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山间小路,像一条风筝飘带,永久牵着我遥远的记忆里。 在陕北浩瀚深邃的大山里,小路像大树的枝枝杈杈,伸展延伸向各个不同方向,那里有村落,生活着庄户人家;小路像人体里的毛细血管,密布在沟沟岔岔,那是山里人进进出出、踩出的生存之路;小路像一张网,经纬交织,沟通着一方水土上的人脉关系。一年四季,春秋冬夏,时空穿梭,更替变化,唯独不变的,就是那一条条裸露在山间的小路,不管是洒满阳光,还是雨雪覆盖,不管是满天风沙,还是人踩马踏,小路承载着山里人进出大山的使命,伴随着年年岁岁,日月星辰的变化。 我曾在延安大山的小路上行走了六年多的时光,在小路上留下了无数青春的足迹,在不同的季节走在山间小路上,心境也有不同的感受,春天的渴望,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满足,冬天的沉重,伴我一路走来,一路成长。 初到山区,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羊肠小路”,把书本上懵懂的词汇,与真实的山间小路联系起来,那是何等的形象。我们要感谢陕北老乡,引领我们学会攀爬上山的小路,上山不但要体力,还有技巧。因为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上山而上山,山里人为生存、活着,就要上山要劳作,也是陕北人俗称的“受苦”,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要在山上忙活……到了山区,就要适应山区的生活,学会走山路,学会干山上的活,是我们要学得的第一课。 每天清晨,天还麻麻黑,我们就会被上工的钟声唤醒,赶忙起身到村子中央的空地上,等队长派活。紧跟着,就是一路人马,在不同的季节,拿着不同的工具进山了,春天是镢头,刨地撒种;夏天是锄头,除草保水;秋天是背绳,背回成熟的庄稼;冬天是砍刀,备好一年的柴火。还有各种各样的活路,都要走山路,到山上才能完成,有时,还要翻几道梁,才能到达目的地,老乡告诉我们:“山里的活苦重(又苦又累的意思),娃娃们要悠着点,慢慢来。”我们初来乍到,着实领教了一番。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有一定道理,最初,我们下山收不住闸,加上穿的塑料底布鞋,不适合走山路,经常滑倒,摔得四仰八叉,闹了不少笑话。还有一次往山上担粪,木桶里装得是稀里糊涂的水粪,担在上肩,特别沉重,还要亦步亦趋地往山上走,老乡告诉我们:“脚板要踏实、步子要稳键,身子不要乱晃,不然粪水就溢出来了。”路很窄,拐弯处,还要侧身走过去,上山的劲儿是往下用力,肩膀压得生疼,走了一段,实在撑不住了,我想试着换换肩,不想扁担碰到崖上一震,木桶打翻了,叮里咣铛滚到沟里,粪水撒到路上,臭气熏天,我傻了眼。把后边上来的老乡吓坏了,赶上来看我愣在那儿,说:“没(读:魔)事,没事,人没事就好,快回呵(去的意思)吧。”桶是捡不回来了,我只好提着扁担,悻悻地返回山下。天天上山,慢慢有点感觉,脚下似乎有了根,稳当多了,扛着树苗进山、驮着化肥爬坡、背着收获的庄稼下山,一趟又一趟,不知留下了多少脚印,淌了多少汗水;我们的苦与乐,洒满山间小路。 村子后山的小路上,有我美好的回忆,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经常带孩子们上后山,拾牛粪、捡麦穗、割马莲(捆粽子的一种草),这些劳动,队里会给学校记工分,年底合成钱,支持办学。我还带孩子们上山打酸枣、挖药材(甘草、茵陈、车前草、白头翁、蒲公英等),采桑叶(喂蚕)进城卖了钱,给孩子们买课本。山里的孩子爱大山,走在山路上,一个个像撒欢的小马驹,连蹦带跳,连喊带叫,山间小路上,响起一串串笑声、歌声、吼叫声。 我到公社工作后,走山路更多了,经常东沟进,西沟出,一个人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行进。春天,大山静悄悄的,看着山野慢慢变绿,闻着山桃花、杜梨花合着泥土青草的混合味道,山高水低,视野开阔,置身其间,春风习习,春阳和煦,有一种被大自然拥抱暖暖的感觉;夏天庄稼长起来了,淹没了通往村庄的乡间小路,农民种庄稼是寸土必争的,窄窄的路两旁,玉米地散发的热气阵阵袭来,头顶烈日炎炎,闷热难当,风吹晒干的黄土,扬起灰尘,脚下烧呼呼的,口干舌燥,好像走着路都要打瞌睡,但还要不停的走,那里有指定要去工作的村庄;秋天糜谷黄高粱红玉米叶枯了,大山披上各种色彩,山村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收秋时节,小路上人气也兴旺了,来来往往,忙活着一年的收成;冬天大山沉寂下来,裸露的小路也变得曲折僵硬,一个人走在上面,硬梆梆的,周身被寒冷孤独包围着,如不是为了工作需要,真的不愿意进山,特别是遇上大雪天,路就更难走了,我有时拄一根树枝,既防身又避免摔跟头。当年的农村干部工作不稳定,不管是临时下乡检查,还是阶段性蹲点,提倡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吃得是百家饭,睡得是百家炕,相当辛苦。小路记录着每一个干部走过的脚步,去过的村庄。 在那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时间不知疲倦的流淌,我和小路结伴而行。有一次延安团市委安排到周边五个公社巡回检查,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这可有点难为我,我骑车二把刀,技术不好速度还慢,李怀德书记说:“ 你别骑了,干脆让他们四个小伙子把你带上,这样不耽误时间。”几个男同志一致同意,在我们五个团委书记中,只有我一个女的,年龄也最小,又是北京知青,他们都很照顾。出发了,我换着坐二等车,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了我这个“调和面”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路笑声不断,遇到上大坡,他们不让下车,还带人竞赛,耍二杆子(逞能),遇到下陡坡,也不让下车,呼呼地往下冲,借力,又冲上一个大上坡,相当刺激,也相当后怕,有的地方,路又窄又弯,下边就是悬崖,他们也都巧妙地迂回过去。这些长年在农村工作的干部,全凭以自行车代步,自然车技练的了得,我打心眼里佩服!我们自诩“飞车队”“武工队”,在五个公社的大山里转悠了二十来天,我轮流坐在几个人的自行车后坐上,平坦的路面,我悠然自得地欣赏路边景色,惊险处,我提心吊胆地同他们在山路上飞奔。检查结束后,我骑车的技术没见长,坐车的技术练的不错,身轻如燕,上下自如。青春的活力,洒满了一路。 我还参加过一次全地区农村公社的地拉练式检查,和几十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干部,乘汽车、走山路,深入基层农村,跑遍延安十三个县市,走了无数条不同的山间小路,视察了大山里农民的生活,那是我走的最多、最远的一次山路,山里人清贫的日子,艰苦生活,尽收眼中,留在心中,我仿佛觉着,那些崎岖坎坷的山路像一条条绳索,束缚着深山拐沟里老百姓的生活。太穷了,太苦了,太落后,太愚昧了。除了同情、感叹,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改变生活现状。能做到的,只有奋力工作,这是我们这代人无悔的追求。 许多年过去,忽然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要想富,先修路”,报道,我一口气读完。心豁然开朗,山里的人家太多,都走出去是不可能的,只有改变才是出路。修路,修路,这是一个多好的思路,当年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道路越宽,思路越宽;有思路,就有出路;有出路,就能寻找到致富之路。我想,什么时候,当小路都变成大路,山里人的视野才会开阔,才能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近,城乡的距离才会尽快缩短,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这是实践中摸索出的真理呀。现在,越来越多的山里人悟出了这个道理,村村通柏油路的日子不远了。 这些年,小路离我越来越远,但弯弯的山间小路,像一条风筝飘带,一头飘在遥远的大山里,一头牵在我的心里,这是当过知青的一种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