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延安插队时我和王晨上下铺

时间:2022-02-13 05: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18次
我们党和国家许多志士精英,都来自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来自基层来自人民,来自中华民族奋斗复兴的前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一名从黄土地走出的普通党员,有幸曾与这样的插友同行,我深感荣幸、自豪、骄傲!

 

 

延安插队时我和王晨上下铺


冯 军 
 

       在延安插队期间,我曾以知青通讯员身份到省城报社学习三月。幸有一段与王晨共同学习、生活、锻炼的机缘,这还要从我们同住一上下铺讲起……
 

       1971年初,春节刚过,暮冬料峭的残雪还未融化,延安城就传来消息:省城《陕西日报》社要举办一期“新闻宣传通讯员学习班”,北京知青插队的县各一个名额。那年冬我正好在村里过年,不知是何机遇,志丹县这一名额竟幸运落到我头上。

       于是,我迎着纷飞的春雪,从插队的小山村翻山越岭,徒步搭车八百余里,终于在三天后关中雪花纷扬的晨曦中,赶到省城《陕西日报》社的大红铁门前报到了。
 
 

       踏着省报大院吱吱作响的雪地,我们来到灯光摇曳的值班办公室。记得同去的首批十几名知青分别分配到报社的各个部门,有工业组 农业组 文教组 体卫组 综合组等,基本上都是宣传报道一线部门。轮到我们后边的男生报道时,报社办公室的一位老干事,透过鼻梁上的花镜,看了看名册,又看了看我和身边的一位男生,慢幽幽的讲:“冯学军,王学仁,好!高中生! 一个学军,一个学仁,现在来到报社, 那就再学农吧!你俩搭伴去农业组,那儿活多,正缺人手,…… 会有干头。”就这样,我们一同来到农业组,机缘使我俩从素不相识到日渐熟悉,以至亲密!

       以后我逐渐了解到,我的伙伴王学仁,这是他的原名,后改名王晨。原是北京名校汇文中学68届的高中生,我们同届,都是69年初来延插队的,他落户在宜君县尧生公社郭寨村, 我在志丹县双河公社向阳沟,都地处山大沟深打拼。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彼此都有了好感。

       我们男知青都住进报社一栋二楼的大屋内,四张上下铺的木床,就是我们八名知青的卧榻。说来也巧,同分在农业组的我俩竟同睡一张床,我上铺,王晨下铺,亲如兄弟。当年能来报社学习机会难得,大家自觉性很高。平时学习勤奋,读报 收稿 阅稿,请教记者,处理群众来信,从早忙到晚,一般都是晚10: 30熄灯休息。为起居方便,总是我先上铺。可往往一觉醒来,窗外星光如水,下铺空着,大屋内仅有一张长桌上台灯闪亮,总会看到王晨仍在阅读或笔耕,他钢笔字漂亮,龙飞凤舞间,仿佛还在夜色银光中遨游行进。以至黎明时分,我下床尽力轻手蹑脚,生怕打扰劳累熟睡的同伴,形成“习惯”。
 
  1971年春陕西日报学习留念(后三排中:王晨 右:作者)

      不久,我俩便接受了一次“独立”任务——采访报道耀县特色辣椒生产。临行前报社领导讲:农业组人手紧,派不出老记者带你们,你俩独立采访报导行吧?我有些犹豫,王晨略思片刻,沉定地讲:“可以,我们试试,尽力完成!”

      耀县在西安以北70公里,当时没有高速, 我俩下午乘一趟班车,傍晚前到达县城,先由县通讯组接待,第二天一早便直接深入到寺沟大队,住生产队队部大炕,村委会办公室长桌前座谈,下大棚看秧苗,与关中老乡暖炕上采访聊天,走乡串户吃遍辣子面派饭,人生中首次耳闻目染,亲身尝试了关中农民的风土人情,挺有特色,甚开眼界!

      我们白天东奔西走采访,晚上队部炕桌上整理材料。分工是:我汇整素材,王晨梳理撰写,后者任务偏重,他却乐于承担,自然又要“夜战”。因同住一炕,我就不能早睡,陪着他看书看报,直到夜阑星繁。
 

      不觉间三天过去,初稿完成,在向村委会、大队党支部汇报后,村领导十分满意高兴,夸我们干活实诚,为咱农民扬了名。晚间派饭特意安排在队部聚餐,还加了辣子炒鸡蛋、锅盔、 耀县咸汤面,据说早年老舍先生途经耀县,品尝此面,盛赞不已:“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我们吃罢,被关中乡亲盛情打动,更有家乡亲情感了!

       第二天一早,又应邀来到县机械厂采访。因时间紧,就没住招待所,只在厂车间一间空房内安顿下来,便及时采访,赶来陪同的县通讯组后生都不好意思,我和王晨却没在意。上午现场观摩,下午采访座谈,晚上汇总整理, 第二天乘火车返回省城。四五天的辗转奔波,已是疲惫不堪,但令我吃惊的是,在行驶的火车上,王晨不顾旅途颠簸,又拿出采访笔记和初稿,竟摊开稿纸,在车窗旁的小桌上抄写起来。我看他在颠簸中一笔一划的姿式,嗔怪爱抚地说:“车这么颠簸,写字太费眼,回报社我帮你抄吧!”他抬起头,揉了揉眼眶说:“坐车没事干可有时间,有了思路,赶快修改抄出,文章会增色的,明天汇报我们就更有把握啦!”一席话,让我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兄弟,好样的!

       回到报社,第二天上午即向农业组交稿汇报,得到组长赞许表扬,特别肯定了我俩“独立自主”的实践,并讲:不急,文不厌改,好稿子再精编打磨一番,定会更好! 于是,又在老记 责编指导下,几易其稿。“床位空铺景像”再次呈现,只不过我不忍再贪睡,竭尽倾力相助。终于一周后,1971年3月中旬的《陕西日报》农业版上我们合作的习文发表了,题目是《发展多种经营辣椒生产喜丰收》,次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这是那期学习班上,首篇由学员独立采访报道完成的大稿,在今天看来,这是关中父老,那个年代予我们北京知青接纳培育的特色成果!正像那三秦米酒,时光愈久,愈发醇香!

       学习班的尾声,听说要留数名知青报社工作,大部回归原队,有些人心不安了。可王晨却十分坦然,学习 读报 采访 撰稿,按部就班,我也受其影响,该干嘛干嘛,珍惜这最后可贵的培训时光,尽力工作。记得我们全体知青学员在报社编辑大楼楼顶上,与农业组老纪领导合影后的傍晚,西安仲春夜空星光闪烁,我们在男生宿舍与报社领导老纪一起开联欢会话别。咏诗 朗诵 合唱 献舞,直至夜阑。熄灯时分,我俩同坐木床,仍无倦意。王晨表示:学习结束,哪来哪去,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基层,理所应当!我们正年轻,路还长,陕北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啊!窗外,群星朝北斗,朔方的延安仿佛在召唤我们……!

 
1971年4月与报社农业组记者留影(二排右一王晨,前排左一作者)
 
       1971年四月仲春,我俩又重返延安插队的各县农村,又躬身苦干数个春秋,先后调入各县委宣传部工作。 以后我上过大学,担任教师,中晚年回京《北京宏志中学》从教,后得知王晨担任了《光明日报》社长。

       1994年春,我们回京数年的北京知青发起编写《情系黄土地》文集。我有幸参加了筹稿 编辑,曾阅览了百余篇知青的心灵回首力作,感慨之际,很想请当年的“搭当”也撰写一篇,并为知青来稿予以鉴阅指导。但有人担心王晨担任中央报刊要职,工作繁忙,不便打扰。可我冥冥中总感到这个信息应该让插友知晓,回报陕北人民的宣传,应该让每位插友都有发言权,并奉献力量!

       于是我冒昧写信给《光明日报》,恳请王晨在百忙中能看看我们送上的这百余篇文稿,予以点评指教,并期盼也能撰文助力。

       可能是王晨当年工作太繁忙了,信件寄出数月未见回音。但当这年盛夏我们百余名“原北京知青回延汇报考察团”回访第二故乡延安各县后,金秋传来喜讯:从报社鉴阅后的知青文稿返回来了,王晨在百忙中还撰写了回忆他当年在宜君郭寨大队插队经历的力作《塬上的雪》,阅后令人怦然心动!启迪心扉——文中曾写道:“……我拉车、拿粪、扬场、犁地,所有农活几乎都学会了,工分由八分半、九分、九分半,一直升到满十分,而且几乎天天下地,从不误工,一年下来劳动日的工值仅为一角九分,头两年扣除口粮等,一共挣了四十多元,即使这点钱,也还是毫厘未见……。欠我钱的是户老农,拉家带口,根本不可能掏出几十元还给我,当然,我也不可能‘讨债’……”今天看来,算是“扶贫”了!当知青们生活最困难吃不上早饭的时候:“队里决定补助我们一些口粮,三九天气,我们在塬上打椽帮堰,……老乡常常反煨在地堆篝火边的热馍勻给我们填肚子”“1970年春节,我是在队上度过的。乡亲们帮我把分到的八斤黄豆都磨成豆腐,足足二十来斤。我做了猪肉炒豆腐、豆腐汤、豆腐包饺子等,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的豆腐!”农村插队经历,使“我们看到了,听到了许许多多在学校在城市根本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 或许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耳闻目睹了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国情吧!”字里行间感悟到,一位共和国同龄人青年,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亲身体验,对陕北父老乡亲的深深情怀!  

       王晨在百忙中的撰文和支持,促使我们的《情系黄土地》文集于1996年1月正式出版,在全国知青和社会间反响。
 
 
1996年1月出版的《情系黄土地》文集 
 
       1999年5月8日,美机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光明日报》社记者许杏虎 朱颖牺牲。11日我拨通报社办公室电话,敬请转告王晨深表慰问!代我全校师生悼念烈士!并告知:我校小记者极愿赴报社灵堂悼念。当时王晨日理万机,却怀着对下一代的深情,亲自过问,理解,支持!5月12日,我带着全校师生慰问信和从陕北带回的红枣小米,率领小记者代表6人,骑车从城北校园,赶往南城报社,在烈士像前献上慰问信,深深三鞠躬,代表全校千名师生寄语悼念。此行虽未见到“老同学”,但却向烈士亲人转赠了延安红枣小米,表达了老区人民的情怀!接待人员惊讶所见,表示一定转达!第二天黎明《北京您早》节目即播出这动人场景!激发促进了首都青少年爱国奋斗情怀的传承! 

       一年后的金秋,我终于在《光明日报》社见到了分别29年的插友王晨。这天下午,他正在社长办公室值班,百忙中的相见极其珍贵难忘。回顾所走过的人生路,我俩首先就谈到了陕报的学习班,都感慨万千!最难忘的是他办公室内仍放一張常见的西梦思床,桌上文件报刊满满,电话铃声时时响起……。他表示:负责中央报刊工作,担子不轻,好在我们年青起步时都插队延安,省报学习过,加班熬夜是常事,累了床上歇歇,就像渡船上养精蓄锐,起身再大步向前走,现在我们正在路上,应该为党为人民有所作为!
 

 《情系黄土地》文集中发表的文稿 
 
       时至今日,我从插友落户宜君深山,省城学习,率领《光明日报》社反击美帝轰炸残杀我国记者,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际霸权,在“全国人大”同心助力通过《国安法》,痛击港独,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担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向华夏神州以至海外同胞传扬的奋斗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征程步伐。时刻,我想起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献词所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在这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我想:我们党和国家许多志士精英,都来自黄土地 黑土地 红土地,来自祖国母亲万里沃土,来自基层,来自人民,来自华夏血脉,来自中华民族奋斗复兴的前线!“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一名从黄土地走出的普通党员,有幸曾与这样的插友同行,我深感荣幸、自豪、骄傲!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51年后的今天,愿把我的故事敬献给全国插友和党的20大胜利召开!  

                         2022年虎年新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