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天地 > 旅游热点

“纪念伟人教育来者”的郭沫若故居

时间:2006-12-03 07:1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19次
 
              “纪念伟人 教育来者”的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刹海旁边的前海西街18号,是一个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两进四合院。尽管它处于车流穿梭、人声喧闹的平安大街北侧,但一进入院里,绿树参天,满目葱茏,鸟语花香,空气宜人,立即令人感觉走进了一片清凉宁静之中。这个院子是民国初年兴建的,最初的主人是中医世家达仁堂氏。尽管在古老的京城里,它的阅历不算很深,历史尚不过百年。但是由于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宋庆龄和郭沫若这两位值得人们怀念的文化名人先后在此居住,而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郭沫若是1963年ll月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1988年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郭沫若是个爱花爱树,亲近自然的人。自从他成为这个院子的主人,最大的变化就是花木逐年增加。院里最好的时节是春    院里最好的时节是春天的四五月间和秋天的十月。春天,满院的色彩变换不停,百花争姘,各成气象:黄色的报春的连翘,粉红色的热热闹闹开满一树的西府海棠,猩红的铁杆海棠,雍容的牡丹、芍药,特别是满山满地的二月兰,年年自生自长,开起花来一片淡淡的紫色。这野花不光好看而且味道极佳,每逢春天,它们是郭老一家顿顿不少的时令野菜。
     秋天的色彩不在于花而在于叶,全院一棵银杏在秋阳之下金光灿灿,浑如十只金色孔雀展开了它们华美的尾翼。银杏是郭老最喜欢的一种树。它们是中国特产,而且是古代孑遗生物中仅存的遗迹,郭老称之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或许这正是对历史有特殊癖好的诗人格外喜欢它的一个原因吧。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夏日里.繁密的叶片像绿色的羽扇为人们送来丝丝凉爽。它的叶子洁净美丽,却没有能引起人们注意它的花,甚至人们不曾观察得到它们含苞、授粉的过程。春去秋至.雌性的枝株便无声地送来簇簇滚圆的白果,然后和雄性的伴侣一起把绿色的树冠变得金碧辉煌,给收获的季节增添着神圣隆重的气氛。
      绿茵中一对石狮游玩嬉戏,正是主人的不拘一格,才使它们没有站在大门外显示力量,而是轻松活泼地蹲在草地上。与石狮遥遥相望的是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一左一右,和门前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一点的一只铸于明天顺丁丑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甲子年。它们都是郭老的收藏。
      一尊郭沫若铜像悠然自如地坐在枝叶纷披的银杏树下.它穿越时空,留下了一个文化先驱的姿态:似在沉思.又似在与前来的朋友倾心交流。
      走进垂花门,穿过两株枝叶交错的西府海棠。北房正中是郭老的客厅。沙发摆成马蹄形。钢琴前面的单人沙发是郭老接待外国朋友时习惯的坐椅,主客人在他左手的位置上。因为郭老重听。左耳比右耳多少有些功能,即使有助听器,也得戴在左耳上。所以只好打破以右为上的常规。沙发后面的背景是中国著名山水大师傅抱石的巨作,写郭老游九龙渊诗意:远处云山相吻,近处瀑布飞泻。下端山石之上站立着几个人物,那不是古代的游客,而是画家特意绘制的当代文豪郭沫若和他同行。在这幅丈二山水的下面,主人陈列了一排他所喜欢的石头,造型自然各显神韵。郭老曾有诗自述说:“我亦爱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以方寓于圆。”
      客厅东面与郭老办公室相接。一排书柜依西墙而列,书柜上方横挂着毛泽东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对面是于立群的隶书中堂,录毛泽东词《泌园春·雪》。
      郭老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但是他的房间里却从不悬挂自己的书法。房间东南角一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上留有他的墨迹。木头已经被岁月涂成棕灰色,须得走到近处才能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书。木匣里珍藏着郭沫若大革命失败后身陷异国,以金石之志精研中国古代社会与古文字的结晶。
      南窗下面对面放着两张书桌,主人常用的是东边那张。黑电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蓝黑墨水。普通的极品狼毫……这些最平常的文具为郭沫若的晚年完成了《兰亭序》真伪的论辨、《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平生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
      办公室东边的小门通向卧室,这是东耳房。一部百纳本的《二十四史》伴着一张棕绷床、绿格子的床单使小屋显得朴素宁静。
      前排北房和后置房之间隔着一个南北窄、东西长的小院。郭老和夫人每年都在这儿种瓜点豆.丝瓜、苦瓜,堪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更忘不了种上一两株蛇瓜,那长得颇似真蛇的果实最能引起客人的兴趣。穿过瓜架.后罩房中间是于立群的写字间,郭老常在这儿和夫人一起写字读帖。三面墙上交相辉映着他们的佳作。左边是夫人的大篆条屏;右边是一幅郭老行草《咏武则天》——透着书家豪爽洒脱,惯为古人作翻案文章的气质,诗言志,文如人,笔酣墨畅,情跃纸上。
      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间,当年分别做过会议室、秘书办公室及家人的住房,现在已被利用改为展室。展览从文学、历史和生平三个方面立体地表现出了郭老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东厢房为《郭沫若的文学世界》。包括“诗文”、“史剧”、“译著”三个专题:西厢房为《郭沫若与中国史学》,包括“古代社会研究”、“甲骨金文探奥”、“先秦诸子批判”、“历史人物评说”四个专题。观众通过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了解郭沫若在文、史两大领域中的成就与贡献。后罩房的《郭沫若的人生历程》则讲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报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86年的风雨人生。展览以郭沫若的一句平静而有震撼力的话作为结语:“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近年来,郭沫若纪念馆在正常对观众开放的同时。还举办过多种专题展览:《郭沫若在五四大潮中》、《创造社史料展》、《郭沫若著译著作版本展》、《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方寸之间见伟人邮品展》、《红土新苗—_闽西客家少儿书画展》、《郭沫若书法石刻拓片展》、《于立群书法展》、《沧海遗粟—馆藏珍品展》、《十年的回首图片展》、《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等。
      纪念馆自1992年被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活动主要有:郭沫若生平与学术成就报告会,庆“六一”百名少年儿童画笔会,“我爱郭沫若纪念馆”、“我眼中的名人故居”征文、摄影比赛活动,“银杏树下话妈妈”征文活动、与平山县革命老区开展“手拉手”夏令营互访活动。文化讲座、诗歌演唱会、中外儿童钢琴演奏会及以高雅艺术为主体的“银杏树下”文化系列活动,拓展丰富了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为了加强名人故居的宣传,北京对外开放的6家名人纪念馆共同发起的“世纪名人万里行”系列活动为弘扬民族精神、宣传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活动。
        纪念馆年平均接待观众3万余人,其中,包括国际友人诗琳通公主、齐赫文、费德林、沃尔芬森、爱泼斯坦、大江健三郎、三津木俊夫、柏木正一等。
      1982年8月,国务院将郭沫若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颖超、成仿吾、李一氓分别为故居题名,于11月16曰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举行“郭沫若故居”定名仪式。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lo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出资筹划,雕塑家司徒兆光创作的郭沫若全身锕像,也在故居庭院东侧的草坪上落成。在胡绳院长主持的开馆仪式上。国家副主席王震为铜像揭幕。并宣布郭沫若子女捐献的文物将由郭沫者故居永久保存。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更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郭沫若故居”更名为
“郭沫若纪念馆”。
 
 
 
                                    供稿:北京知青网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