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天地 > 旅游热点

座落在香山脚下的碧云寺

时间:2007-01-06 08: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17次

 

 

                         座落在香山脚下的碧云寺
 
        碧云寺是北京著名风景地之一,创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881年),相传其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初名碧云庵,距今已有600多年。明代宦官于经和魏忠贤曾先后选此为墓地,遂加扩建,拓之成寺,并在寺后建了墓地。但后来都未能如愿以偿,而富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却得以形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加扩建,并新建了金刚宝座塔、罗汉堂和行宫,成为现在的规模。过去,碧云寺是北京西山各寺庙中建筑、雕塑、文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寺院东向,前辟山门,上悬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碧云寺”匾额,为乾隆帝手书。门前临深壑,上跨石桥,桥头蹲踞石狮一对,相传乃魏忠贤所制,是北京地区明代遗留下来较好的一组石雕。
        山门内为金刚殿,殿内两旁站立泥塑彩绘哼哈二将巨像,高约4.8米,硕大无比,形象生动逼真,是一对价值极高的雕塑艺术品,充分体现了明代匠师卓越的技艺。
        弥勒佛殿原为天王殿,南北列置钟鼓二楼。殿内中供巨大的明代铜铸弥勒佛坐像,高约两米,做工精湛,显示出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技术。两厢原有泥塑四大天王像,已毁于北洋军阀时期,故今天都称此殿为弥勒佛殿。
        正殿又称丹青阁,外悬御书“能仁寂照”匾额。殿内顶为螭龙藻井,正中供泥塑漆金的西方三圣及阿难、迦叶像,隔断墙壁后,塑造的是倒座观音菩萨及善才、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托以观音菩萨救八难故事的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两壁山墙上为壁塑,在悬崖云海中,放置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艺术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怪故事像等。堪称明代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殿前有重檐八角碑亭,内立有一座乾隆御笔石碑,记述了乾隆十四年(1750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在月台上放置有八棱经幢两座,上面遍刻经咒。院中辟有方形水池,莲花繁盛,游鱼穿梭。池上飞跨有单孔石桥一座。
        正殿后为菩萨殿,外悬乾隆御书“静演三车”匾额,两侧抱柱嵌有楹联。殿内井口天花用梵文组成,正中供奉泥塑彩绘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大势至五大菩萨像,各乘狮、象、犼等异兽。东西两壁有高1.2米的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的塑像,四周还有云山悬塑和小型的佛教故事雕塑,工艺水平极高,同正殿中塑像一样,同为难得的明代雕塑佳作。
        后殿在l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来开辟成中山纪念堂,陈列有前苏联所赠玻璃棺及中山先生塑像、遗作、照片等文物。原殿外悬有御书“普明妙觉”匾额,内悬御书“圣业慧因”匾额,今匾额及供像皆已不存。
        最后为塔院。前面共有木、石、砖三座不同形式的牌坊和两座重檐八角碑亭。亭内立有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记,左为满蒙文字,右为汉藏文字。院中还有民国时国民党将领方振武将军所立的孙中山画像纪念碑,原在颐和园东宫门外路旁,1983年因扩建马路才迁移于此。再后即金刚宝座塔,纯石结构,建筑精巧,石壁上雕刻有众多的佛像及各种图案。塔曾为孙中山逝世后的暂厝之所,灵柩南迁后将其生前的衣冠封置塔内以示纪念,故又称孙中山衣冠冢。此塔不仅是一种宗教建筑,而且是一座大型的雕刻艺术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罗汉堂系仿照杭州西湖净慈寺罗汉堂建造,平面作田字形,正门内置四大天王泥塑,堂内按次序罗列木质漆金五百罗汉坐像,以及七尊佛像,加梁上的济公像,总计有508个。堂内罗汉像均为清代制造,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清代造像中比较少见的艺术珍品。此外,在寺北路水泉院内的石洞中,也供有三世佛及龙王像。
    可惜的是,寺中保存的这些艺术珍品,没有能够逃脱“文化大革命”的厄运,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雕塑、石碑石刻及其他文物,均被视为四旧,惨遭破坏。后来由于周总理的亲自过问,通过北京园林局下了命令,才使其余的文物幸免于难。如今,碧云寺早已经修缮一新,金刚殿内的哼哈二将已经重塑,重现出了昔日耀眼的风采。
 
 
                                                  郁寿江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