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解放战争为什么最先决战于东北

时间:2007-04-20 02:5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01次
 
             解放战争为什么最先决战于东北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然而,“小米加步枪”只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个比喻。真正打起仗来,战略战术固然重要。武器更是不容忽视的条件。比如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00多门重炮猛轰国民党军事重镇锦州,这次城市攻坚战仅用了30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
        解放军是怎样从“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拥有强大炮兵、具备大规模野战和攻坚能力的呢?除了战场上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外,主要是靠创办自己的军事工业,完成了这个重要转变。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的军工业比抗战时有了较大的发展。邯郸、临沂、烟台、德州等一批城市解放后,解放军通过没收敌伪工厂,建起了一批军工厂,生产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但是离作战需要还有很大缺口。毛泽东把目光转向了东北,那里是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资源、企业、技术力量样样都有。
        1945年底,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后,原来打算通过苏军的帮助获得日寇的武器装备。谁知苏军借口与国民党政府有协定,东北要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对从路军的行动加以限制。苏军占领东北期间,把东北主要的工厂设备、日寇投降时上缴的武器和大量财物,通通当作战利品运回了苏联,我军的愿望基本落空。当时10万大军在东北,没有枪、没有钱、没有冬衣、没有根据地,处境相当艰难。
        各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收集苏军遗留下来的和没有来得及拉走的物资。在此期间,仅朱瑞领导的炮校就收集了大小火炮700多门、坦克及牵引车65辆。这些火炮经过修理之后,成为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的基础。
        随着解放军的日益壮大,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搜集的弹药不够用了。l947年6月,解放军猛攻四平,国民党军队在陈明仁的指挥下拼死抵抗。解放军集中了7个主力师,上百门火炮,攻了半个月没有拿下来。后来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发炮弹,火力没有占到优势。为此.6月25日,林彪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求将苏联红军缴获的现存在远东的日本武器弹药交给我们,并且希望能够将德国的武器弹药尽量拨给我们。
        不久,斯大林指示苏军从缴获的日本武器中拨了一部分给解放军。我军用这批武器装备了30个步兵团、2个山炮营。为了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东北野战军组建了30万人的二线兵团,林彪在信中向斯大林请求更多的武器支援.但是这一次斯大林未作任何答复。
        事实证明,要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总是“捡洋落”不行,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东北局决定大力加强军工生产体系的建设。
        1945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后来因为敌情变化,改在条件较好的珲春,先后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到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和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质保证。所以解放军最先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团。后来为了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在大连也建起了军工生产基地。东北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07-03-22 《周末》  王为/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