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知青的受苦轶事

时间:2007-10-28 12:1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471次

 

    村里人管耕耘劳作叫做受苦,一个苦字说出了塬上受苦人的艰辛。用累、用乏、用痛、用酸都无法表达人们的感受,我看还是村里人说的好,----受苦。

             一、担粪

    刚到村里是个冬天,塬上的地都闲下来,村里人还要受苦,把牲口棚里和各家积攒的粪担到地里,地很远,人也要担的很远。问起村里人怎么不使牲口拉,老乡看着这些知青娃很奇怪:“球的,车压日塌了,牲灵也苦日塌咧。”队上只有一些驴和牛,和村里人一样受苦,至于轮胎比自行车胎稍粗一点的木架子车更为精贵,侍候它得上公社、下张村驿。

    担粪是个轻省的活计,用村里人的话讲:“这苦,美太了!”他们颤悠着两个筐,步履轻盈地在塬上走着、说着、笑着。队上安排的井井有条,整劳力一人担两筐,半劳力两人担一筐。令人奇怪的是各家积攒的粪都要过秤折算成工分,这就方便了人多坑少的知青,每次遇到内紧外急,不用打招呼,随便找个老乡家进去就方便,大家都清楚,这拉的不是别的,而是工分。

    知青是和女子、婆姨一起担粪,算是半个劳力,女子、婆姨凑到一起能把整个塬笑翻了,不为别的,就为沉重的筐把我们的腰压得越来越弯的样子,筐差点没拖着地走,女子、婆姨们还不时地学学,笑声一阵接着一阵,此时在女人堆里的知青显得那样的脆弱。回到窑里,炕上全是哎呦声,女子和婆姨们又来了,烧炕的担水的乱成一片,哥几个谁也下不了炕了,喝着婆姨端来的热水,接着女子递来的热毛巾。饭还是她们送来的,大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苦成什么样不好说,反正哥几个全是扶着墙站起,弓着腰走路,就差没拄拐了。

    过了几天,大家的腰似乎都好了一些,哥几个又活过来了。我随口一说:“不知道担两筐的是什么滋味?”话还没说完,大家全急了:“少废话,要去你自己去,别把哥几个稍上。”一哥们还给我上起课来:“别不好意思,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的能力有大小,知青的能力就很小,还是别去好’毛主席都说不去了,你还撑着。”这话把我惹急了:“我他妈还就去了!”这哥们也急了,发誓只要我去一天,他就少吃一个馍。那个晚上差点动起手来。

    一连几天,我都担着两个大筐行走在壮汉的队伍中,腰更疼了。老书记坐在炕上对我絮叨着:“这娃日怪着很咧,做不哈不做球的,苦日塌了咋地嘛。”我躺在炕上装作没听见,恶狠狠地对发誓那哥们喊:“别废话,把你的馍拿来!”睡觉时那哥们悄悄对我说:“服了还不行,叫你大哥了。”黑暗中,我的枕巾慢慢地浸湿了。

    我的腰直了,肩也平了,两大筐的粪肥好像轻了许多,身子随着担子的颤悠,脚步轻的能飞起来,老乡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帮哥们看我的眼神也不对了,每次吃饭,发誓那哥们都要拿着馍来逗闷子:“大哥,这馍你还要吗?”我的眼神也变了,冲着这小子大喊:“滚蛋,吃屎去吧!”那哥们转过身去:“好,我就把这馍当屎吃了”又是一阵爆笑。

     向毛主席保证我真的什么都没想,也许就是为了那个馍。

                二、抓粪

    塬上的耕作方式和其他地方没太大区别,无非是耕地、施肥、播种。但很怪的是塬上对施肥格外重视,也许是土地贫瘠肥料不足,在施肥上就特别讲究。一个木制的槽子用绳子挎在胸前,用手把粪堆的粪扒拉进槽子里,再用手一把一把地把粪均匀地点在犁沟中,老乡就叫它“抓粪”真是恰如其分。

    耕地、点籽很省力,但技术含量高,抓粪很吃苦,但技术含量低,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耕地、点籽为壮劳力,抓粪则为半劳力,于是我们胸前都挎上了粪槽子。

    春耕在村里人的心里总是那样的喜悦,那样的欢快,尤其是耕地的壮劳力们,都要扯着嗓子吼几声秦腔或者信天游,他们:“球!球!球!懒日塌咧”赶着牲灵,歇了一冬的牲灵在这满塬的曲子里,在这轰赶和笑骂中显得特别卖力,它们为村里的生计甘愿受苦。跟在这些牲灵后面抓粪也真是受苦,粪堆里常见粘稠的黄色物体,抓在手里软软的,一种奇怪的瘙痒透过手指钻进心里,又是跪在粪堆前往粪槽子里扒粪,又是追着牲灵把粪抓进犁沟中,大家跑着、喘着,大口吸着胸前粪槽子的异味,汗水已经把衣服湿透了。

    回到窑里哥几个用了整整一担水,手还是没洗干净,再也没力气去担水了,只好将就着吃口饭。那哥们拿着馍边吃边凑到我耳边嘀咕:“大哥,今天我真的吃屎了。”旁边还真有爱听的:“说什么呢?大声点。”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这小子说了,今天咱们哥几个都吃屎了”突然大家一轰而散,这天的饭吃得很少。

    看着壮劳力们吼着曲赶着牲灵,在塬上呼风唤雨、闲庭信步,哥几个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在地头休息时,大家围住了队长,施展起嘴上的功夫,“队长大爷,您说我们哥几个也不笨呀,都干这么多天了,也不教我们扶犁种地。”队长赶紧答话:“可不敢种日塌了,过年没吃球的咧。”马上又有人开练了:“队长,是毛主席让我们接受您的教育来了,您这一点不教可就不对了。”“就是,您说我们连扶犁种地都不会,万一回北京怎么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汇报呢。”只见队长眼睛发直、脖子通红、嘴唇颤抖,半天憋出一句:“要种,就种去哈。”

    哥几个呼地围住了歇在地头的耕牛和犁,牛拖着犁腾地窜了几步,几个老乡赶紧上去把牛牵住。在老乡的指点呵护下,哥几个终于可以扶犁走上几步,大家的表情那叫一个自信,眼神那叫一个高傲,情绪那叫一个膨胀,口气那叫一个狂妄,“不就那么简单吗,搞得跟真的似的。”边说还边推老乡的手,“行了,别老跟着,谢谢您了。”当老乡真的放手后情况发生了突变,犁沟开始扭曲,这牲灵也完全不听使唤了,村里吆喝牲灵的口令与其他地方不同,它们听惯了“球!球!球!”的轰赶声,对我们“驾!驾!驾!”的轰赶感到纳闷,时而站住不动,时而又急促奔走,本来左右抖动松动犁头,前后提压掌握犁深的要领已经荡然无存,牲灵已经不耐烦了,拖着倒下的犁在塬上到处狂奔,塬上乱成一片,老乡也笑成一团。队长笑着问大家:“还做下哩?”哥几个灰头土脸的赶紧又挎上了粪槽子。

    这几天哥几个的饭量见长,本事和能耐倒没见长,光知道吃了。看着窑里的粮食日益渐少,也不知谁说了一句:“哥几个成天眼前挎个粪槽子还没吃够,回来还吃,真糟蹋粮食。”那哥们又答话了:“那粪槽子里的料太粗,还是咱窑里的料细、好吃。”又是一通暴笑。

               三、下沟

    沟里有队上的一块地,种的是玉米。在沟里种地近似于刀耕火种,也就是用镢头刨个坑、点上籽、再埋上,等到秋后去掰老玉米了,这苦听起来就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沟我们都走过,下沟要半个小时,上沟就需要更多时间,但是我们还是盼望着下沟劳作。

    扛着镢头下沟,哥几个不停地吼着唱着老乡们听不懂的歌,连小学生的歌都招呼上了,跑前跑后不停地闹着。老乡也扛了掘头,只不过镢头上吊了一卷麻绳,他们默默地下着沟。

    一哥们刚吼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兴致勃勃地问队长:“我这歌唱得怎么样?”“美太了。”队长应付着。这哥们五音不全、声如破锣,听别人的歌是一种享受,听他的歌绝对是一种磨难。哥几个一哄而上:“队长,别听他的,这小子在我们这堆人里唱得最差劲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侃起来:“我要揭发!队长您听过靡靡之音吗,这小子唱的就是靡靡之音,整个一黄色歌曲。”更有起哄的:“干脆,队长你放我们一天假,哥几个把这小子押送到公社批斗算了。”队长听了笑着摇摇头:“你们这些北京娃日怪的很咧,尽胡说球的。”又是一阵追打喜闹,一直跑到沟里。

    这沟里的景象还真没仔细打量过,沟底裸露着一些地,看起来比塬上的地还要贫瘠,有一个窄窄的水沟细细地淌着一点水,顺着坡和土崖长着零星的灌木和荆条,看出一点点绿色,偶有野禽飞去,搅动了沟里的一片宁静。村里人好像很蔑视这种刀耕火种,完全没了塬上种地的热情,沟里的空气始终凝固着,镢头与土地的碰撞也驱赶不了这种寂寞苍凉。哥几个也不吼了,呆头呆脑跟着刨地,也许曲是为受苦人的生计吼的,是为受苦人的磨难吼的,沟里做下的苦值得吼吗?

    晌午,吃着带来的馍,喝着小沟里的水,晒着春日的暖阳,浑身软软的懒到了骨头,哥几个就地躺成了一片。老乡们不知什么时候散去,消失在零星的灌木和荆条丛中。好一会,一捆捆一人高的湿柴戳在地边,这柴足有近200斤,捆得相当结实,是老乡们晌午去砍的树枝和荆条。

    上塬的路我们也不止一次走过,虽然有点喘,但是感觉还好,这次扛个镢头往上爬真有点招架不住,还没爬到一半大家坐在那里已经喘得不行了,老乡们扛着一人高的柴捆从身边走过,一眼看去,弯曲的小路上看不到人,只见一垛一垛的柴捆在向上移动着,这时我们已经赶不上了,肩上的镢头好像比什么都沉,爬上塬天色更暗了。

    下沟的耕作不是主要的,而是给村里人一个砍柴的机会,他们要利用下沟耕作的几天,解决一年的烧柴,我们烧的柴也要自己去扛。以后的几天,下沟再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了,哥几个为了几根树枝又是上坡又是爬崖,鞋扎坏了、手划破了,最要命的是把这些原本不多的柴往塬上扛,哥几个费了半天劲根本解决不了一年的烧柴,于是引发了男女生之间的矛盾,滋生了一点不良恶习。

    几年后像父辈那样投奔共军时,已经强壮的能以一挡十迎击群殴,以村里人的朴实厚道、顽强忍耐去承受艰辛和磨练,以受苦人的心态在与世俗叫板、与命运抗争中站稳脚跟。我要感谢这些受苦轶事,感谢那些把我归入受苦人堆里的村里人。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