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什么是“老三届”

时间:2006-10-22 07:4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216次
            什么是“老三届”

老三届知青   葛焰

    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他们在接受文革前期的大洗礼后,被伟人一声号令,打起铺盖卷一并送入“大自然”中,接受“再教育”。这批人历经磨难和艰辛,承受身体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带着一颗满目创伤的心,在十年中陆续返城。返城后的他们在城市中处于最底层。他们中大多数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好的对象。他们岁数大、工资低、没有住房,有的还有“孽债”。他们象一批被弃儿,他们茫然,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到了1977年,托老天爷的福,在那伟人过世以后 ,“老三届”们居然还有一次凭自己的本事去考试上学的机会。这一消息对当时尤其是老三届中的优秀人群来说,就象是沉闷多年土地上的一声惊雷。他们欢呼,奔走相告,把积尘多年的书本找出来,静静地读....。当时的老三届中的大多数都带着婴幼儿,有的正在孕期或生产期中,就我当时亲眼所见,我们同考场的人中就有7、8个月的孕妇、头上缠着布条18天的产妇,而我本人也是有着一个刚满2岁正在住院得重病的孩子,拖着满身疲惫走上考场的人。据我了解,当时象我们这样艰难的一批考生,全部考上大学,无一落榜。我为我的同龄女性感到骄傲,因为这种苦难,男人们是无法体会的。

    “老三届”中大约可以分三个阶层:

    第一个阶层是有门路的人,这群人家有靠山(有的是自己寻找的),他们可以凭关系进中专、大学(主要是工农兵学员)、参军、出国,当然有些是所谓“推荐”的,但里面的内容甚广。

    第二阶层,是中间阶层,是大多数,他们的智商、情商一般,没有关系,没有后门,苦苦等待“政策”的降临,如上海1978年知青返城风,基本上都回到了上海(这在“孽债”影片中可以看到),而目前社会上一大批下岗人员中这一阶层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他们年龄大,又缺少文化知识。

    第三阶层是“老三届”中的优秀人群,他们在校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的智商、情商都超过前二类人,也就是说,一有机会他们便会“蠢蠢欲动”。当然1977、1978年恢复高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占领了大学的位置。这群人少有关系,否则他们早就去上什么“工农兵大学”了。这批人是社会的栋墚,目前许多单位的技术部门都由他们把持。他们虽然受过震,但是他们勇敢地迈过了这一坎,最后他们凭自己的努力,终于在这个社会上立住了脚!

    “老三届”是那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产物,是“伟人”的“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的充分体现。记得当年一位八旬老太颠着小脚颤巍巍地说“这世道真是弄不懂,读了一个小学、中学就算是‘有知识了’,没有那个朝代不让孩子们读书的!”。老三届们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往事不堪回首!现在大多数老三届人都已到了或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但当老三届聚在一起,谈起当年的遭遇,无不感慨万分!现借这块小天地谈一点见解,希望朋友们来信交谈

   刚听一位朋友介绍,上海现在正在讨论“新三届”问题。所谓“新三届”就是“老三届”的子女,他们的年龄跨度虽然可能比“老三届”要大,但他们也已经成为社会上有共同点的人群。我想网上的年轻朋友们,也许有许多是“新三届”,而且是“新三届“中的优秀人群,是吗?

   “新三届”比起“老三届”来说要幸运的多(当然孽债们除外),但他们两极分化明显。一部分人由于洱染目睹他们父辈们的艰辛,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命运,他们刻苦努力,要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人上人。许多人现在正在攻读硕士、博士。而另一部分人则以烂为烂,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他们往往是由低工资的父母或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们抚养,他们没有房子,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许多人在社会上鬼混,成为社会的渣滓。如果说“老三届”人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那么这部分“新三届”人,尤其是那些“孽债”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理解,社会应该对他们伸出热情的手,因为这是由历史造成的,不应该仅由他们本身来承受!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