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就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鲁迅更是评价其为“逸响伟辞”。 诗词歌赋就是文艺的源头,而这个源头之首,正是屈原。 屈原的天才手笔,一腔热血,震撼了所有人。他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一出,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开端。《离骚》正是屈原最伟大的代表作。 常人如同野草,风吹草低,容易妥协,容易放弃,更加谈不上与众不同,走一条少有人去走的路。但伟大的心,却相反。经历痛苦思索,明白路途中的艰难曲折,还是愿意做自己。因此,伟大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诚实、执拗、高贵。 这首长诗是一篇剖心的自白,从一生之初开始,交代了自己的父亲名字,生平来历,先祖血脉。介绍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德和心境。但是他最想说的是,他遭遇了什么,以及他如何面对这种遭遇。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两个恒久的主题。一个主题是心愿得偿的心甜意洽,欢愉快乐,踌躇满志;另外一个主题就是人生不顺遂,壮志难酬,前路多艰辛的郁闷烦恼。 屈原希望楚国强大起来,给楚怀王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建议。但是朝臣之中,很多人反对他的意见。楚怀王也没能明辨是非,没有做到选贤任能。屈原因此被驱逐。 这种被辜负的委屈之心,促使他写下了《离骚》。他极力形容自己的美好,把自己比喻成香草和美人。兰蕙白芷香草美人的特征就是极其美好,高洁芳香,但是很被动,身不由己,年华短暂,容易凋零衰老。 既然他把自己比喻成了香草美人,那么那些攻击他的人,自然被比喻成了容易嫉妒,心胸狭窄,造谣诟病的女人。“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怼的就是那些朝臣。 他很坚定,表示不与这些丑恶小人为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本意是形容他自己的人生坎坷,同时也是对世道的哀叹。昏庸当道,人民群众的日子不会好过。 在那个时代,他拥有最杰出的文才,他写下的诗句,蕴含着深层的寓意。优秀的文学家,总是用最简练的句子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他喜作奇装异服,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戴,拿荷叶荷花作衣裳,都是遵从于他的内心世界的。他执着的追求出淤泥而不染,鹤立鸡群。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年代,卓绝的人总是少数,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人总是占大多数。人们总是会围攻“异类”,世人也会看不惯“异类”。不被理解的痛苦,深入骨髓。 他完全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他眷恋自己的国家,指摘楚怀王执政的弊端。他怨恨,他控诉,他也犹豫,彷徨,但最终选择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九死而不悔。他渴望辅助楚王,令楚国繁荣强大,挫败沮丧,退而独善其身。 在思想境界上,我们欣赏屈原,理解屈原,但重点要关注他对自我的捍卫。他承认自己拥有极高的天赋,他把爱惜呵护自己的美好品性,放到了生命之上。相比起个人的得失存亡,他更加在乎国家的兴衰成败,贤明君王带给民众的福祉,而他个人,已绑定在这份理想之上。
他可以跟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相提并论。奥勒留写下了千古名篇《沉思录》,他们有着相同的思路和境界,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推心置腹的表白。哪怕外部世界无从完善,也要保持内心的高贵高洁,尽力完善个人的灵魂。 屈原和孔子如果放在一起比较,明显能够区分孔子更加理性,屈原更加感性。同样是政治家,屈原是用文艺作品的创作来抒发理想;而孔子始终奔走于各国之间,收徒弟,教育大众,传播思想,实现他的理想国。屈原是个人化的,他不再与四周妥协,他的背影孤独而消瘦。 在文学造诣上,屈原多情而敏感细腻,他创造了绵延千年的创作传统。他想象的瑰丽奇异的仙境神女、虬龙飞车、服食玉英,等等,都有着我们楚地原始的巫祷文化的影子。 孔子则是关注现实,“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儒家的现实主义。 所以,屈原的艺术家性格大于他的政治家身份。政治家们能够委曲求全,压抑喜怒哀乐,克制情绪,未达成目的,可以合纵连横,讲谈判,讲谋略,考虑事情权力利益优先。 屈原有庄子的幻想浪漫,却不像庄子那么逍遥放纵。在庄子而言,个体至上,个人的自由超过一切,神游物外,哪怕做个泥浆里打滚的乌龟,也不要变成卜卦的龟壳。 中国文化根基上,生长出三大典型的人格模范:屈原、孔子、庄子。屈原在极致的完美士大夫品格那一端,庄子在极致的个体逍遥自由那一端,而孔子在中间,孔子秉持的是中庸之道,热爱世界改造世界,同时保全自身,讲道理,积极主动世俗化,但又不放弃原则,追求圆融。而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的脾气,他的信念,更加倾向于精神追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以雄鹰和雕这种高飞翱翔的猛禽比喻自己,爱惜羽毛,非常自矜,自重身份。他也的确是楚国贵族子弟,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精英身份意识。 其实在贵族子弟中,多的是不讲气节唯利是图的人,所以,还是因为屈原自身有高度的精神追求。 且不说楚国所处的公元前,哪怕在今天,这样一个敢于倾吐心声、卓尔不群,与世俗恶习对抗的人,也是珍贵少有的。唯有个性鲜明,才能魅力无穷。越是被放逐,越是举世不容,他越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穿衣打扮,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化。屈原的反抗,是从内到外的反抗。 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家国情怀而殉道,自沉汨罗江。这种文化魅力和悲壮,如月亮良玉般美丽幽怨、皎洁,不容染上一丝一毫的尘埃污垢。 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屈原。不过,每一次诵读,你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如同攀登巅峰,去山顶上,顶礼这种心志,理解这样一种人格的存在。人生的勇气和力量,其实来自悲怆。虽千万人吾往矣,举世皆浊我独清。一腔孤勇,光耀千年。 楚人屈原,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炽热之心,被历史记住,被千世百世流传。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