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我的第一笔财富

时间:2012-06-06 04:1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048次
农村的经历是我的第一笔财富,它铺垫了我的人生路,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自立自强;它播撒了平等、包容、善良的种子,使我懂得更应该珍惜的是那些质朴与平常。这笔财富曾经伴随我成长,今后还将伴我前行在夕阳之旅上。

 


 

      2012龙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年满60周岁即将退休的一年。此时,不仅切身体会了什么是“岁月无情”、“年华飞逝”,更感受了“弹指一挥间”的魔力——竟然让你坦然接受了人生现实,从容步入了夕阳之旅。昨天还清晰晃动在眼前,曾经的美好、甜蜜、辛苦、磨练,都成了今天温馨的回忆。
      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可以享用终生的财富,物质的或精神的。对我来说,只有我们这代人才有机会获得的“第一笔财富”——在蹉跎岁月中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更令我难忘和珍视。
      屈指一算,我参加工作已43年,其间在四级法院工作了31年。但从根儿上说我曾是农民——17岁生日刚过,就从北京被敲锣打鼓送上北去的列车,当时并不懂得失去学习机会的可惜和不幸,而是怀着激情与好奇,与告别父母的同学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农村插队,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从此,我不再是父母的小女儿,而作为北京知青集体户的户长,担起一个“大家庭”的责任。那时讲的是“自己先进不算先进,只有带动后进才是先进”,我们集体户共有16人,除本校10名女生、外校3名男生外,组织上还安排了3名无业社会青年,希望在我们的团结、带动下共同进步。这是我步入社会当的第一个带“长”字的“官”,可以代表知青参加队里、公社的有关会议,出面谈个啥事儿,贯彻个啥精神,俨然像个成年的大人。
      我们品尝到农业劳动的辛苦。每天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早出晚归,东北的田垄竟然那么长,有的干一天也干不到地头,而所谓地头也仅是用来隔开一望无际田野的防风林。那决定何时出工、收工的太阳,夏季竟然早上4点多就冉冉升起,晚上9点多才慢慢落入地平线。我们手上的泡破了又磨出新的,直到变成厚茧;肩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长出新的,直到肩挑担压不再有感觉。在那个以吃苦锻炼为荣的年代,没有人喊累,但却暗自盼望下雨,因为下雨天不出工干活,既可以睡个懒觉,也能在炕上看小说、记日记、写家信……。
      我们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苦。苍蝇、蚊子不说,还有虱子、跳蚤、小咬(叮人的飞虫)、生蛆的大酱、家家户户见人就狂吠的狗,以及长期无法洗澡……这些生活关都要过。我们像候鸟一样,每年打完场、送公粮后就趁冬闲回家过年,春天播种前再回村种地。春天回来时没菜吃,就用在家炼好放在铝饭盒里带来的大油拌小米饭加点盐也很香。记得那年中秋节,我们用专门配给知青的白面包了顿饺子,吃完都撑得只能躺在炕上。冬天集体户堂屋的水缸曾经冻裂,“卧室”墙上凝结的冰霜可以写字;取暖靠火盆、火炕,进门盘腿上炕或钻进热被窝才是最大的享受;出门时身上层层包裹,脚上的靰鞡鞋里还要垫上砸软的靰鞡草,皮帽下只露出无法遮挡的双眼,但睫毛、眉毛很快就被寒气粘上白霜。因为劳动强度大、水土不服,很多同学被蚊虫叮咬后就溃烂成疮,至今我腿上还留着明显的疤痕,还有同学得了腰肌劳损、风湿病。第二年秋天我得了急性肾炎,本来就不大的眼睛肿成一道小缝,脚肿的穿大号棉鞋仍系不上鞋带,好在正赶上冬闲回家,治好病春天又和同学们返回了村庄。生活艰苦但集体户里没有人当逃兵,只是当春天归来时,带足衣服、日用品、药品,还有大油、咸菜、炸酱……
      我们看到了贫穷落后的无奈。因为没有电,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时间一长鼻孔都是黑的。因盖不起房,当地许多农民结婚成家仅一柜一炕,兄弟两家共住一间房,挂个帘子分别睡在南北炕上,各自炕柜里放的被褥、衣物就是全部家当。因为贫穷,村民兵连张连长家的门窗上糊的破纸无法抵御冬天的风寒,大小一堆孩子都挤在热炕上;苑家老大眼睁睁看着自己生病的孩子躺在家里,不治而亡。村里文盲、半文盲很多,虽然有所小学,但仍有孩子宁愿做“半拉子”挣口粮(即成人一半工分)。自由恋爱会受到嘲笑,十四五岁就有人来说媒,比我们还小的就结婚生娃当上爹娘……
      我们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快乐。老乡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如何播种、锄草、间苗、耪地、收割、打场、积肥等四季农活,我从干活总落在后面的“半拉子”,后来成为领头干活儿的妇女队长。我们很幸运,东北农村在全国相对富裕,再不能干的知青只要坚持出工,每年至少能挣回往返探亲的路费和自己的口粮。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吃上了自己在自留地种的各种蔬菜,学会了垛草、烧炕、腌咸菜、积酸菜和巧抓跳蚤,知道了用酸菜水洗头也能够让头发乌黑发亮。我们用墨汁描眉、红纸沾水化妆,在挂着煤油灯的高台上给老乡们表演舞蹈、女声重唱、男女对唱、京剧样板戏,听到乡亲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就如同站在城里的舞台上一样高兴,散场后还能享受大队奖励的高级夜宵:贴饼子、炖豆腐。我们曾在晚上走十几里去邻村看露天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深更半夜回来还兴奋异常,此后都爱用“面包会有的”来安慰自己、鼓励别人。我们还曾进行过种高产土豆的试验,但秋收时发现并没有如愿以偿。夏天在积满雨水的土坑里游泳,虽然沾了一身泥巴,但那个凉爽至今也很难忘。夏秋季节收什么,劳动间歇就吃什么,挑最甜的香瓜往衣服上一蹭、籽一甩,就“咔嚓”下肚;在田垄上烧苞米、黄豆、青麦,吃得喷儿香;收工时腰上别满精选的玉米甜杆,带回去像吃甘蔗一样慢慢品尝。冬天把新分的黄豆带回家,豆粒比粮店卖的大一倍多;父亲用纸卷着我从老乡家买的关东烟叶,一脸满足的说“这个劲儿大,香。”翻出当年的黑白照片,那些年虽然又累又脏,但我们都胖了,一定是因为天天劳动,吃的多,睡的香,空气新鲜,进嘴的都是无污染的鲜菜和新粮。
      我们感受到农民的质朴和带给我们的温暖。插队的那段生活,不像有些影视、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孤独、凄凉。春天缺菜时老乡送来自制的大酱;大娘、大婶蒸了薄皮大芸豆馅的粘豆包,总叫我们去家里吃或端来一些,至今都想能再吃上。谁家娶媳妇准叫知青去捧场,八盘八碗吃个精光。直到有一次队长闺女悄悄告诉我,每盘都剩点菜才显得人家富裕吉祥,于是恍然大悟为什么一再阻止可人家总是又往盘里添点菜,终于明白不能考虑“粒粒皆辛苦”再撑也扫个精光。生产队长从不管我们是否看“封资修”的名著和唱哪国歌曲,大队会计也不克扣知青的工分和口粮,队里给知青派来的农民老户长就像生活老师一样,乡亲们也从未嘲笑、欺负远离父母的我们,更无人对女知青不尊重或有过非礼。从老乡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怜惜、纯朴和善良。集体户16人虽然性格都不同,3个社会青年也曾给我们添过乱,但只要相互看到每人身上都有闪光的金子,就会和睦相处、互谅互让,最终大家团结向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两年后,我第一个被抽调到县医院工作,离开村子那天,老乡们先后塞入我包中二十几个煮熟的鸡蛋,至今让我感动和难忘。
      此后,集体户的知青陆续离开,有的抽调到县里油田当了工人,有的作为工农兵学员考上了大学、中专,有的在省城安了家,有的病退回到北京。但无论最后在北京还是外地工作,当了工人、教师、翻译还是干部、法官,凑上几个人就会聚一聚,免不了回忆曾经有过共同的酸甜苦辣,品味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
      在农村插队的这段经历,没有跌宕起伏的坎坷和波澜壮阔的事迹,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却让当时尚未成年的我在走出学校、远离父母、懵懂进入社会的一开始,就接触了真实的国情民情,在社会的底层迫使自强自立,让艰苦的生活逼着变得坚韧坚强。与朴实的人在一起可以纯洁灵魂,老乡们将朴实、善良的种子播进年轻的心灵,以致日后无论工作岗位和职务怎样改变,也与一些城里人对农村人的那份优越与歧视无缘;无论生活多么绚丽,也能在五光十色中分清质朴与光鲜、平实与虚荣哪个更宝贵,更值得珍重、珍藏。
      其实我们也曾抱怨,三年困难、十年浩劫怎么都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最可惜失去的光阴和青春不再回还,中断在校学习的苦果还得自己咽下再设法补偿。但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才感悟到在农村插队当农民的经历是我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一直伴随我成长,且作用不可估量。离开农村后曾9年在医院做护士,23岁任科护士长,那时加班加点从不觉得累,因为在农村干活更累,每天劳动时间更长;也不会嫌弃农村来的病人脏,因为他们都像当年村里的大叔、大娘;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半年没有回家,不曾因想家偷偷掉泪,因为当年在农村时年龄更小,离家时间更长。再后来,28岁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先后在职或脱产学习共7年,但无论工作多忙、家务多重、学习压力多大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当年那长长的田垄早已磨出我的韧性,再难也要坚持前行,补回曾经失去的学习时光,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当一名好法官的理想。
      农村的经历是我的第一笔财富,它铺垫了我的人生路,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自立自强;它播撒了平等、包容、善良的种子,使我懂得更应该珍惜的是那些质朴与平常。这笔财富曾经伴随我成长,今后还将伴我前行在夕阳之旅上。

 


 

       作者系吉林洮南下乡北京知青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