所有洛家河发生的事情,都变成了最美好的故事。在那时,在我们之间也曾有过磕磕绊绊,也曾面红耳赤的辩论过,也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如今已长大了的我,原谅了当时年少轻狂,懦弱、自私,或是“极左”,很不成熟的我或我们。如今我只记住了它美好的一面,不愉快的事情,已随着时光消失贻尽,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