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一个湖北知青难忘的插队经历(二)

时间:2019-09-12 04:5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781次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自留地菜园一片绿油油、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季接一季,一茬接一茬,喜获丰收。不仅解决吃菜问题,而且还实现瓜菜代粮,五分地解决了五个人的基本生活。

 

 

 


七.   放牛姑娘

 

       知青时代,耕牛仍然是农业主要生产力,耕地、整田是人力几倍,脏活、累活、苦活全揽,是农民的宝贝。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耕牛文化,留下深深地烙印。“贏赢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耕牛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生产队里唯一的一头牯牛,平日里由一老农专门护理看管,农忙时抽调一些童工或老翁协理。早、中、晚放牛,白天砍牛草,出工前喂草,中途饮水。自古以来,放牛、看牛、使牛都是牧童,农夫,老翁,基本上是男士,极少见妇女,女孩,更无女知青。建设八队,开历史先河,三位美女知青放牛。

 

       我和贻祥上月堤后,三位女生一边参加春耕,一边喂牛。其中一人在休工期间放牛、喂食、领牛饮水。另外俩人每隔一天去相隔十里多路的长江大堤外鸭子湖边割牛草,保障牛有足够的嫩草吃。

 

       第一天,是由卯玉放牛,早上和中午,牵牛沿田边、沟边、渠边觅食,沟中饮水。晚上收工后,卯玉想起“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江村小儿好夸骋,脚踏牛头上牛领”的诗句。她模仿牧童廖小毛的示范动作,试着骑牛。她左手摸着牛脖子,牛头低下后,左脚迅速踩到牛左角,拉僵绳,牛头上仰,右脚由下而上,由后向前呈弧型准备跨上牛背,说时迟,那时快,牛头再猛地往左一摆,卯玉左脚随牛角上翘,右脚轮空失去重心,猛地一个后空翻坐地,摔了一个屁股墩。幸好卯玉在学校是位体育健将,反应迅速,否则会造成股骨骨折。

 

       第一次失败,卯玉爬起来再试,牛不肯低头,不耐烦,卯玉再次失败。牛脾气上来,人也火冒三丈。卯玉手持牛鞭猛抽牛屁股,牛受到刺激跋腿就跑,牛跑人追,持续十多分钟,人、牛都喘气不止,方才缓解。卯玉冷静沉思片刻,所念牛驯扰,不乱姑娘心,慢慢亲近牯牛,不断撫摸牛身。牛脾气渐消,转为温柔,卯玉借势再上,一举成功。摸索几次,她已驾轻就熟。

 

       卯玉之后,轮到运秀放牛。她根据卯玉提供的经验教训,小心谨慎,上领骑背,放牛吃草比较顺利。但是,她一般不骑,牵牛慢步,行走沟边渠边,与路人谈笑风声。

 

       松平放牛次数较少,但胆大,驯牛放牛轻松自如。当牯牛到沟边饮水时,牯牛下沟坡的一瞬间,人从牛背上自后向前直跳水中。骑牛不比骑马,没有马鞍,牛背光溜溜无毛无鞍可抓手,牛上下坡时如两腿夹不紧,不能自控重心,必定向前或向后摔下。何况,松平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她看书是一直是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读书胜过一切,不要说落水,就是牛把她带上冰山火海,她会全然不知。所幸她摔在浅沟水中没有受伤。她浑身泥水,一边抖水,一边向牛微笑示意再来。

 

       忽然,天空乌云翻滚,春雷阵阵,松平感觉暴雨来临,希望迅速回家。可惜牛脾气已经上来,打死也不迈步,松平急得跳起来,无可奈何,只能再次享受大自然的沐浴!

 

       三位女生骑牛放牛,不仅是标新立异的奇闻怪事,而且还是建设八队的一道风景线。她们除了衣着与牧童、老翁不同之外,主要看点是风情种种,姿态万千。卯玉多象体操女皇姿态,运秀保持温柔淑女形象,松平背上黄书包,骑牛背看书,仿佛古时书郎。路隔陇头高似岸,人骑牛背稳如舟。

 

       三女生去堤外割牛草,遇到平生最大惊吓,不堪回首。

 

       鸭子湖是长江大堤外洲滩上最大的一个湖,与长江、南辗子湾(大片芦苇基地)、大堤和范家垸支堤接壤。湖中芦户子和杂草丛生,是堤内农民打草喂牛、肥田和晒干作烧柴的良好资源;  但也是安全事故频出,每年造成多人丧命的鬼窖。

 

       在矛盾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寻资源,还得冒险打草(割草)。我们五人先后都去过打湖草,只是在岸边硬土基上割小草,未敢深入割大草。

 


 

       有一天,运秀和卯玉割草不满一挑担时,天色骤变,乌云密布,江面阵风渐起,她们顾不上草量多少,立马启程回转。一路上,风驰电掣,大雨滂沱,她们被淋了个落汤鸡,艰难挑担回家。在诅咒老天爷的时候,传来建设四队(路北的小队)在打湖草时死了一位妇女。几个人与同队男女老少冒雨跑去看过究竟。四队人一边哭着喊着,一边数落着,说这位妇女在十几个打湖草人当中一直领头,深入湖边太多,当风雨迅猛来临时,拔腿困难,不仅撒退失败,反被狂风卷入湖中乱草缠住淹死。

 

       同时,四队的草民还透露,长江大堤内的联盟大队,一个生产小队打湖草30多人全部在湖中翻船死亡。天大的噩耗。已经晚上十多点钟,风雨渐停,人们不约而同奔赴现场。远远的就看到灯火通明,听到一片惨叫。当人们到队时,看见每户人家都躺着死人,而且都是壮年男女,一片凄惨景象,特别是有一户人家的堂屋(客厅)并排陈列四具死尸,一对中年夫妻,两个待嫁的双胞妺妹,惨不忍睹……

 

       鸭子湖啊,吞噬生命的魔窑何时休;  苦命的人啊,打湖草何时休!

 


八.  家有笨厨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块短缺的板,五口之家也不例外。自下乡之日起,一切都靠自力更生,这是知青生活的主旋律!

 

       开始,五个人都不会做饭。虽然都不是独生子女,也不是纨绔子弟、千斤小姐。但是,文革前父辈们都看重孩子读书,因为长辈有文化的不到十分之一,而且文化程度很低,父母希望改变下代命运,克勤克俭,支持孩子们读书。上中学住读,一般二周回家一次,下厨做饭的机会少。当然,三个女生厨房的阅历比二个男生强一些。

 

       在下乡的初期,五个人合做饭,以女生主厨掌勺、主刀切剁; 男生担水洗菜、烧灶放柴。说实话,在摸索积累过程中,我们也吃过一些夹生饭、黄焖饭、黑白饭、枪子饭和洼巴子饭。炒或煮的菜,咸了加水,淡了加盐,自食其果,没有矛盾,没有怨言。经过几个月的操练,女生们有很大提高,学会了做饭,男生还是下手。

 

       到了农忙,开始出早工,上晚工。知青组少数服从多数,决定轮流做饭。习惯了当助理,一下子要当主厨,我们俩男生无准备、无底气、无把握,听天由命。

 


姜昌明(本文作者)、姚松平、徐运秀、毕卯玉、陈贻祥当年下乡的合影
 

       五天一轮,避不开,躲不掉,硬着头皮上。我第一次值班,即紧张又兴奋,晚上琢磨着饭菜操作要点和作业流程,鼓励自己沉着应战,立争首战告捷,让人刮目相看。

 

       天刚朦朦亮,一溜烟下床,到沟渠担水几趟,装满水缸,还留二桶水,一半让大家洗嗽,另一半用煮饭和洗菜。从外面抱来一些不干不湿的野草把子和引燃柴,然后开始淘米、生火。开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她们出工时还表扬我干得很顺当。当锅里煮米的时候,一边放柴烧灶,一边用小瓷块刮洋芋(小土豆)皮。

 

       出师不利,柴难烧,洋芋皮难刮,加之手脚笨,刮得很慢,用时很多,回头看灶里早熄火了。放下土豆,捣鼓灶堂,黑烟直窜,满屋烟雾,呛得我直咳嗽,用手一抹,继续捣鼓,直到灶堂燃火。我洗了一下手,又开始刮洋芋皮。平时,三个女生刮皮时,一碗洋芋只要一会功夫,我刮了半个多小时,刮了不到一半,打开锅盖,还没开锅。我到灶堂一看,又熄火了。我手忙脚乱,重复着烧灶添柴,洗手刮皮,搅伴煮米。我上早工的时候,觉得时间很慢,轮到我做饭,仿佛时间过得很快,折腾半天,米开锅了。

 

       刮完了皮,我转向第二程序:洗菜切菜。眼看收工的时间快到了,心里更加紧张。烟熏火燎之后,我的眼泪鼻涕都被呛出来了,没有纸巾,顺手擦擦,一脸黑灰,满手乌黑。虽然没有镜子照,自己明知很脏,实在过意不去。特别是毕卯玉大姐是个洁癖,吃饭的碗都要用煮饭的蒸汽蒸的,如果她看到我的手脸这么脏,她不会指责我,但决不会吃饭。想到此,我打了一脸盆水洗手脸。

 


 

       刚洗完,下工的哨声响起。我的天啦,饭还没熟,我怎么交帐啊!心里开始嫡咕。兄弟们,姐妹们,你们千万别怪我,只怪烧柴不好,洋芋难刮。我感受折磨、感到难过。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左手食指被切了一条口,赶紧剪了一块纹帐布包扎。队友们已回家。锅里饭没熟,菜没炒,灶里火又熄了;  灶台灶口、桌上地下一片狼藉,还有我沮丧的情绪,一副狼狈相,心里十分难受。

 

       大家洗干净手,立即投入战斗,有的烧灶,有的切菜,有的扫地,有的准备炒菜。吃早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又要上工,大家忙活20多分钟,只剩几分钟吃饭时间。虽然饭有些不熟,菜又硬,为了准时上工,大家三下五除二,吃了个半饱,跑步上工。我也来不及洗碗和收拾,急匆匆上工。

 

       队友们无语,我更加自责。

 

       五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做饭,心发怵,头发胀,腿发麻,手发颤。

 


九. 家庭副业

 

       在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公社时期,以自留地种植和家庭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副业,是生产队集体经济之外、由农民自主经营的一项活动,是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积极性很高的自主项目。

 

       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定和建设八队的条件,以人均占地的5~10%分自留地,知青组集体户分到约五分田。相比县城周边的农村要多了近一倍,比南口、小河等地多人稀的农村要少了一半,处于中等状态。

 

          69年春耕时分到自留地,姚组长立即带领我们种菜,解决无菜吃饭和购买油盐等零花钱的困难。大家一边取经,一边开垦,开始种了些易成活、长得快、收成多的季节性品种,如洋芋、莴笋、苋莱、黄瓜等,还种了一些瓜莱代粮的品种,如南瓜、玉米、冬瓜等。

 

       我们在一些大婶、大嫂的指导下,精耕细作,精心栽培,精细管理,每天早工前,午歇中,晚工后及雨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和七成的人力投入菜园建设。从垦地、松土、整平、归陇、施肥、浇水、间苗、锄草、治虫、搭架等环节,大家认真负责,一絲不苟。姚松平组长更是身体力行,吃苦耐劳,非常细致地作业,一寸土、一棵苗、一个害虫都不放过,为了不伤害幼苗,放弃用铁锹、锄头刨地,改用双手刨地。每天至少在菜园里劳动3个小时以上。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菜园一片绿油油、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季接一季,一茬接一茬,喜获丰收。不仅解决吃菜问题,而且还实现瓜菜代粮,五分地解决了五个人的基本生活。

 

       村民们赞不绝口,妇女队长车阿姨逢人夸奖:松平,运秀,卯玉,你们不仅是生产能手,还是种菜高手,真不简单啊!

 

       家庭副业的第二个项目一养猪。69年底。知青新屋落成,年底每人分红几十块钱,有了基本条件,由组长提议:集体养猪,解决长期吃素不吃荤,改善伙食。每人筹资几元钱,大约用30元买了一头小猪娃,并在宽敞的客厅后面隔了一个小猪屋。谁做饭,谁喂猪,包括寻猪菜、切猪菜、煮猪食、喂猪食、做卫生一条龙作业。

 

 

 

       家庭养猪,是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传统项目,投资风险较小,也是积肥、综合利用废渣废水、残湯剩水的好项目。但是,养猪,也是很麻烦,很占时,很脏很吵闹的事。家中有老人和小孩方便养猪,知青每人都要出工,集体养猪也增加一些烦恼。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养猪大体上有五难:其一,寻食难。猪食主要是谷糠和猪菜,我们队是集体换粮,分米不是谷,没有糠,只能去买,抬高成本。猪菜到野外去寻,那时候,可吃的菜都被人吃了,剩下的余料被牛吃了,寻猪菜难。其二,煮食难。煮猪食基本与做饭同步,但我们只有一口锅,无论先饭后食,还是先食后饭,洗锅至少三遍,很费力费时。其三,捡柴难。烧饭的柴都紧缺,煮猪食要浪费很多柴。其四,做卫生难。猪屎尿气味大,每天需做好几次清扫和清洗,至少需挑一担水。最后,是睡眠难。猪整天喜欢哼哼,遇到没吃饱或生病时,猪一直叫唤不停,震耳欲聋,让人无法入睡。

 

       养猪的利弊十分明显,基于对吃肉的渴望和集体利益,权衡利弊之后,大家继续努力,维持喂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运秀养猪付出的最多,贡献最大。

 

       后来,由于人吃饭都成了大问题,猪饲料无法解决,被迫出售已经养了几个月的猪,还亏了一点本钱,宣告养猪失败。

 


十. 端午情思

 

       下乡以来,随着劳动量不断增加,大家饭量渐增。由政府供应知青每人每日一斤米,共六个月的计划粮,被我们大约四个半月提前消灭。还未等到夏粮产出,已是无米之炊,出现青黄不接。供给制结束,从此,我们将过上自给自足的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切自筹,真正体验生活、自理生活、理解生活从这里开始。

 

       端午节前,生产队分了一部分麦子。江南水乡的人爱吃大米,不爱吃杂粮。以前,农民将麦子、蚕豆、玉米这些杂粮按比例与国家兑换成大米。考虑换米比例低,等的时间长,知青组已是等米下锅,迫不及待了。大家不谋而合,决定:炸麦子、磨麦粉。

 

       六九年农历五月初四的晚上,五位知青背上麦子和器材,到车队长家借大锅大灶,借场地、借石磨炸麦磨粉。运秀和松平戴围裙和头巾,负责炸麦子。先把河沙倒在锅里,慢慢炒热,然后把淘净晒干的麦子倒入锅里与沙用温火伴炒,直到麦子由黄变成暗红色,千万别炒糊,锅里劈劈啪啪响,麦子开花,就熟了。添起麦子后,一人负责筛麦,一人又倒一碗麦子入锅慢炒。

 

       卯玉负责慢火烧灶,掌握火候十分重要,火大了容易把麦子炒糊,浪费粮食; 火小了,炒不熟。火时大时小更不可,火力必须温火,慢火,匀火。贻祥和我轮换喂磨、推磨,将筛净的麦子均勻喂入石磨,一转一转推,保持匀速,麦粉徐徐落入簸箕中,然后通过大筛、小筛过滤,分出麦粉和麦壳。锅里的麦子和灶肚的柴火劈劈啪啪响个不停,石磨在转圈时吱吱响个不停,五个人汗流夹背,说说笑笑闹个不停,上半夜,在欢快的节奏中,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很快到深夜,麦子炸了三分之二。夜深了,人疲了,烧灶的开始打盹,炸锅的不停地揉眼捏鼻,推磨的开始摇恍,速度下降一半,大家又困又累。哈欠声替换了欢笑声,跺脚声、拍打声盖过劈啪声和推磨声。在极度疲倦中结束战斗,磨完全部麦子。


 

 

       大约从晚七时开始,连续奋战十小时,从太阳落山到太阳露脸,通霄达旦,直至端午节早上五点。早上,每人端上一碗麦粉冲开水当早餐,吃完后按时出工。中午照例是开水冲麦粉。

 

       晚上收工,贻祥提醒大家:今天是端午节。其实,五个人心里都知道,早中两餐麦粉糊糊已是特殊过节,无可奈何,这一个月只能餐餐吃麦糊。

 

       端午节的晚餐,家里无肉无鱼,连一个鸡蛋都没有。姚松平默默无语,炒了一碗苋菜、一碗黄瓜,点亮油灯,五个人在毛主席像前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后,围着餐桌,两碗菜,每人一份麦糊,开始过节。

 

       大家一边吃,一边陷入沉思。良久,不知谁先哽咽了一下,接着大家都先后哽咽起来,一阵唏嘘之后,抽泣起来,小声哭起来……三位女生不约而同地扒在桌上,手忱脑袋抽泣,泪水顺着手臂,手指流到地面,湿了一片;  两男生手捧麦糊碗,走下座位蹲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流过面颊,落到碗里。虽然大家使劲憋着,没有喊叫,、没有抱怨、没有交流,憋着的哭、抽搐地哭、集体的哭,边哭边抽,边抽边哭,更真情、更伤心、更难受。

 


 

       是啊!这是一个辛酸的节日!是离开父母后,知青家庭的第一个端午节; 辛辛苦劳动半年,苍天馈赠给五个年轻人的是一份麦粉、两碗疏菜,这是自小长大从未有过的待遇!

 

       是啊,这是一个艰苦的节日!  昨天为磨麦充肌,一分钟没合眼,白天照样出工、照样卖力、照样守纪。三十八个小时的煎熬,半年的艰苦拼博,五个人都瘦了,都黑了,又苦又累,无以复加!

 

       是啊! 这是一个幸福的节日! 五个年轻人共同分享自己劳动的果实,分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分享知识青年理想信念的幸福!

 

       是啊,这是一个青春年华的节日! 十七,十八,十九岁,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皮肉,花一样的心灵,聚集一起,没有啤酒、没有音乐、没有燒烤、没有披萨……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艰苦的锻炼,接受生活的磨砺,接受时代的惠顾!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是啊,这是充满友情的节日!五个没有血缘,命运却栓在一起; 不是同族,劳动却拼在一起; 不是一家,生活却连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支撑、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真挚、纯洁、善良,充满友谊!

 

       五个人哭在一起,五颗心跳在一起,五条命连在一起,五姐弟的友谊紧紧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